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國核武器專家張憲義帶著機密叛逃美國,豈料時隔28年后,他卻又站出來為自己“洗白”,結果還受到了很多人稱贊,只因為他當年盜取的資料,改變了如今的臺海局勢......
張憲義,1943年出生在海南海口,父母是臺灣人,小時候跟著家人搬到臺灣。他在臺中念高中,后來考進國立清華大學,拿了個理學學士學位。1967年,他從忠正科技學院(也就是現在的國立國防大學)畢業(yè),正式踏進軍旅生涯。因為對核工程特別感興趣,他被選中去美國田納西大學深造,拿下了核工程的碩士和博士學位。1977年回臺灣后,他進了中山科學技術研究院的核能研究所,開始參與臺灣那個不太公開的核武器研發(fā)計劃。
憑著扎實的專業(yè)背景和美國學來的本事,張憲義很快就混出頭了。到1984年,他已經升到上校,當上了核能研究所的副所長。這位置可不簡單,他能接觸到核計劃最核心的機密,成了臺灣核武研發(fā)的關鍵人物之一。那時候,臺灣的核計劃已經搞得有點眉目了,他手上的資料和技術,基本就是整個計劃的命根子。
到了1988年,事情突然就變了。那時候,臺灣的核武器研究已經進入關鍵階段,眼看著就要出成果??删驮谶@節(jié)骨眼上,張憲義干了件大事——叛逃美國。其實,他早在美國留學時就被CIA盯上了,成了他們的線人。1988年1月8日,他先安排老婆和三個孩子以旅游的名義飛去日本,第二天自己拿著CIA給的假新加坡護照,從臺灣跑路去了美國。走的時候,他啥也沒多說,就留了封辭職信,桌上干干凈凈。
他帶走的不是行李,是臺灣核計劃的命脈。技術圖紙、實驗數據,這些絕密東西全到了美國手里。美國拿到情報后,立馬行動起來。1988年1月15日,美國聯合國際原子能機構派人到臺灣核能研究所檢查,把反應堆的關鍵部件拆了,重水和燃料全運走。臺灣的核武夢,就這么被掐斷了。
這事兒還趕上了個特殊節(jié)點。就在檢查組來的前兩天,1月13日,蔣經國去世了。臺灣這邊領導層亂成一團,美國那邊又壓得緊,核計劃徹底沒戲。張憲義這一跑,直接把臺灣的核武野心給廢了。
跑美國后,張憲義一家被塞進證人保護計劃。先是住華盛頓,后來臺灣當局發(fā)現了他們的蹤跡,美國只好不停換地方,最后在愛達荷州安頓下來。他在那邊的國家實驗室找了個活兒,研究第四代核電站技術,一直干到2013年退休。生活低調,基本不拋頭露面。
在臺灣,他一開始被罵慘了。軍方直接給他下了通緝令,說他擅離職守。不過到了2000年,通緝令因為時間太長自動失效。慢慢地,大家對他的看法開始兩極分化。有人覺得他叛逃是賣國,有人卻說他避免了更大的麻煩。
2016年,過了28年,張憲義終于公開說話了。他接受了臺灣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儀深的采訪,后來還出了本書,叫《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實錄》。他在采訪里說,自己跑美國不是為了錢或者個人好處,而是覺得核武器擴散太危險。如果臺灣真造出核彈,可能會刺激對岸或其他勢力亂來,后果誰也兜不住。他覺得自己是站在“防災”角度做的決定。
這話一出,臺灣炸鍋了。支持他的人說,這家伙有遠見,阻止了臺海變成核戰(zhàn)場,間接保了和平。反對的人卻覺得,他就是給自己找理由,叛國就是叛國,哪來那么多高尚借口。不管咋說,他這番話確實讓很多人重新琢磨他的選擇。
張憲義叛逃最大的結果,就是臺灣核計劃沒了。從那以后,臺灣再也沒能重啟核武研發(fā)。這事兒對臺海局勢影響有多大?簡單說,臺灣少了個硬籌碼,但也少了個燙手山芋。如果當年真造出核彈,可能會讓兩岸關系更緊張,甚至把整個地區(qū)拖進軍備競賽??蓻]了核武,臺灣在戰(zhàn)略上就弱了一截,更多得靠美國撐腰。
有人說,張憲義讓臺海避免了核危機,算功勞;也有人覺得,他把臺灣的底牌全賣了,害得現在只能看別人臉色。兩邊都有理,但事實是,他的叛逃讓臺海局勢走到今天這步——沒核武,但也沒大戰(zhàn)。
張憲義這人,到現在還是個謎。他自己說不后悔,但也承認沒回臺灣見父母是最大遺憾。支持他的人覺得,他犧牲小我保大局,反對他的人卻說他就是個背叛者,把機密送給美國,害臺灣吃了大虧。歷史沒給他定論,民間吵得更兇。
從現實看,他的叛逃確實改變了臺海的戰(zhàn)略格局。臺灣沒了核武能力,這空白幾十年都沒填上。對岸呢,也不用擔心臺灣突然掏出個大殺器。某種程度上,他真算“影響局勢”的人,可這影響是好是壞,見仁見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