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黃令儀到美國加州拉斯維加斯,參觀國際芯片展覽會,各國琳瑯滿目的芯片,讓黃令儀興奮不已。

但她逛完全場,卻感受到了終生難忘的刺激。

這里,沒有一個中國的攤位。

好不容易在人群中看到幾個拿著長城公司塑料袋的中國人,黃令儀興奮地問:“你們是來參展的嗎?”

“不,我們是來參觀的?!?/p>

這天夜里,黃令儀在日記中寫道:

“琳瑯滿目非國貨,淚眼漣漣。我們一定要設計出一塊高水平的芯片,來參加世界級的展覽,讓外界看到中國的科技崛起。”

黃令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令儀

十年后,黃令儀帶著研究成果,來到德國紐綸保,參加2000年國際發(fā)明博覽會。

那時,別人都是一個公司一個攤位,我們則是一個國家一個攤位,但這是我們第一次向外界展示芯片類產品,終于實現(xiàn)了零的突破。

黃令儀的專利,被大會評為銀獎,她高興地寫下了一首詩:

“神州之尊重泰山,赤子榮辱輕鴻毛;靈臺無計四十載,不覺青絲已成雪。紐倫堡夜星光燦,啟明銀座落中華;十年恥痛今宵去,芳草天涯迷人還?!?br/>

“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國身上的恥辱。”黃令儀說。

2001年,為了中國能擁有自研的芯片,65歲的黃令儀再度出山,承擔研發(fā)“龍芯”的重任,成為“龍芯之母”。

少年黃令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少年黃令儀

一、求學生涯

黃令儀原名廖文蒂,1936年12月8日出生于廣西南寧。

黃家家學深厚,祖父廖藻,是清末副貢生,曾任湖南試用知縣,民國時任廣西省議會議員。

廖藻立有家訓:“雖富貴不易其心, 雖貧賤不移其志。以通今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p>

父親廖葛民,畢業(yè)于北平國立師范大學生物系,是廣西博物館的創(chuàng)始人和首任館長。母親高亞丹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學系,是廣西化學纖維所的元老。

黃令儀的童年時期,是在抗日戰(zhàn)爭的硝煙中度過的。幼小的她跟著父母四處逃難,每天食不果腹,一次在防空洞躲避敵人轟炸時,她親眼看到兩個無辜同胞在洞口被敵機炸死。這讓她從小就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種下了自強報國的種子。

新中國成立后,黃令儀在桂林讀中學。

黃令儀(前排左一)和兄弟姐妹合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令儀(前排左一)和兄弟姐妹合影

那時,因為父母是舊社會的知識分子,進入新社會后一時沒有了工作,家里沒有了經濟來源,再加上家里人口多,兄弟姊妹加上父母有11口人,吃飯都成問題,黃令儀面臨輟學的危險。

但她不甘心,她渴望學到知識,報效國家。

于是,她親自找到學校的團委書記,向他陳述自己的境遇,書記知道她是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就頂著壓力,給她開具證明,免除了她的學費。

1954年,黃令儀高中畢業(yè),考入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1958年從華中工學院畢業(yè)后,進入清華大學半導體專業(yè)進修。

年輕時的黃令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年輕時的黃令儀

那時,國家為了適應建設需要,大力發(fā)展科學事業(yè),為此采取了四項緊急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加速發(fā)展半導體學科,因此在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半導體專業(yè)。

黃令儀就是該專業(yè)的第一屆學生。

半導體是集成電路也就是芯片的基礎,黃令儀從此跟芯片結下不解之緣,并在這個領域奉獻了一生。

二、科研之路

在清華大學進修兩年畢業(yè)后,黃令儀回到母校華中工學院任教,創(chuàng)辦了國內首個半導體實驗室。她帶著助手埋頭苦干,艱難攻關,歷時一年,研發(fā)出了半導體二極管。

隨后,黃令儀又帶領著團隊,展開對三極管的科研攻關。

那時正處于“三年困難時期”,因為糧食緊缺,國家調整了方針政策,學校的半導體專業(yè)不得不下馬。

黃令儀服從國家分配,來到中科院計算所工作。

1965年,為了突破“兩彈一星”的技術瓶頸,中國科學院成立了計算所二部,專門研制晶體管微型計算機,黃令儀在其中負責研制外延中功率開關三極管。

1966年8月,在黃令儀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國第一臺自研晶體管微型計算機——“156組件計算機”研發(fā)成功,那一年國慶,周恩來總理特意表揚了這一成果。

我國第一臺自行研制的空間計算機156計算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國第一臺自行研制的空間計算機156計算機

后來,我國依靠這臺計算機,成功將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送上太空。

黃令儀的科研成就突出,1978年,她和團隊研發(fā)出了性能穩(wěn)定的存儲器,拿下了當年全國科學大會的“重大成果獎。1980年和1983年,她又帶領著團隊拿下了國家科學進步一等獎、科技成果二等獎。

但此時,黃令儀的心中卻產生了隱憂:雖然我們成功研發(fā)出了計算機,但其中很多零件都是從國外買的,一旦國外斷供,我們就會被卡住發(fā)展的脖子。

特別是芯片這樣的核心部件,一旦被卡住脖子,那我們的戰(zhàn)機、軍艦和導彈,就成了廢鐵。

于是,黃令儀一邊調整研究方向,一邊不斷地向領導建言。

打擊突如其來。中國科學院因為經費緊張,叫停了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的研發(fā),黃令儀所在的研究室也被撤銷,得知消息的她不由得失聲痛哭。

那時,我國的集成電路和芯片的發(fā)展,已經逼近世界水平,如果能繼續(xù)研究,很有可能追趕上歐美國家,此時叫停研究,黃令儀怎能不心痛。

隨后,無可奈何的黃令儀,轉到中科院新成立的微電子中心工作。

1986年,心系芯片的黃令儀,再次跟領導申請研究芯片的項目,她動情地跟領導說:“如果不要經費,只要一個項目,到時按時結題,行嗎?”

領導被她的執(zhí)著感動了,給了項目,還給了3萬元的研究經費。

黃令儀與同事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令儀與同事們

于是,黃令儀與合作者,投入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的研究之中。

那時他已經50歲,還要從零開始學習CAD。

“閱讀門列陣的描述語言,就像讀天書一樣。”黃令儀說。

但她一字一句地啃,硬是將書本啃了下來。

她的研究,很快在現(xiàn)實中發(fā)揮了作用。一家與日商合資生產洗衣機的廠家,每年要從日本高價購買奇貴無比的芯片,于是他們找到黃令儀,請求她幫忙研制控制洗衣機的芯片。

黃令儀接下任務,開始用CAD方法設計芯片,經她日夜攻關,終于研制成功,將日本芯片的價格打了下來。

1988年,黃令儀公派到香港華科公司,1989年又被派到美國AMX公司進行項目合作。

當她在拉斯維加斯國際芯片展覽會上找不到中國的攤位時,內心刺痛不已,如果當年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的研發(fā)項目不被砍,那么現(xiàn)在說不定就能看到中國的芯片出現(xiàn)在展覽會上。

回國后,黃令儀更加忘情地投入到芯片事業(yè)中,她潛心鉆研各種集成電路的設計方法。這一時期,黃令儀主導的兩個研究項目,還獲得了國家專利。

2000年,黃令儀帶著自己的專利亮相德國紐倫堡國際發(fā)明專利博覽會,獲得了大會的銀獎。

黃令儀終于一雪前“恥”。

高興之余,黃令儀很快冷靜下來,芯片設計出來了,但是制造芯片的設備在哪里,中國人什么時候才能用上自己制造的芯片呢?

三、“龍芯之母”

2001年,黃令儀已經65歲,她退休回到了桂林的家中,然而,常懷憂國之心的她,并不能安心養(yǎng)老。

此時,中科院啟動自主研發(fā)CPU項目,成立了“龍芯”實驗室,研制組組長胡偉武向全國 發(fā)出打造“中國芯”的集結令。

黃令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令儀

12月,胡偉武找到黃令儀,請求她加入“龍芯”研發(fā)團隊。

“你們有多少經費?”黃令儀問。

200萬元,還要留100萬培養(yǎng)研究生,最多只能拿到100萬做CPU。

這點經費當然遠遠不夠,但黃令儀毅然加入團隊之中,并成為項目負責人。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靶酒撬隊繅衾@的事業(yè),她愿為之奉獻一生。

加入“龍芯”的研發(fā)團隊后,每天要工作10小時以上,每項數(shù)據(jù)她都要親自過目,容不得一絲差錯。

黃令儀常說:“一個微小的失誤,就會給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p>

胡偉武后來回憶說,黃老師是個干實事的人,60多歲了,工作比他還拼,早上7點多就起來,晚上10點她還坐在計算機前。

2002年8月,在黃令儀和團隊的不懈努力下,中國第一顆國產芯片“龍芯1號”問世,雖然在性能上還有差距,但它終結了我國計算機產業(yè)“無芯”的歷史。

龍芯1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龍芯1號

2003年,黃令儀又率領團隊研發(fā)出“龍芯2號”,這顆芯片的性能,已經超過了當時國際平均水平,功耗也低于國外的同類芯片,這是我國芯片領域發(fā)展的一大步。

“龍芯2號”很快被運用到多個領域之中,2015年,我國發(fā)射首枚北斗衛(wèi)星,它搭載的就是“龍芯2號”,這讓美國人為之震驚,他們意識到我們的芯片已經漸漸脫離他們的掌控了。

2004年9月,黃令儀向領導請求退休,回到了桂林。

然而沒過多久,“龍芯”的研發(fā)又遇到難題,胡偉武只好親自給黃令儀寫信,并派“龍芯”的骨干去請黃令儀,接近70歲的黃令儀,義不容辭地再次回到科研一線。

長期全身心地工作,黃令儀的身體急速衰老。妹妹廖榮蒂來看她時,看到她的樣子,心疼不已,勸她回桂林休養(yǎng),黃令儀說:“我是國家的人,回不去了!”

2016年,80歲的黃令儀在工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16年,80歲的黃令儀在工作

要將芯片產業(yè)發(fā)展好,不能光靠國家的投入,必須吸收社會資金。2010年,“龍芯”課題組脫離中科院,成立了龍芯中科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資金十分緊張,急需投資者支持。這時,黃令儀拿出了她全部的積蓄11萬元,交給胡偉武,說:“我投資你,我不要求回報,我希望最好的回報就是我們的龍芯芯片可以廣泛的運用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在黃令儀等人嘔心瀝血的付出下,“龍芯3號”等一大批高性能芯片被研制出來。

曾經,“宇航級”的芯片一直壟斷在美國人手里,我們要能通過首腦級外交,才能買到一些。我國每年向美國進口芯片,就要花掉2000多萬億美元。而西方國家,一直利用芯片技術的優(yōu)勢,遏制我國的發(fā)展。

如今,在國防、交通、民生等領域,我們都能用上國產的“龍芯”,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

2004年,黃令儀(右一)與胡偉武(右三)及龍芯課題組成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04年,黃令儀(右一)與胡偉武(右三)及龍芯課題組成員

中國的高鐵復興號,實現(xiàn)了百分之百的國產化,殲-20戰(zhàn)斗機的相控雷達,以及太空中的北斗衛(wèi)星,都裝上了中國“芯”。

這些都是以黃令儀為代表的中國科研工作者努力奮斗的結果。

2023年4月20日,黃令儀逝世,享年86歲。

復興號高鐵在大地上馳騁,殲-20戰(zhàn)斗機在長空中劃過,北斗衛(wèi)星在太空中遨游。

黃令儀等偉大的中國科研工作者,用他們的中國“芯”,托舉著中華民族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