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阻擋的是商品,現(xiàn)在商品被擋之后,我們更需要考慮的是,商品應該賣給誰。
在過去,商品賣給誰,可能是最不需要考慮的問題。
過去的全球化,比拼的從來都是制造業(yè)的綜合實力;哪里的生產成本更低、勞動力更便宜,訂單就會蜂擁而至。
但特朗普打破的這一點,他所推行的關稅意味著全球企業(yè)正面臨失去進入世界最大消費市場的風險。
當生產國面臨著商品賣到哪里去的問題時,這也意味著,我們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只顧埋頭生產了。
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

從數(shù)據(jù)來看,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這也是美國于生產國而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根據(jù)世界銀行的數(shù)據(jù),2024年美國的消費市場規(guī)模達到了18.8萬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一;而歐盟的消費市場規(guī)模約為10萬億美元,而我國只有7萬億美元。
這是全球排名前三的消費大國。
但對我國而言,消費占GDP比重其實并不高。
也正因如此,單從內循環(huán)的角度來看,我國的居民消費能力,還不足以完全覆蓋我國龐大的生產能力,基于此,我們就需要和美國做生意,進行貿易往來。
如果美國對華再加征50%的關稅,這意味著和美國做貿易這條路徑會被徹底堵死,那么歐盟會是一個選項嗎?
也很難。
盡管歐盟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但供應鏈“去中國化”這件事,恰好就是歐盟最早提出來的。
歐盟和美國一樣,過去幾年也經常批評我國產能過剩,向全球市場傾銷人為壓低價格的商品。
盡管這一說法是嚴重錯誤的;但能夠從側面反映出,歐美對于這件事的看法是一致的。
換句話說,我國的商品賣不了美國,要想賣往歐盟,并不容易。
但特朗普的對等關稅,可能幫助我們解決了這一點。歐盟目前正面臨著美國20%的關稅,我國面臨的關稅則超過50%,這有可能促使中歐雙邊貿易更為緊密。
最近發(fā)生的事情也有類似的跡象。
歐盟去年曾對我國電動汽車征收高關稅,但在最近,我國商務部就表示,雙方已經同意重啟談判,歐盟貿易發(fā)言人吉爾也稱,雙方已同意就電動汽車供應鏈問題“繼續(xù)展開討論”。
但這能夠說明歐盟會愿意進口我國的商品嗎?
答案也不盡然。
如果,我國真的失去了美國這個貿易伙伴,那么我們大量的商品必然會賣往歐洲,對歐洲來說,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他們的擔憂,即商品傾銷。
除此之外,過去幾年我國和歐盟盡管也存在貿易順差,但歐盟之所以能夠給我國提供貿易順差,那也是建立在歐盟和美國的貿易順差之上的。
換句話說,如果歐盟無法在美國那里獲取貿易順差,自然也就無法給我們提供貿易順差。
最終這帶來的結論是:如果美國關稅不能通過談判達到協(xié)議的話,那么不僅僅我國,就連歐盟,也不得不尋找新的消費市場。

歐盟也已經在這么做了。
自去年特朗普大選勝出后,歐盟就一直在努力擴大與印度、南美國家、南非、韓國和墨西哥的關系,歐盟和英國乃至加拿大的關系也變得更為密切。
擴大朋友圈不僅僅是歐盟在干的事情,也是越南在干的事情。
但這一切,都無法徹底解決一個問題,即貿易順差和貿易逆差的問題。
理論上,只要國與國做貿易,就一定會生產你多我少的問題,也就是貿易順差和逆差。
而美國不僅僅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逆差提供國,他國都想在美國這里賺取足夠多的順差,從而充實自己的外匯儲備。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同樣具有不可替代性。
世界很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世界又同樣很小。
今年1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中還表示,我們必須與中國建設性地接觸,在可能的情況下擴大貿易與投資聯(lián)系。
但當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后,歐盟也對我國商品沖擊引發(fā)了擔憂。
在4月份的演講中,馮德萊恩又改口說:“我們也會密切關注這些關稅可能帶來的間接影響,因為我們無法消化全球的產能過剩,也不會接受對我們市場的傾銷行為。”
馮德萊恩說這句話,就差直接點名我們了。

退一萬步來講,如果特朗普真的對華再加征50%的關稅,那么我們生產出來的商品,在全球范圍內,有且只有歐盟有這個資格能夠消化。
正如德國馬歇爾基金會高級客座研究員諾亞·巴金所說:“特朗普的關稅很可能會讓中國大量出口轉向歐盟。”
事實上也只能如此,全球一半的發(fā)達經濟體都在歐盟,除了歐盟,就是發(fā)展中國家,要么就是人口高度老齡化的日韓,他們根本消化不了我國每年龐大的產能。
當歐盟無法給我國提供巨額貿易順差的時候,歐盟會坦然接受我國商品的沖擊嗎?
答案是不會。
因為本質上,在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時候,所有人、所有國家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優(yōu)先保護本國經濟、產業(yè)和就業(yè)。
因此,很多人認為中歐可以聯(lián)手應對美國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但當真的要聯(lián)手的時候,我們每年能夠進口多少歐盟的商品?而歐盟每年又會進口多少我們的商品呢?
根據(jù)歐盟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2024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為3000億歐元;這3000億歐元的逆差,還是包含在美國與我國正常貿易關系范圍內的。
如果今年美國對華再加征50%關稅,如此高的關稅意味著我們幾乎徹底失去了美國市場,那么美國的缺口就要全部分擔到歐盟身上。
已知,去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為3600億美元,這3600億美元的缺口,就要全部加在歐盟身上(如果中歐合作的話)。
保守估計,哪怕我們也承受損失,歐盟只加1500億美元的缺口,那么歐美對華貿易逆差也會來到5000億歐元左右了。
5000億歐元左右的貿易逆差,哪怕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的歐盟,也承受不起。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或許可以明白為什么特朗普一加關稅,全球股市都一片哀嚎,因為美國的不可替代性,實在是太強了。
美國之外,全球所有國家都迫切渴望尋找下一個重要市場;但在美國之外,全球都不存在這樣一個重要市場。
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什么在我國祭出反制措施之后,歐盟表現(xiàn)的如此謹慎。從理想層面來看,中歐合作當然是很好的,但在現(xiàn)實層面,歐盟仍然有自己的小九九。
我們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end.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