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看到又有人開始說,大放水了,通脹要來了,房價要漲了。
理由就是,最新的社融數據出來了,M2創(chuàng)新高,印鈔機又開動了。
說句實話吧,這就是瞎扯淡。
不知道他們是真不懂,還是故意這么說,來騙流量的。
可能有的朋友不知道M2是什么,我先解釋一句。
M2又叫廣義貨幣總量,你可以理解為,社會上錢的總量。它不光包括我們平時用的現金,還包括通過各種形式,存在銀行里的錢。
所以他們的邏輯就是,印出來的錢不斷增多,那么物價就會上漲,也有更多資金流入樓市,房價就上漲了。
怎么說呢,這種過于簡單粗暴的邏輯,等于沒有邏輯。
首先,我們只要找數據做個對比,這說法就能馬上被證偽。
這幾年,廣義貨幣總量是不是增多的?
是的。

而物價是怎樣的?房價又是怎樣的?
答案很顯然,物價基本上沒咋漲,這兩年事實上處于零通脹,甚至通縮的狀態(tài)。3月份的CPI數據,依然是同比下跌的。
房價就更不用說了,過去三四年,基本上就是每年下跌10%的節(jié)奏,平均跌幅就算不是腰斬,也有個30%左右。
明晃晃的數據擺在這,怎么還有人信M2和房價有很大關系呢?
我們既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也叫不醒一個睜眼說瞎話的人。
那問題來了,廣義貨幣量增多了,社會上的錢多了,給人的感覺就是,會和房價有關系啊,但實際上走勢又完全沒關系。
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步,你得搞清楚M2的原理,貨幣總量增多,不是真的開動印鈔機,更不是官方放水,而是通過貸款的形式,增加了名義上的貨幣數量。
你也可以把廣義貨幣量這個數據,理解成貸款增量數據。
是貸款就要還的呀,誰都不想把借來的錢都虧掉。
眼看著房價下跌,你會借錢去買房嗎?
大概率不會,你想先等等,或者干脆不考慮這個事了。
雖然貨幣總量看起來是增多了,但并不是大眾手里的錢都增多了,而是參與到這個貨幣增長鏈條中的人才可能會增多。
那么問題來了,誰在這個鏈條中?
操盤手,居民,企業(yè),銀行。
現在居民都不敢借錢了,都在存錢。
經濟不好,企業(yè)也不敢貸款擴產。
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操盤手加杠桿,發(fā)債搞基建,搞投資。
還有一點,就是資金在金融系統(tǒng)中空轉。
總之,水沒有流到大眾手上,更沒有流進樓市里面。
實際上,和樓市有關的金融數據,并不是M2,而是居民中長期貸款增長量。
居民中長期貸款,主要就是指的房貸,這個數據就比較直觀。
我給你看個圖就知道了,這是2008年到2024年的,商品房銷售額和居民中長期貸款的年增長量曲線圖。

這兩個數據,雖然有少數時間趨勢不同,但大致上是同步的,前期持續(xù)增長,最高點在2021年左右,隨后持續(xù)下降。
再仔細看看,中長期貸款增速比較快的時期,一個是2016年,一個是2020年,這也剛好是房價漲的最快的階段,能對得上。
這兩個圖,明顯都還是下降的趨勢,也意味著房價沒那么快見底。
我們也可以再結合下最新的數據,今年前3個月的居民中長期貸款增長總量是8832億,平均每月2944億,和前兩年的水平差不多。
這還是因為最新的3月份數據,增長比較多,有邊際改善,
但接下來會怎樣,還需要再觀察,大家可以留意下這個數據。
我之前在知識星球里,聊過判斷樓市的兩個核心指標,今天聊的這個居民中長期貸款增量,算是個間接指標,結合起來看,會更清楚。
最后再提醒大家一下,其實現在還處于縮表的大周期,在這種狀態(tài)下的利好和邊際改善,往往只是置換債務。
輕易交出自己籌碼的中產,可能會成為再次被收割的對象。
文末是鏈接振陽的入口:
這是進入知識星球的二維碼: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