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來正史
野史在最后
01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正準備全力和袁紹決一雌雄之時,突然聽到了一個令他肝兒顫的消息:
“小霸王”孫策準備趁袁曹大戰(zhàn)之際,引兵北上,偷襲許都!
為了安撫孫策,曹操連續(xù)給孫策發(fā)了幾個大禮包:
1、委任孫策為討逆將軍、吳侯(反正江東自己一時半會兒鞭長莫及,就讓孫策先代管著);
2、讓二兒子曹彰娶了孫賁(孫策的堂兄)的閨女;
3、把侄女嫁給孫匡(孫策的弟弟);
4、讓揚州刺史嚴象開后門,舉孫權為茂才(孫權自此有了當官的資格)。
可這些手段,在孫策眼里,恰恰是曹操虛弱的鐵證。
于是孫策更加賣力地打造軍械,囤積糧草,四處搖人,連出兵的日子都定好了...
眼看曹軍即將陷入兩線作戰(zhàn),軍師祭酒郭嘉了站出來,給大家打了一管子強心針:
孫策在江東橫行無忌,把人都得罪死了,想干掉他的人一抓一大把,大家放心,他很快就會死在刺客手上...
不久之后,果真有斥候飛報:不可一世的小霸王被三個不知名的刺客給干了!
02
事后追查,三個刺客是前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
原來,孫策的手下曾截獲一封書信,許貢所寫,收信人是曹操。
內容是:
許貢認為孫策驍勇冠世,這樣的人不能放任其在江東坐大,否則久必生變。
建議曹操以皇帝的名義征召孫策去許都。
孫策當然不可能乖乖聽話,許貢信里給曹操出主意:一旦朝廷使者被趕回去,明公剛好以此為借口征伐江東,把孫策一勺燴了!
這計策不可謂不毒辣。
但許貢千算萬算,就是沒算到信會落到孫策手里。
孫策直接將許貢給勒死了。
03
一天,孫策到丹徒山打獵,興致很高,策馬飛奔,很快把隨從甩在了身后。
這時,三個人突然從草叢里竄出來,嚇了孫策一大跳。
孫策問:“爾等何人?”
那三人答:“我們是韓當將軍的手下,蹲在這兒等鹿上鉤?!?/p>
孫策大怒:“放你媽的屁!韓當的兵我個個都認識!就是沒見過你們三個雜毛!”
三人也不裝了,上來就干孫策。
孫策射死一人。
但孫策也沒落著好,被一箭射中臉頰。
千鈞一發(fā)之際,孫策衛(wèi)隊趕到,另外兩人被干掉。
孫策回去治了十幾天,估計是傷口感染發(fā)炎了,病勢逐漸沉重。
臨終之際,叫來孫權,跟他說:
二弟,開疆擴土的事,你哥我給你干完了,幾個兄弟之間,你是最會抓生產(chǎn)的,好好干,千萬守住這份家底!
當天夜里,孫策咽氣,年僅26歲。
(還有一種說法是,孫策接受不了自己破相,心情郁悶,被氣死了。)
04
其實,仔細探究孫策被刺事件,會發(fā)現(xiàn)是有疑點的。
1、獵物不會聽人的話,呆著不動,所以孫策的打獵路線是隨機的,三個刺客如何提前埋伏好?
2、三個刺客如何預知,又恰巧在孫策手下掉隊的時機行刺?
3、仨人謊稱是韓當?shù)南聦?,身上肯定帶了假證件,假證件是誰給的?
綜上,孫策身邊早被人滲透的篩子一樣。
如果沒人幫忙,名不見經(jīng)傳的三人是近不了孫策身的。
三人的背后是誰?
陳壽沒記。
但正如郭嘉所言,孫策的敵人是整個江東世家,他們共同結了一張看不見的大網(wǎng),將孫策吞噬了。
05
孫堅,祖籍吳郡富春縣(今浙江杭州富陽區(qū)),屬于江東范圍。
按常理,中國人的鄉(xiāng)黨情結是很嚴重的。
東漢末年,但凡搏殺出成績的大小軍閥,身邊都會有一堆同鄉(xiāng)。
袁紹的老家,在豫州汝南,手下的郭圖、荀諶、辛評、淳于瓊...都是河南老鄉(xiāng);
曹操的老家,在沛國譙縣,當時屬于豫州,所以得到潁川士人集團的效忠,荀彧、鐘繇、陳群...都是這個圈子的;
董卓手下的西涼人也是鐵板一塊...
但到孫策這里,突然變了:
江東世家根本不歡迎孫策“衣錦還鄉(xiāng)”。
原因:
1、孫堅討伐董卓時,班底是清一色的淮泗集團,跟江東派沒感情;
2、我們后人在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會把孫策看成是獨立的軍閥。
但在當時江東世家的眼里,孫策代表的是袁術。
孫策平定江東的過程中,一直是以袁術打手的面目示人的。
袁術?一個流竄軍閥頭子,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叛漢的反賊;
孫堅?出道便與士族為敵,殺人不眨眼的武夫而已。
這種貨色,江東世家是斷然不會合作的。
孫堅死后,孫策和周瑜砍出來的地盤:廬江、歷陽、江津、曲阿...手上沾滿了江東人的血。
尤其是廬江一戰(zhàn),孫策把廬江太守陸康全族殺了一多半。
陸氏可是江東第一高門!
所以,江東世家對孫策的反抗從來沒有停止過,想讓孫策死的人遍布江東。
這也是他被刺的直接原因。
孫策又總覺得自己“勇烈天下第一”,不帶保鏢。
06
本來接班人是孫策的三弟孫翊.
張昭更是帶頭力推孫翊,因為孫翊是兄弟中最像孫策的。
結果孫策死前變卦,立孫權做接班人。
大概也是因為他明白了:如果讓孫翊上位,孫翊只會成為孫策政策的延續(xù),繼續(xù)打壓本地世家。
再跟世家為敵,孫家就該收拾鋪蓋卷滾蛋了。
世家敢把自己干掉,還怕多干一個孫翊?
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判斷極其正確:
孫翊和孫策一樣強悍而無所顧忌,備受孫策信任的朱治多次責怪他,擺事實講道理,孫翊完全不聽。
三年后,孫翊遇刺,同樣死于毫無防備。
(完)
野史:
據(jù)說,孫策死后,孫權常常去慰問嫂子大喬。
時間久了,兩人慢慢產(chǎn)生了感情。
不過,孫權很惱火的是,兩人纏綿之時,大喬總是會搞錯名字,在“伯符、仲謀”之間亂喊。
所以有了“不分伯仲”。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