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臨床上血氣分析是判斷危重患者呼吸衰竭的性質與程度、體內酸堿平衡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因此,快速、準確、無痛的采集動脈血,對于明確診斷、挽救患者生命至關重要?!?/p>
為提高動脈血氣分析前質量控制和血氣報告結果準確性,國內外指南和文獻均對動脈血氣分析樣本分析前處理變異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指導性建議。
01采血部位的選擇
結合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協(xié)會(CLSI)動脈采血部位選擇標準,首選橈動脈。
(1)橈動脈位于手腕部,位置表淺,易于穿刺?;颊吆献鞒潭雀?,隨時可以觀察穿刺部位。
(2)有尺動脈作為側支循環(huán)。
(3)對周圍組織損傷程度低。一般不宜選股動脈。股動脈血管雖然相對較粗,但是股動脈周圍神經血管比較豐富,而且解剖位置復雜,操作不慎很容易造成周圍神經損傷和皮下血腫等并發(fā)癥。
02采血方法的改進
傳統(tǒng)的橈動脈穿刺選擇動脈搏動最明顯處,用食指和中指上下固定欲穿刺點動脈段。持動脈采血針在兩指間垂直或與動脈走向呈40°角刺入動脈。
但搏動最強點患者痛感強烈,而且兩指定位法定位不準確,兩點連成一條線。而改進后的單指定位法定位在一個點上:距離掌側第一橫紋三指的生理凹陷內,患者痛感降低的同時易于穿刺成功。
具體方法如下:
1.患者體位:
患者取平臥位或坐位,手掌朝上伸展手臂,腕部外展30°繃緊,手指自然放松。必要時使用腕枕保持角度和定位。
2.操作者站位:
采血時應確保針尖斜面朝向病人心臟方向,利于血液進入動脈采血針內。為保證針尖向心,采集患者左上肢時,操作者應站在患者左側肢體內側。采集患者右上肢時,操作者應站在患者右側肢體外側 (簡稱“左內右外”)。
3.穿刺點確定:
橈動脈穿刺點為前臂掌側腕關節(jié)上2cm、動脈搏動明顯處為穿刺部位。
4.消毒:
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常規(guī)局部皮膚消毒兩遍,消毒區(qū)域以穿刺點為中心,直徑>5cm,自然待干。
5.穿刺采血:
用已消毒食指再次確認穿刺點,使穿刺點固定于手指下方。另一只手,單手以持筆姿勢持動脈采血器,針頭斜面向上逆血流方向。
微移定位食指(不離開皮膚),暴露定位點,與皮膚呈45°-90°角緩慢刺入。見血后停止進針,待動脈血自動充盈采血器至預設位置后拔針。
6.按壓止血:
拔針后立即用干燥無菌紗布或棉簽按壓5-10min止血。如果患者正在接受抗凝藥物治療或凝血時間較長,應在穿刺部位保持更長時間的按壓,并觀察穿刺部位有無出血。
7.標本處理:
拔針后第一時間單手完成動脈采血器安全防護操作,將封閉后的利器部分單手棄至銳器盒中;封閉樣本,第一時間輕柔完成抗凝動作。
來源:中衛(wèi)護研院;
精選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