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于帆書樊登講書,作者瑾山月
美國心理學南希·麥克威廉斯,經(jīng)過大量調研發(fā)現(xiàn):
“在所有關系中,最有毒的關系對象,是那種偏執(zhí)型人格?!?/strong>
這類人十分挑剔,又認死理,經(jīng)常是誰也勸不動說不聽。
尤其是一個家庭中,但凡有這么一個人,日子就不好過。
大家會為了一點小事來回較勁,直到耗光所有的力氣與感情。
這樣的家內耗嚴重,力量分散,經(jīng)不住一點事,也扛不住風吹雨打。
拖垮一個家庭的,往往不是貧窮,而是有人太固執(zhí)。

作家?guī)赘?,講過自家瓷磚店的往事。
那是十年前,他父母開了一家瓷磚店。
按理說,當時裝修建材市場很火,他們應該大賺一筆。
然而結果卻是,一家人白白錯過商機,很快就慘淡收場。
但這怪不得旁人,全因他父母從開店起就沒好好說過一句話。
不是較勁誰對誰錯,就是互相指責埋怨,反正誰也不服誰。

一次父親想給一個熟人打折,希望他多帶朋友光顧,母親堅決反對,還陰陽怪氣指責父親:就你喜歡做好人。
還有一次,母親不小心把瓷磚的類型記錯了,父親不想著補救,反而在一旁幸災樂禍。
不把心思放在買賣上,就想著怎么打壓對方,誰來說和也不聽,一個比一個犟。
結果呢,架越吵越兇,生意越做越賠錢。
同在一個屋檐下,較著勁地折騰,到最后感情淡了,福氣也沒了。
作家劉震云有句話說得好:
人要一賭上氣,就忘記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著能氣著別人,忘記也耽誤了自己。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賭這一口氣,不管跟誰相處,總想爭個高低對錯。
尤其面對朝夕相處的家人,他們更是一步不讓,絕不妥協(xié),那股勁兒八匹馬都拉不回來。
家是講情講愛的地方,斷不可一味講理。
更何況,家長里短,油鹽醬醋的瑣事,也沒必要較真。
多點包容理解,少點針鋒相對,一家人才能和和氣氣地把日子過下去。


法國哲學家蒙田有句話:一個人能和家人和睦相處,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
家庭美滿,家人幸福,是一個人最大的體面。
只可惜,生活中很多人本末倒置,把日子過反了。
只關注在外面的形象,不惜打腫臉充胖子,甘愿犧牲家人利益,也要顧全自己的顏面。
更可悲的是,這類死要面子令家人活受罪的人,往往還固執(zhí)得很,撞了南墻也不回頭。
我老家有個表叔,就是這樣的典型。
他年輕時做買賣,攢了不少錢,人前人后很是風光。
但這幾年,他投資決策上連連失誤,家底被折騰個精光。
但為了充門面,表叔就故意擺闊,時常請客喝酒,還往外借錢。
前陣子,有朋友來還錢,表舅為了維護“不差錢”的人設,愣是給拒絕了。
從外面看,他的確是講義氣,出手闊,但他家里到底什么情況呢?
他妻子因為風濕病癱瘓在床,亟需藥物緩解疼痛;兩個孩子因為家里窮吃不好穿不暖。
如果表舅能放下面子,把錢要回來,或是不再裝闊,一家人的日子都會好很多。
這些事不是沒人勸過他,但表舅仍是一意孤行,害的全家老小跟著受罪。

我們常說,面子是給人看的,日子才是自己的。
人越是死要面子,越會丟了生活的里子,為整個家庭帶來不幸。
別忘了,家才是每個人的歸宿,家人才是最值得善待呵護的。
真正活通透的人,都懂得把心意往回收,為家人撐起遮雨的屋檐。

哥倫比亞作家瑪格麗塔?帕索斯,曾患有嚴重的焦慮癥。
她總是杞人憂天,憂心忡忡,搞得一家人都精神緊繃。
姐姐不止一次勸她放寬心,父母也建議她看看心理醫(yī)生。
但無論別人怎么說,瑪格麗塔認定自己的焦慮完全有必要。
如此固執(zhí)己見,導致她得不到任何外界的援手,病情愈發(fā)嚴重。
尤其是結婚后,工作壓力,家務瑣事,像一座座大山壓得她喘不過氣。
她一會擔心丟工作,一會害怕自己猝死,一會又猜測丈夫出意外。
她自己心浮氣躁,心情郁悶,也不免把負面情緒傳遞給家人。
很長一段時間,她和丈夫頻頻吵架,也時常與孩子鬧矛盾,家里無任何幸??裳浴?/p>
眼見這個家就要散了,丈夫主動找她談心,推心置腹地勸她正視自己的問題。
他推薦瑪格麗塔看一本叫《面對自己》的書,并鼓勵她找專業(yè)人士聊聊。
萬幸的是,這一次瑪格麗塔聽了進去,隨后便開啟了自我療愈的過程。
神奇的是,當她不再固執(zhí),愿意改變,短短一年后,焦慮癥就緩解了不少。

一期TED演講中,她說:
每一段關系都始于你和自己的關系,你愿意改變,你的處境才會改變。
尤其是與家人相處,要是油鹽不進,就會導致溝通成本巨大,引發(fā)無數(shù)紛爭。
別再執(zhí)拗地做自己,多聽聽家人的建議,多在磨合中互相體諒。
你愿意往前走一步,才能離家人近一步。
我們常說,毀掉一個家的,不是貧窮,而是固執(zhí)。
家庭中那些根深蒂固的矛盾,根源都在家人間無法溝通。
家里只要出現(xiàn)一個犟種,家就成為一點就炸的火藥桶。

最近熱播的央視開年大戲《六姊妹》中,有這樣一個橋段。
一家六姊妹中,老三何家藝,性子執(zhí)拗,爭強好勝,總想把別人比下去。
但她威望不及大姐,運氣不及二姐,說話做事也不如幾個妹妹討人喜歡。
眼看大姐二姐找到了好婆家,她也想找個稱心如意的男朋友。
但不巧的是,家里介紹的相親對象,她一個也瞧不上。
還責怪大家:“凈找些歪瓜裂棗給我,我在你們眼里就那么差?”
于是她一賭氣,和打小認識的窮小子歐陽寶私訂終身。

家人怕她將來吃苦,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就是管不了。
后來,何家藝徹底和家里鬧翻,和窮小子領了證。
她看上去是贏了,卻害得母親天天掉眼淚,也傷透了姐們的心。
作家燕七說:“家里最可怕的,是有個總想贏的人。”
不管什么事,他們總想著和家人比個高下,看看到底誰更有能耐。
他們迷失在勝負欲中,完全不顧家人的感受,也很難做到換位體諒。
而真正愛惜家庭的人,從不與親人對抗,也從不會為了所謂的“贏”傷了情分。
恰如心理學家榮格所言:
“當愛支配一切時,權力就不存在了,當權力主宰一切時,愛就會消失?!?/p>
家不是講究輸贏的格斗場,不需要拼個你死我活。
千萬別靠著一股倔勁,贏了一時,輸了一世。


《為什么我們想回家,但又不愿久留?》中說:
幾乎所有的家庭不幸,都源于兩種不健康的互動模式。
一個是“依賴共生”,一個是“互相糾纏”。
如果家里有個固執(zhí)霸道又難以擺脫的人,那這個家注定爭吵不斷。
一起做事,有商有量,碰上問題,都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樣的家才是溫馨的港灣。
點個「在看」,永遠記住,與家人相處,是一門妥協(xié)的藝術。
作者 | 瑾山月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chuàng)意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