這幾天,在答疑的過程中,遇到一個這樣的案例:
13歲孩子除了手機,什么都沒有興趣。上課不聽,作業(yè)不想寫,不想出門,只想玩手機。
讓父母十分焦急,什么圍追堵截的方法都用遍了,孩子還是不為所動,一心只想玩。
父母覺得都是因為手機和游戲,才會讓原本聽話懂事,愛學習的孩子一下子變成這樣。
于是,就用了更加嚴厲的方式來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機,要好好學習,早睡早起。
可是父母的做法,并沒有讓孩子聽話照做,反而讓孩子更加反抗,對手機也更加癡迷。

基本上是一碰到手機,就放不下來,無論父母怎么催促都拖延時間,能多玩一會就多玩一會。
父母都快氣哭了,可是孩子還是不為所動,不論父母怎么說都不按約定時間歸還手機。
直到父母硬搶過來,孩子才氣鼓鼓的停下來,然后親子關系的各種沖突以及兩敗俱傷。
父母特別累,覺得每次管孩子要手機,都得搶都得奪,得花好多時間才能將手機順利拿過來。
不給手機吧,孩子就各種鬧騰,并且承諾只玩一小會,但手機一旦到孩子手里,可就是“放虎歸山”了。
給了手機很容易,想再要回來就很難。
我很理解父母焦慮和疲憊的心,也理解父母想管又管不住,不給手機孩子又各種鬧騰和抗議的無力之心。
但我想說的是,孩子之所以把手機當成唯一興趣,一拿到手機就不放手,有著幾個隱含的問題,值得思考:
首先,父母是否對手機視為洪水猛獸,一直管控得比較嚴或催得比較緊。
也就是說,父母只要一看到孩子拿到手機,焦慮立馬爆棚。各種催促,各種提醒,各種煩躁不安,以及對孩子說話都透著不耐煩。
從之前的完全不允許,到不得不允許,再到允許之后也伴隨著各種指責與威逼利誘的催促。
這樣的心態(tài)下,孩子玩也沒玩愉快,還處處會跟父母對抗,更是會見縫插針的要到手機。
反正,能玩一次是一次,能拖一會是一會。

父母對孩子玩手機管得過于嚴格,不僅不會讓孩子對玩手機有節(jié)制,反而會報復性的狂玩。
越不允許,越造成更糟糕和失控的局面。
其次,孩子對抗父母的真相,是由父母一步步造成的。
在父母的潛意識中,聽話,懂事,乖巧是評判孩子的標準。
四年級之前的孩子,可能是聽話懂事的,父母讓干啥就干啥,不讓干啥就不干。
父母特別欣慰,覺得孩子很乖,很可愛,很聰明,深得父母心。
但隨著孩子升入高年級后,尤其是六年級之后,孩子開始不聽父母的話了,即便是父母不允許的事,孩子想做還是要做。
這時父母就著急了,用更嚴厲的方法來制止,比如說很難聽話,指責孩子,試圖用武力方式讓孩子屈服。
硬碰硬的方式,不僅沒有治住孩子,反而讓孩子更加叛逆和對抗。
原來聽話的孩子,一下子變得很刺毛和浮躁,像一匹脫韁的野馬,管也管不著了。
孩子回到家中,父母唉聲嘆氣,對孩子動輒就是批評和教育,講道理和指責,弄得孩子躲在自己房間不出門,要么想方設法要手機。
父母一看孩子作業(yè)都不寫,還想玩手機,就氣不打一處來。
每天因為手機,因為作業(yè),發(fā)生著各種矛盾。
孩子對學習興趣全無,對父母愛答不理,只想躲在房間玩手機。
父母還以為好好的孩子擺爛,都是因為手機惹的禍。其實是父母自己的掌控欲太強,過于情緒和武斷,才造成孩子把手機當成了唯一避風港。
最后,父母到底該怎么教育孩子?
如果父母一下子沒辦法做到尊重,理解,共情和換位思考,起碼也要做到情緒穩(wěn)定,不亂發(fā)脾氣。
這樣起碼讓孩子不抗拒呆在家里,不抗拒與父母溝通。

如果父母一開口就是指責,就是要求,就是各種說教與訴苦。
沒有孩子愿意跟這樣的父母多說話,也沒有孩子愿意呆在充滿道理的家庭中,還對父母畢恭畢敬,親密無間。
我知道父母很難,上有老,下有小,面臨著工作與生存的雙重壓力。但養(yǎng)育孩子從來不是,按自己的意愿將孩子變成自己的復刻品。
我也能理解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生孩子了!為人父母,早就不是只管生只管餓不住孩子就行,而是尊重、理解和共情式溝通。
了解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感受,以及因需而助,而不是單方面“我為你好,你就必須接受”的養(yǎng)育方式。
這是對父母自我成長的要求,也是新時代父母的養(yǎng)育思維迭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