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檢查這事兒,大家應該都挺熟——每年體檢、身體不適、查個肺啥的,醫(yī)生常常張口就來一句:“安排個CT看看?!?/p>

然而,CT雖然查得清楚,很多人心里卻總是打鼓:“這玩意兒是不是有輻射???我這年年拍,會不會哪天就拍出點別的東西來了?”

最近,一項新研究又把CT推上了風口浪尖,引發(fā)了不小的討論:CT檢查,真的安全嗎?咱們到底該不該擔心?

1

CT可能導致10萬例新發(fā)癌癥?

就在前不久,4 月 14 日,一項發(fā)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JAMA 的子刊)上的研究,狠狠地把CT推上了熱搜。這項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指出——全美的CT檢查一年就可能“制造”出約 10.3 萬例新的癌癥患者。

如果這種趨勢不變,未來CT相關癌癥有可能占到 每年全部新增癌癥病例的 5%。這話一出,不少人直接嚇麻:“這不就是CT致癌的實錘嗎?”

我們先別慌,一起理清楚這項研究到底說了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研究人員用的是大數(shù)據(jù)+風險模型的組合拳,分析了2023年美國 CT 檢查的使用情況和潛在的輻射致癌風險。先看數(shù)字:全美在2023年進行了 9300萬次 CT 掃描,涉及 6151萬人,其中兒童也沒少——大約有 257萬名兒童接受了近 307萬次掃描。模型預測結果顯示,這一年的 CT 檢查可能在未來引發(fā)約 102,700 例癌癥,其中 成人占 93,000 例,兒童也有 9,700 例。

按年齡分層,最容易“中招”的是 1 歲以下的嬰兒,雖然他們做CT的比例不高,但小身體對輻射非常敏感。而在所有成人中,40-59 歲是“高風險區(qū)段”,可能是因為這個年齡段體檢積極,CT檢查也頻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都查出了啥癌?成人這邊,CT相關癌癥排第一的是肺癌,其次是結直腸癌和白血?。?/strong>兒童中則是甲狀腺癌、肺癌和乳腺癌更常見。而從CT“掃”的部位來看,成年人問題主要出在腹部和盆腔的掃描,兒童則多是頭部CT惹的禍。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還做了個對比:如果將CT致癌的風險類比于其他常見風險因素,它大概能和“喝酒”(占5.4%癌癥發(fā)生)或“超重”(占7.6%)齊肩。這意味著——CT不是無辜的,但它也沒有魔鬼那么恐怖。

當然,這并不代表CT檢查就是洪水猛獸,馬上就該被拉入“禁用”名單。這項研究其實主要想提醒大家:CT該做就做,但不該亂做!合理控制檢查頻率、優(yōu)化掃描劑量、避免過度使用,才是關鍵。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

哪些情況下,真的需要做CT?

說了半天CT,那CT到底是個啥?簡單來說,CT 就是“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種利用X射線進行身體內部成像的醫(yī)學檢查手段。它不像普通X光那樣只能拍一張“平面圖”,而是可以“切片式”地拍出你身體的橫截面,像是把你身體切成了一片片的“數(shù)據(jù)火腿”,然后在電腦里拼出一個立體圖。

比起傳統(tǒng)X光,CT的清晰度高得多,對軟組織、骨骼、血管甚至腫瘤的觀察都非常細致,就像換了個“顯微鏡級別”的視角。所以醫(yī)生一旦懷疑哪里出問題了,CT就成了“看清楚”的首選工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很多人聽到“CT”這個詞,心里都會產生一些疑慮,尤其是關于輻射的擔憂。畢竟,CT檢查是通過X射線進行成像的,X射線本身會對人體產生一定的輻射。相比普通的X光,CT的輻射量明顯高一些。比如,一次胸部X光的輻射量大約是0.1 毫希沃特,而一次胸部CT檢查的輻射量大約是6-7 毫希沃特,約是X光的60倍左右。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理解,可以做個簡單的對比:我們每年都會暴露在自然輻射中,大約是2-3 毫希沃特的輻射量。因此,做一次胸部CT檢查,差不多相當于你接觸自然輻射量的2-3年。雖然單次CT的輻射量不算低,但其實真正讓人擔憂的,并不是單次檢查,而是長期頻繁地進行CT掃描時輻射的累積效應,尤其是對于那些需要反復做CT的人群。

好在,隨著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醫(yī)學在CT的輻射控制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低劑量螺旋CT技術的應用,它能在保證檢查效果的同時,顯著降低輻射劑量。醫(yī)生也會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需要做CT檢查,盡量避免不必要的輻射暴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雖然不建議“CT隨便拍”,但有些時候,它確實是非常重要的診斷利器。下面這幾種情況,醫(yī)生推薦你做CT,多半是真的有必要:

  • 肺部檢查:比如篩查肺癌,特別是高危人群(長期吸煙、有家族史等),醫(yī)生常建議做“低劑量螺旋CT”。
  • 頭部問題:像是突發(fā)劇烈頭痛、意識障礙、腦部外傷、懷疑腦出血或腦梗,CT是急診中常用的“快速偵查工具”。
  • 創(chuàng)傷檢查:車禍后頭破血流、胸腹疼痛、懷疑內臟破裂、出血等,做CT可以迅速了解內部損傷。
  • 腫瘤評估:懷疑身體里長了什么不該長的東西?CT能幫助醫(yī)生判斷位置、大小、是否擴散等關鍵信息。
  • 腹部疼痛:像急性闌尾炎、胰腺炎、腎結石等都可以通過CT一探究竟。

3

CT是怎么被造出來的

雖然現(xiàn)在我們早已把CT當作醫(yī)院里的標配,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玩意兒到底是怎么來的?它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神器”,是什么神人能想出這個玩意兒。

時間回到1970年代,有一名充滿好奇心和大腦發(fā)散思維的科學家,名叫戈弗雷·霍恩(Godfrey Hounsfield)。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一天,霍恩的腦袋里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我能不能不動手術刀,直接用科技‘透視’大腦,看看里面有什么問題?”他倒不是科幻迷,真的是個工程師,瞄準的目標是幫助醫(yī)生找到病變位置,尤其是腦部病變。

霍恩想到了一個驚人的方法——把X射線和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想象一下,用X射線從不同角度“掃”一圈,然后用計算機拼湊成一個三維圖像。咦?這不就是現(xiàn)代版的“全景X光”嗎?

終于,霍恩的第一臺CT掃描機在1974年正式亮相。為了證明這項技術的可行性,他把它帶進了倫敦的一家醫(yī)院,照了一位病人的大腦。嘿,你猜怎么樣?這位病人直接變成了醫(yī)學界的“第一位透明人”!不但大腦掃描出來了,連腦袋里面的細節(jié)都清晰可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這項技術絕不僅僅是“看大腦”這么簡單。隨著CT技術的發(fā)展,醫(yī)生們發(fā)現(xiàn),它還能掃描全身,不僅能看到骨骼,還能看到你肚子里、肺部有沒有問題。

而霍恩最終贏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獎,CT技術也逐漸越來越發(fā)達。

不得不感嘆,人類的腦子啊真是絕了,這創(chuàng)造力真是讓人肅然起敬。

CT的發(fā)明,是醫(yī)學史上的一大飛躍,也的確救了無數(shù)人的命。但話說回來,雖說CT很有用,也不是照得越多越好——它不是朋友圈自拍,不能沒事就來一張。

雖然絕大多數(shù)人不會因為幾次CT就患上癌癥,但我們還是得認識到:每一項檢查都有相應的風險,科技是好東西,關鍵是怎么用,別讓本來為了治病的工具,最后成了嚇唬自己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