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

唐繼堯一生可謂是享盡了萬般風光,戰(zhàn)功累累,備受世人尊敬。可誰料,一旦人死即如燈滅,唐繼堯死時,卻很少有人關心,就連當時的報紙都懶得報道他的死訊,只以寥寥數(shù)語打發(fā)了事。為何唐繼堯生前死后的反差如此之大,當時的報紙評論給出了真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代軍閥,生時風光無限

1833年,唐繼堯出生于云南,是土生土長的云南人。也正是由于對云南的熟悉和勢力的不斷發(fā)展,他快速掌握了云南地區(qū)的控制權,成為民國時期著名軍閥,滇系軍閥也在他的帶領下在民國政治舞臺上稱雄數(shù)十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自1913年起,唐繼堯開始了他在云南的十四年執(zhí)政生涯。

這十四年里,作為軍閥的他深知自己與云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他興辦教育,創(chuàng)立了云南第一所大學——東路大學(也就是后來的云南大學)。

同時他還重視市政籌辦,在他的帶領下,云南人民修建起第一條鐵路。在發(fā)展實業(yè)方面,唐繼堯主持修建了積善村、明波村的電力抽水站,提灌面積達七八萬畝,使滇池周邊農田實現(xiàn)了規(guī)模灌溉,這一系列利民利滇的政策的推行大大促進了云南地區(qū)的近代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唐繼堯也因為真正做到利國利民,而為云南百姓所愛戴,作為軍閥的他在當時可謂是風光無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好景不長,也許是長時間被權勢與金錢所熏陶,執(zhí)政后期的唐繼堯并不像以往那樣開明,苛刻的政策使百姓怨聲載道,這或許也為他死后無人問津埋下了伏筆。

死訊傳來,卻無人關心

1927年5月的一天,大軍閥唐繼堯逝世的消息被突然爆出。唐繼堯逝世時年僅44歲,死因至今仍撲朔成迷。

當時的通訊尚不發(fā)達,信息的傳達大多依靠報紙媒體,較為模糊。就連唐繼堯逝世的具體日期,當時幾家報紙的報道都不能一致,傳言中去世的日期就有兩個。

原本風光無限的"云南王",死后竟這般落寞,實在是令人感慨萬分。但是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當時的社會形勢所趨。

眾所周知,1927年,北伐戰(zhàn)爭的號角已接近尾聲。"打倒軍閥"這一口號仍響徹大江南北。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各類大事先后發(fā)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一便是即將結束的北伐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意味著統(tǒng)治中國長達十六年的北洋軍閥即將土崩瓦解,也正因此,曾經赫赫有名的滇南軍閥唐繼堯名氣已大不如前,反而是在大眾都高呼的"打倒軍閥"口號下成為了被討伐的對象。

也正是在這一年四鎮(zhèn)守使聯(lián)合反對唐繼堯。唐繼堯黯然下野,正式結束了自己對云南14年的統(tǒng)治。上交兵權后不久,唐繼堯的死訊就突然爆發(fā),對于這位年僅44歲的曾經的"云南王",大眾的目光自然不會再放在其身上。

再加上這年里國共合作的破裂,蔣介石下令鎮(zhèn)壓共產黨等一系列關乎國家命運的消息如同重磅炸彈一般在全國范圍內引起重大反響。與以上一系列事件相比,這位已經過氣的老牌軍閥的死訊的"重要性"就顯得相形見絀了。

當時的報紙甚至都懶得報道他的死訊

對于唐繼堯的死訊,從當時的報紙報道來看,并未有極為突出的描寫。

當時的《東方雜志》只報道了其死訊,未做其他任何闡釋,簡簡單單的一行枯燥無味的文字自是不會引起讀者的興致。《青白》雜志也只對此評說道:

"從前煊赫不可一世的唐大帥,現(xiàn)在是無聲無臭的死了! "

從這些報紙的態(tài)度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唐繼堯的死訊并不足以引人注目,這位生前顯赫的北洋軍閥,如今早已威風不再了,并沒有什么報道價值。由此我們不得不感慨"人死如燈滅",即使是當年威風赫赫的大將軍,死后也不得不接受無人問津的落寞局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外,從當時的時事評論中來看,唐繼堯的悲哀還有其自身原因。

雖說唐繼堯在早年執(zhí)政期間很是開明,也積極注重云南的發(fā)展建設,但執(zhí)政晚期的唐繼堯軍閥本性盡顯,剝削壓迫無一不做,惹得百姓和自己的部下都怨聲載道。

因此當時的時評認為,唐繼堯確有經國之才,也滿腹知識,志向遠大,野心可畏。但他并未愧對"軍閥"這一稱號,未失軍閥本性,軍閥所有的通病他也都一一具有。像是任人唯親、剛愎自用,毀了他統(tǒng)治的根基。

再加上他自身性格的缺點,驕橫霸道、不可一世、恣意妄為的個性實在是難以籠絡自己的下屬。正如時評中所寫:

"性愈下猛,其以事獲罪者,必傳見。果一見怒罵,則斯人慶更生矣; 若氣和而辭下,部下必請辭。略一旋踵,唐手一揮,槍自衣袋出,即血濺五步矣"。

以上言論,字字皆預示了唐繼堯的悲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由于人心不穩(wěn),唐繼堯的統(tǒng)治并不能得到自己下屬的全心支持。在他統(tǒng)治的后期,從下屬顧品珍的反叛,到龍云等的兵變,唐繼堯的軍事王國在一點點瓦解。

這一結果的產生,除了局勢動蕩的原因之外,也與唐繼堯自身的為人處世的做法息息相關,所謂"人心換人心",軍閥式的強權政治是沒法真正籠絡住人心的,再加上動輒打罵,不把下屬當人看的行徑也是他最終失敗的不二理由。

總結:

無論唐繼堯的悲劇緣何而起,從中我們都可以學到一些道理。時勢能夠造英雄,亦能夠將英雄掩埋在歷史的風沙中。生前可能風光無限,但死后也只是歷史長河里一粒微不足道的小小砂礫。唐繼堯的人生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