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篇文章說,去年有人做過統(tǒng)計,說是國內(nèi)養(yǎng)的貓狗數(shù)量超過4歲嬰幼兒總量。突然覺得,“富養(yǎng)貓狗”似乎成了“年輕人婚育”的平替選擇。

身邊不少同齡人,都養(yǎng)著自己的寵物,當它們的“爸爸媽媽”。這么一來,年輕人也可以為自己的單身找到一個理由:

有沒有人在身邊不要緊,反正還有愛寵在身邊。

想想,這不僅能緩解年輕人的精神壓力,還能拉動國內(nèi)消費。也不是一件壞事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把寵物當娃養(yǎng),背后還涌現(xiàn)了新職業(yè)

1.把寵物當娃養(yǎng),背后還涌現(xiàn)了新職業(yè)

不知道大家平時在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尋愛寵的啟示。就是自家養(yǎng)的貓狗不見了,還會張貼啟示,有償感謝。

因為這種現(xiàn)象,還出現(xiàn)了幫人專門搜找貓狗的職業(yè)。

搜找流程是這樣的:如果家里的貓狗不見了,那客戶就可以下單,然后找寵物的人就會詢問客戶一些問題。

譬如,貓狗的生活習慣、家里有沒有貓狗留下的毛發(fā)、平時愛在哪里玩……就是像尋人那樣一樣把基本信息先搜集好,然后再慢慢擴大范圍去找。

按次數(shù)收費,一次有幾千塊錢。

值得一提的是,也許購買寵物時的花費還沒有搜找一次多,但也有很多愛寵人士下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把寵物當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了感情。

所以說,很多時候,消費過程中,消費者自己賦予產(chǎn)品或服務的價值,可能要比產(chǎn)品、服務本身的價值要多。

畢竟,感情還是挺復雜的,不論是人,還是動物、植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一定和消費有必然的聯(lián)系,但偶爾也會影響到消費吧。

2.消費能力沒上去,先把情緒價值拉滿

2.消費能力沒上去,先把情緒價值拉滿

小動物給人的情緒價值,還是可以的吧。

之前刷到一個視頻。

畫面中的女生養(yǎng)了一只貓,但是那個女生是聾啞人。每次和人打視頻,都是用的手語。

家里的貓剛開始還很喜歡“喵喵喵”地叫,試圖吸引女生的注意。

但后來它看到女生都是用手語和別人交流,也不再叫了。每次和女生互動時,都是用自己的爪子去碰女生的手。

看起來就好像,是那只貓因為女生聽不見、也不能說話,而自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交流方式。我覺得,這還是挺治愈人的。

知道一個博主@會說話的劉二豆。

發(fā)的視頻就是兩只貓的日常,算是早期寵物界的大網(wǎng)紅了。但后來慢慢的,豆媽也從日更、周更,變成月更、年更,甚至現(xiàn)在都好久沒更了。

不得不說,寵物也是有潛力的。

只是,它們陪伴人類的時間,還不夠長。這是很不確定的一點。

在當下婚育率不高的情況下,年輕人到底都在想什么呢?如果一只貓、一只狗帶來的情緒價值,要比人帶來的還高。

我覺得當下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就是學習與工作。未來總是不確定的,世界也是處在變化之中的。

所以,往后會怎樣,也說不好。即便是被忽略的一部分,可能也藏著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