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窗內的逆襲傳奇
在社會的認知里,監(jiān)獄往往是禁錮自由、充滿悔恨的地方,服刑人員似乎與外界的進步絕緣。然而,一則來自香港赤柱監(jiān)獄的消息,如巨石投湖,激起千層浪:一名男子在獄中苦讀 24 年,最終榮獲博士學位。這不是虛構的勵志橋段,而是真實發(fā)生在鐵窗背后的傳奇。
這位化名阿俊的男子,在上世紀 90 年代,因年輕氣盛犯下嚴重罪行,被判處長期監(jiān)禁,人生瞬間陷入至暗時刻。那時的他,或許也曾在獄中滿心迷茫,未來被厚重的牢墻封堵。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00 年,他毅然踏上了學習之路,修讀會考課程,開啟了這場長達 24 年的知識長征。從最初艱難地重拾書本,到 2004 年開始攻讀香港都會大學(前身香港公開大學)的遙距課程,一步步拿下學士學位,再到 2012 年挑戰(zhàn)碩士課程,直至 2016 年向著博士學位發(fā)起沖鋒,其間的每一步都飽含艱辛。沒有寬敞明亮的教室、沒有充足完備的資料,還要面對旁人的質疑、獄中生活的種種不便,可他硬是憑借著鋼鐵般的意志,在狹小的牢房中,用知識一點點拓寬自己的精神天地。

誤入歧途的開端
時光回溯到上世紀 90 年代,阿俊還是個毛頭小子,那時的他,年輕氣盛,行事莽撞,道德觀念與價值判斷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誘惑面前逐漸迷失。在一次沖動之下,他犯下重罪,被法庭判處長期監(jiān)禁,自此,高墻電網成為他生活的 “標配”,自由成了遙不可及的奢望。
剛入獄時,阿俊滿心都是對未來的絕望,獄中壓抑的氛圍、森嚴的紀律,每一項都像沉重的枷鎖,勒得他喘不過氣。他時常在夜深人靜時,望著囚室那一方狹小的天空,滿心懊悔,不知這樣暗無天日的日子何時是個頭。獄友們或是唉聲嘆氣,或是渾渾噩噩度日,這種消極的環(huán)境如沼澤一般,讓阿俊險些沉淪。在最初的幾年,他像只受傷后躲在黑暗角落的野獸,抵觸著監(jiān)獄的一切改造活動,對學習更是嗤之以鼻,覺得知識于他這被禁錮的人生毫無用處。
知識點亮希望之光
在獄中渾渾噩噩數年后,阿俊的內心漸漸有了變化。一方面,獄中漫長而單調的日子,讓他有了太多時間獨處沉思,那些曾經犯下的錯、傷害過的人,如走馬燈般在腦海中不斷放映,悔恨啃噬著他的內心;另一方面,身邊獄友們消極度日的模樣,讓他心生恐懼,他害怕自己的人生就這樣徹底沉淪,在這一方狹小天地里毫無意義地耗盡余生。
偶然的一次機會,他看到一本破舊的書籍,在翻閱的過程中,內心竟久違地獲得了平靜。那一刻,他意識到,或許知識能夠成為他擺脫胡思亂想、自我救贖的良藥。而且,一想到高墻之外的家人,他滿心都是愧疚,他希望通過讀書,讓家人看到自己的改變,知道他即使在獄中,也沒有放棄對未來的追求,沒有放棄重新做人的機會。
于是,2000 年,阿俊鼓起勇氣,向監(jiān)獄申請修讀會考課程,邁出了改變人生軌跡的關鍵一步。這一步,看似輕巧,實則重如千鈞,承載著他對過往的反思、對未來的期許,以及對家人深深的愛。

漫漫求學的艱辛
阿俊的求學之路,布滿荊棘,每一步都充滿艱辛。獄中資料匱乏,為了一本稀缺的專業(yè)書籍,他需提前數月向監(jiān)獄申請,還時常因書籍調配問題一等再等。學習時間更是少得可憐,每天除去勞動改造、日常作息,留給學習的不過寥寥數小時,他常常伴著微弱的燈光,在他人沉睡時,還沉浸于知識的海洋。
周圍質疑的聲音也從未間斷,獄友們冷嘲熱諷:“都坐牢了,學這些有啥用,出去也沒人要?!?甚至有獄警起初也對他的堅持半信半疑??砂⒖“堰@些當作耳旁風,他的心,被知識的魅力緊緊拴住。從本科到碩士,課程難度層層遞進,那些復雜的理論、海量的文獻,像一座座大山橫亙在前。但他憑借頑強毅力,一點點啃下硬骨頭,成績在獄中考生里出類拔萃。
而撰寫博士論文期間,困難更是接踵而至。沒有網絡便捷的搜索功能,資料收集如同大海撈針。為了查閱一篇關鍵文獻,他要輾轉拜托監(jiān)獄管理人員、大學導師,等待許久才能拿到手。研究方法的設計、數據的采集分析,在受限的環(huán)境下,每一項都考驗著他的智慧與耐心。無數個日夜,他埋首于紙筆之間,反復推導、論證,草稿紙堆滿囚室角落,終于,一篇高質量的博士論文誕生,為他 24 年的求學生涯畫上圓滿句號。
破繭成蝶的榮耀
2024 年 1 月 8 日,這個看似平凡的日子,卻成為了阿俊人生中最光輝的時刻。香港赤柱監(jiān)獄內,一場特殊而莊重的證書頒發(fā)典禮正在舉行。當阿俊身著博士服,穩(wěn)步走上臺,從香港都會大學的校長手中接過那代表著學術巔峰的教育博士學位證書時,他的手微微顫抖,眼中淚光閃爍。臺下,他年邁的父母早已泣不成聲,多年來的擔憂、期盼,在這一刻都化作了欣慰與驕傲的淚水。他們看到了曾經失足的兒子,憑借著頑強毅力,在知識的道路上重新站起,綻放光芒。
監(jiān)獄的獄警們,也紛紛投來贊許的目光,這些年,他們見證了阿俊從一個迷茫、叛逆的囚犯,成長為如今堅毅好學的求學者,心中滿是感慨。而阿俊的同窗獄友們,那些曾經質疑他的人,此刻也不禁鼓起掌來,在他身上,他們看到了知識改變命運的鮮活例證,看到了即使深陷囹圄,也依然能通過努力重塑人生的希望。
學校方面,校長林群聲教授在典禮致辭中,特別提及阿俊的故事,稱贊他是所有學子的榜樣,這份堅持與執(zhí)著,跨越了監(jiān)獄的高墻,為學術精神注入了新的內涵。阿俊的導師們,更是感慨萬千,多年來指導他學習、研究,深知其不易,此刻看到學生功成名就,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這一消息經媒體報道后,迅速傳遍香港大街小巷。市民們在驚嘆之余,也紛紛為阿俊點贊,他的故事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熱議的話題,激勵著無數身處困境的人,讓大家相信,只要心懷夢想,不懈努力,再黑暗的人生也能迎來曙光。

教育重塑人生范本
阿俊的故事,絕非個例般的偶然,它如同一面鏡子,清晰映照出教育所蘊含的磅礴力量。在那被禁錮自由的監(jiān)獄之中,教育宛如一把神奇的鑰匙,為阿俊打開了一扇通往新生的大門。知識的滋養(yǎng),讓他于精神層面掙脫了牢籠的束縛,實現了自我的蛻變與成長。
往更廣闊的社會層面去看,阿俊的經歷也為我們的監(jiān)獄教育體系發(fā)展提供了深刻鏡鑒。它讓我們認識到,監(jiān)獄不應僅僅是懲罰的冰冷場所,更應成為重塑靈魂、孕育希望的溫暖搖籃。加大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引入豐富多元的專業(yè)課程,構建完備的師資隊伍,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這些舉措對于服刑人員的改造而言,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而從社會大眾的視角出發(fā),阿俊的故事也在悄然間改變著我們的認知與態(tài)度。它讓我們懂得,對于那些曾經失足犯錯之人,我們理應給予更多的包容、鼓勵與支持。摒棄刻板印象,用溫暖與希望助力他們重回正軌,融入社會。畢竟,每個人都擁有改變自我、追求美好的權利,只要心懷堅定信念,奮勇拼搏,再黯淡的人生,亦能綻放出絢麗光彩。
阿俊的故事,是一首激昂的奮斗贊歌,它將持續(xù)在歲月長河中回蕩,激勵著每一個身處困境之人,向著光明的未來,無畏前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