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落地已經十來天了,那中美的貿易現(xiàn)在成啥樣了呢?

我這段時間跟不少做對美貿易的讀者聊了下,很確認地說:生意還在繼續(xù)。

確實有人在觀望,但即便是在特朗普加關稅當天,還有美國中小企業(yè)在給中國工廠發(fā)來1400萬的大單。他們找過一圈東南亞的“平替”。

沒找到。

在中國一家工廠里就能成套購買的商品,在東南亞要找三四家工廠分別定制,相互之間尺寸甚至也很難匹配。

事實證明,美國中小企業(yè)離不開中國供應鏈。

其實說起中國供應鏈的優(yōu)勢,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人力成本便宜,這當然是真的。但這并不是全部,甚至如今已經不是最重要的。

咱們現(xiàn)在的優(yōu)勢主要是另外兩個:規(guī)模優(yōu)勢和產業(yè)網絡的靈活性。

規(guī)模優(yōu)勢很好理解,咱們現(xiàn)在的生產規(guī)模太大了,生產的越多,可以把固定成本均攤的越低。大家知道一個東西叫“學習曲線”吧,看著好像說的是中學生記單詞曲線,其實說的是1915年美國航空工業(yè)發(fā)現(xiàn),隨著飛機生產數量增加,工人組裝時間呈指數級下降。

后來又發(fā)現(xiàn),生產的越多,技術迭代、工藝優(yōu)化、管理創(chuàng)新等層面的不斷改進,會導致成本不斷下降。中國工業(yè)獨步世界這些年,不僅僅是積累了巨大的產能,更是積累了無數的相關知識和經驗,這讓中國生產的產品成本降得非常非常低。而且美國人可能想象不出來,這種低價,并不影響產品的質量

低到其他國家如果想去做,賠死他們,無形中封住了他們的路?,F(xiàn)在美國企業(yè)要想把產能搬回去,就得把上下游都搬回去,甚至得把電廠都搬回去,不然成本依舊高到沒法跟中國競爭,但這個操作成本太大了,根本沒法弄。

更別提以美國現(xiàn)在的經濟水平,他們根本找不到那么多可以進廠打螺絲的工人。從全世界的規(guī)律來看,“工業(yè)化”這東西只有一次,因為涉及的勞動太過枯燥,且上升空間有限,幾乎每個國家的老百姓收入到了一定程度就會逃離工廠。美國人好不容易逃離出來,你讓他們再回去,可能嗎?事實上全世界的工人階層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進廠。

其實我國也有這個問題,年輕人不愿意進廠,所以工廠現(xiàn)在也在大規(guī)模使用機器人,如今中國是全世界使用機器人最多的國家。

可能有小伙伴會問,只把那些使用機器人的企業(yè)搬回美國可行嗎?

答案是不太可能。機器人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一旦部署就能完全自主高效地運轉。其實,機器人在實際生產中有諸多限制。它們有點類似于礦山中的機械。在礦山里,像鉆頭、挖掘機和卡車這類機械雖然承擔了大量的基礎作業(yè),但在那些“非標準化” 的區(qū)域,比如復雜的巖石結構區(qū)域、狹窄且不規(guī)則的礦道,還是需要大量工人來操作這些機械或者進行人工處理。

同樣地,在制造業(yè)中,除了極少數極度標準化的領域,例如芯片制造,生產過程對精度和規(guī)則性要求極高,機器人可以高度參與甚至主導生產流程。而其他大部分行業(yè),基本都是工人和機器人一起工作。

例如汽車領域,這個行業(yè)中雖然使用了大量的機器人進行零部件的焊接、噴漆等工作,但同時也有大量的工人從事裝配、質量檢測等需要靈活操作和判斷的工作,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保證汽車的生產質量和效率。

比如特斯拉在中國的工廠有12萬的工人,而比亞迪足足有上百萬工人。這些工人和機器人長期協(xié)作,也涉及大量的管理和運營知識,這也是為啥廠子里設備差不多,但是工人的技術有差異。

美國《連線》雜志采訪了十幾個美國企業(yè)主,他們都說無論關稅多高,從中國轉移生產線都異常困難。

文中提到一個試圖轉移生產線但失敗的例子:當拼圖公司Goodfit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凱西·麥克德莫特(Casey McDermott),嘗試尋找本土供應商,結果本土報價是中國產品價格的三倍且無法達到中國同行標準。不僅僅是成本,更重要的是成本約束下的質量,畢竟中國同行數十年積累的專業(yè)經驗難以復制。

產業(yè)靈活性是另一個提得很少的東西。大家肯定去過那種家具城和汽配城,應該會那么為啥會有這么多的同質化企業(yè)聚在一起。但是如果你要找一個比較小眾且奇特的零件,這時候你就會意識到那種大型汽配城確實很有存在的必要。

此外中國在有個方面的優(yōu)勢是一騎絕塵的,你想做什么產品,你可以很輕松找到上游供應基本配件的公司,然后你把這些配件組合在一起,然后你的產品也就出來了。如果有些零件找不到,廠家也可以極低成本給你開模生產,這在其他國家是沒法想象的。

整體來講,你在東南亞可能會買到你想要的,也可能會買到定制類的東西,但是你很難買到中國這樣便宜、質量又好的定制類產品。

所以說這也是為啥貿易摩擦爆發(fā)后,定制類商品受到的影響最小,買家是真找不到別的供應鏈。

其次是純零售轉商售會受一些影響,但也不大。而影響最大的是那些大型進口商,比如沃爾瑪什么的,他們倒是可能會去找別的供應鏈,但價格優(yōu)勢將不復存在。

焦慮通脹的美國人紛紛直接涌入中國工廠,TikTok上刮起“中國工廠旋風”,這讓主打中國外貿工廠的阿里國際站火爆。很多TikTok上的用戶在討論如何去阿里國際站上的源頭工廠買東西。在美國購物類APP下載榜上,阿里國際站已經沖到了第一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現(xiàn)在來看,貿易摩擦除了會讓美國物價高漲,并沒有什么的特別的戰(zhàn)果。

當然,現(xiàn)在很多在美國銷售的產品,是幾個月前就已經采購的、沒有包含目前關稅的商品。但這一批產品庫存只能支撐2個月。

1-2個月后,美國中小買家必須來中國補庫存。

嗯,堅持就是勝利。

很多小伙伴問我,這事最后咋結束?

我也說不好,不過我傾向于覺得,用不了多久,中美會重新坦誠一個協(xié)議,而且這事幾乎板上釘釘是美國先提。因為在這次貿易摩擦中,我國的策略體現(xiàn)了博弈論里最經典的那個操作,“一報還一報”,極度透明,你加我也加,你談我也談。

這種情況下,壓力就給到美國那邊去了,確切地說,是給到川普去了,因為貿易摩擦這事,在美國也并不是共識,屬于川普自己的操作。

用不了多久,他的選民再糊涂,也意識到問題了,因為咱們買美國的商品,主要是中部州的糧食,這些農民們是川普的鐵桿粉絲,他們是第一波受害者,然后他們會感受到物價上漲壓力,結結實實給老鐵們來了個雙擊。疊加美股暴跌,美國養(yǎng)老金也在美股里,這段時間所有人都是受害者,這種狀態(tài)注定沒法持續(xù)。 他們自然會逼著川普去重新談。

現(xiàn)在的中國有點像1945年之前的美國,掌握著產能,盡管話語權一般,但是全世界都看出來誰才是笑到最后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