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天生就充滿了自信,才3歲大點,就敢和陌生人侃侃而談,看起來一點也不怯場。

但是長著長著,就不那么自信了,不敢積極表達了,害怕展示自己。

有的孩子天生特別膽小,不敢和外人打招呼,總是躲在家人身后,不敢回答問題,不敢參加集體活動。

但是長著長著,就開始自信了,勇于表達,積極參加活動,敢于展示自己。

孩子出現這樣的變化,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1、遺傳因素

西班牙的權威神經心理學家阿爾瓦羅畢爾巴鄂在他的暢銷書《孩子的大腦》中寫道:

自信是受遺傳因素影響的,人體的17號染色體上有一種基因,它決定了我們每個人的自信程度,有的孩子天生強勢,有的孩子天生膽小。

可見,自信是孩子天生自帶的一種能力,至于帶了多少,完全取決于父母給了多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成長環(huán)境

無論先天因素如何,孩子的自信狀態(tài)都可以在后天的成長環(huán)境中發(fā)生改變。

如果孩子成長的環(huán)境鼓勵、認可、試錯多于指責、懷疑、溺愛,那先天沒那么自信的孩子,則會越來越自信。

反之,先天很自信的孩子,則會越來越不自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大腦發(fā)育

孩子自信的建立過程,與大腦中2個重要功能區(qū)息息相關。

第一個是杏仁核

杏仁核是情感腦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就像一個警報器,每當大腦發(fā)現危險情況時,這個部分就會被激活---《孩子的大腦》

5歲前孩子的大腦,經常被情感腦操控,一點小挫折、小危險,都會被孩子無限放大,害怕擔憂。

第二個是前額葉皮質

前額葉皮質屬于最晚成熟的高級腦區(qū),能夠控制失控的情感腦,確保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

如果孩子的杏仁核總是被激活,前額頭葉皮質總是沒有機會出來練手,孩子就會經常被恐懼、擔憂、緊張、害怕等情緒困住。

不敢前進,不愿探索,總是退縮回避,沒有自信。

綜上所述,孩子自信的建立更多的是靠成長環(huán)境和大腦發(fā)育水平,5歲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培養(yǎng)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培養(yǎng)自信孩子

這3件事要經常做

從腦科學的角度,我們能夠得出一個培養(yǎng)孩子自信的邏輯:

凡是能夠幫助孩子調動前額葉皮質,擺脫情感腦控制的做法,都有利于孩子獲得自信。

1、不要過度擔憂/保護孩子

過度擔憂孩子,會阻礙孩子自信的發(fā)展。

因為擔憂的另一層意義是:父母不相信孩子能做好。

孩子的自信心很大程度取決于父母的信任,關于這一點,阿爾瓦羅列出了一個公式:

孩子的自信等于父母對孩子的信心的平方。

父母給孩子的信任越多,孩子越自信。

我兒子第一次接觸100塊拼圖的時候,還沒有開始拼,家人就下意識地說了一句:這么多拼圖,他能拼得起來?

兒子聽到了,立刻說:媽媽,我不會拼。

但實際上,他已經能獨立拼88塊的拼圖了,進階到100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家人在不了解他的能力水平的前提下,質疑了孩子,感受到家人的不信任,兒子對拼圖的自信一下子就垮了。

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孩子入園,家長擔憂孩子不能適應幼兒園生活、不好好吃飯怎么辦、被小朋友欺負怎么辦。

過度的擔憂就是極度的不信任。

長期被父母擔憂緊張的孩子,會給自己的大腦植入兩個結論:

◆世界是危險的、有好多可怕的事情

◆一旦離開父母,我就無法獨立面對生活

其實孩子到了幼兒園,處在那個環(huán)境中,自然會發(fā)揮出強大的潛能,讓父母刮目相看。

離開父母的關照,孩子依然能做得很好。

即便真的出現一些困難,孩子搞砸了一些事情,那也是發(fā)展過程中必有的波折,成長本身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

要想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首先要大膽信任孩子。

◆先信任,等著看看孩子會怎么做

◆如果孩子做錯了,那就再信任,等著看看孩子會如何調整

◆如果孩子依然搞錯了,還是得信任孩子,并提供適當的幫助,等著看看相同情況出現時,孩子會怎么做。

羅斯福曾說:相信自己能做到,你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父母相信孩子能做到,孩子就成功了一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強化孩子每一個進步的細節(jié)

經常認可孩子做好的每一個小細節(jié),不去過度關注結果,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對自己的信任。

比如4歲的孩子嘗試自己把碗端回廚房,走到一半手滑了,碗掉在地上摔碎了。

碎掉的碗,激活了孩子的杏仁核,孩子又慌張又害怕,剛才信心滿滿的感覺一下子就沒了。

為了重拾孩子端碗的信心,我們此時就要這么說:

你已經獨自端著碗走了這么長的距離了,離廚房很近了,這段過程你端的很穩(wěn)。

走到這里碗掉了,說明我們需要在這里把碗捧得更穩(wěn)當一些,下次就能走到廚房了。

接下來,我們和孩子一起收拾碎片即可。

下次,繼續(xù)讓孩子端碗,如果孩子成功了,我們就要歡呼:

這次你端到了廚房,祝賀你圓滿完成任務!你能端碗啦!

一定不要斥責孩子說:你看吧,我說你端不過去你還不信,現在碗碎了吧!

這句話一旦說出來,孩子的自信也就碎了一地。

父母說我不行,我就真的不行。

善于在孩子做得不好的事情中找到做得好的閃光點,挑出來,放大,點燃自信的小火苗。

強化孩子每一個進步的細節(jié),哪怕這個細節(jié)很小很小,也能撬動充滿力量的自信心。

◆你今天這雙襪子穿的很端正,沒有把腳后跟穿反,你一定找到了竅門!

◆你這個字里的“橫”比昨天寫的直,你用的什么方法啊,可以寫這么直!

◆你這個題用了2種方法,你是怎么想到的,太不可思議了,快給我講講!

得到認可的孩子會由此獲得自信,主動尋找更難的任務、繼續(xù)努力、超越自己。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這些得到獎勵信號的神經元會非?;钴S,繼續(xù)尋找其他神經元拉手,完善神經通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讓孩子承擔小小的責任

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可以承擔小小的責任,承擔責任帶來的價值感、成就感能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

我記得我兒子2歲多的時候,有一次我把換完的沉甸甸的尿不濕遞給他說:

你的小手看起來好有力氣,已經可以把尿不濕扔進衛(wèi)生間的垃圾桶里了。

兒子雙手接過尿不濕,然后用右手高高地舉起來,走到衛(wèi)生間扔進了垃圾桶。

那臉上的表情啊,自豪極了,仿佛自己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這就是自信啊,從那以后,兒子每次都主動扔尿不濕,當然也會有忘記的時候。

不過關于我能扔好尿不濕的自信心,就這么培養(yǎng)起來了。

類似這樣的小任務還有很多,比如:

◆1-2歲的孩子可以自己使用勺子吃飯

◆3歲以后的孩子可以承擔一小部分收拾玩具、收拾繪本、把東西歸位、擺放碗筷、穿脫衣物的任務。

◆4-5歲的孩子可以擦桌子、扔垃圾、摘菜、疊衣服、洗襪子。

每天給孩子安排1-2個小任務,感謝孩子為這個家庭的整潔做出的貢獻,就能讓孩子感受到自信。

不僅能做自己的事情,還能為這個家庭做貢獻,幫助別人,這得多厲害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我們需要為此付出一些代價:忍耐孩子的慢吞吞、做不好

但從建立自信的角度來說,這樣的代價是值得的。

如果我們在孩子5歲之前能做到這幾點,孩子自信的種子就會破土發(fā)芽,為學齡期的茁壯成長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