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華文化,從來最不缺的就是影響力。而這樣的影響力,則如同源源不竭的大江大海,滋養(yǎng)著世界文明的土壤。

你看,從亙古皆傳的四大發(fā)明,到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科技,從神秘古老的甲骨文字,到璀璨奪目的唐詩宋詞,都讓世界為之而驚艷。

而在唐詩宋詞里,更有很多了不起的詩人紅到了國外,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張繼、蘇軾、辛棄疾和李清照等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這些詩人當(dāng)中,每一個(gè)都稱得上是詩壇上響當(dāng)當(dāng)?shù)慕艹鼍揠?,每一個(gè)人都是詩詞領(lǐng)域不可或缺的存在。

而本文即將與大家談?wù)摰?a class="keyword-search" >張繼,在“安史之亂”前卻是默默無名,甚至連世人都不曾知道有張繼這樣一個(gè)人存在,真的算得上是沒有多少存在感的人。

那么這樣一個(gè)并沒有多少存在感的人,后來又憑什么紅到了國外呢?其實(shí),他就只憑一首詩。

而且,不管是任何人編寫的書,只要是與唐詩有關(guān)的書籍,基本上都會把張繼的這首詩寫進(jìn)書里。

而像《唐詩三百首》這樣極有影響力的讀物,也會把這首詩編入其中,甚至在古今兒童的啟蒙教材中,它也是必選詩詞。

最重要的是,它還像長出了腳一般,漂洋過海來到了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尤其是在日本,他的這首詩還被尊為漢文教育的開篇之作。他的這首詩就是《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詩背景:

公元755年,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fā),野心膨脹的安祿山與史思明舉起了反叛的旗幟,使得整個(gè)世界都為之東顧的盛世大唐瞬間崩塌。

隨著戰(zhàn)禍的升級,安史叛軍像潮水一般涌入長安,大唐帝國的統(tǒng)治搖搖欲墜,唐玄宗帝只得慌忙帶上皇室家眷,奔逃至蜀中。

在大唐處于戰(zhàn)禍與混亂時(shí),宛如世外桃源的江南卻相對平靜得多。因此,很多文人雅士紛紛南下,逃難至江浙一帶。

而張繼就是其中一員。說起張繼,那可是湖北襄陽有名的才子,曾經(jīng)考中過秀才和舉人,在其老家頗負(fù)盛名。

可惜的是,張繼雖然有才,卻未能在第一次科舉中考上進(jìn)士,直到公元753年,他才進(jìn)士及第??伤€來不及享受封官,大唐便已陷入了烽火連天的境地。

他懷著一顆忐忑的心來到蘇州,迎接他的只有幾盞忽明忽暗的燈火,失魂落魄的他看到的是孤獨(dú)的蕭瑟的姑蘇的夜。

張繼只得泊舟于楓橋之畔。看著江南水鄉(xiāng)秋夜的靜謐美景,心中五味雜陳的他竟一時(shí)悲從中來,于是揮毫潑墨,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楓橋夜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楓橋夜泊》一詩寫下后,恐怕連張繼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的這一首詩竟然火了一千多年,甚至火到了國外,蘇州城也因此而聞名天下。

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隨便在任何一個(gè)地方,只要一提及蘇州或者寒山寺,哪怕是小學(xué)生,也會不由自主的吟誦起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那么此詩究竟妙在何處呢?我們且來看看。

深度賞析:

第一句的“月落烏啼霜滿天”一開篇便烘托出一種悲涼的氣氛,冷冷的月亮在一片凄慘的烏鴉的啼叫聲中緩緩落下,同時(shí)落下的,還有那無盡的滿天寒霜。

人的內(nèi)心含悲,看什么都覺得是悲情與凄涼的,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景語。

此時(shí)的張繼便是如此,所以“月落”、“烏啼”、“霜滿天”等詞雖然未曾修飾分毫,卻讓人在觸覺上、視覺上和聽覺上都感受到了無窮的涼氣與悲哀。

所以,只此一句,便讓人覺得那深夜刺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包圍了上來,而那茫茫的夜色之中,仿佛也彌漫著漫天的霜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這一切,又都巧妙地融合于水鄉(xiāng)秋夜的幽清氛圍與羈旅者的孤寂心境之中,彰顯出詩人構(gòu)思的細(xì)膩與精妙。

第二句的“江楓漁火對愁眠”緊承上句:在這無窮的涼氣與悲哀的夜里,只有那江邊的楓樹和忽明忽暗的漁火伴著憂愁的我獨(dú)自入眠。

第一句通過景物的描寫,已經(jīng)把全詩悲涼的氣氛鋪開了來,接下來的第二句便緊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有風(fēng)光及旅人的心境。

此時(shí),看著悠悠的江水,婆娑的楓影,想著千里之外的家人,詩人不禁春心黯然;而在江楓浦畔,詩人想著經(jīng)歷過的點(diǎn)點(diǎn)滴滴,本就黯然的心中更加愁緒難平。

至此,詩人才正面提及泊于楓橋的旅人?!?strong>愁眠”,意指臥于舟中的旅人懷揣無盡的旅愁;“對愁眠”中的“”字,蘊(yùn)含了“相伴”之意,卻又不似“”字那般直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句的“江楓”歷來被人們解釋為“江邊楓樹”。而“”則是吳淞江,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蘇州河。

另外有人則認(rèn)為“江楓”指“江村橋”和“楓橋”。而“楓橋”原本叫作“封橋”,張繼此詩聞名天下以后,“封橋”便被改為“楓橋”。

在這一句中,“江楓”靜謐,“漁火”躍動(dòng),一暗一明,一岸畔一水上,景物的巧妙搭配盡顯匠心獨(dú)運(yùn)。

到了詩的最后兩句,詩人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兩句道盡了唐詩里最經(jīng)典的鐘聲:

姑蘇城的夜晚,一片寂靜,萬籟無聲。只有城外那寒山寺夜半的鐘聲,顫悠悠地蕩入孤舟旅客的心間。

姑蘇城午夜的夜色,無比的深沉,無比的寂靜。此時(shí),人的聽覺便是感受這個(gè)世界的最主要的感覺。

所以,此時(shí)寒山寺的鐘聲,在張繼的心里,自然是悲涼無限,而他用筆寫下以后,更是震撼人心。

所以,“夜半鐘聲”不僅烘托出夜的寧靜,更揭示了夜的深遠(yuǎn)與清幽,詩人臥聽鐘聲時(shí)那難以言表的復(fù)雜情感,也都悄然蘊(yùn)含于這無聲之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處的“姑蘇”是蘇州的別稱,而蘇州之所以叫“姑蘇”,是因?yàn)樘K州城西南有一座姑蘇山,所以人們也把蘇州叫作“姑蘇”。

縱觀此詩,全詩僅僅只有四句28個(gè)字,卻描繪了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旅客和鐘聲等景象,更是在無形之中描繪出了詩人悲愁、落寞和孤寂的心情。

而通過此詩,我們則仿佛穿越到了大唐姑蘇的那一夜,看到了那滿天的霜花,隱入蒼穹的月亮,以及點(diǎn)綴舟楫的漁火。更仿佛聽到了姑蘇城外那綿長的鐘聲,在無邊的夜色中久久回蕩。

而從這鐘聲里走出來的張繼,最終也得到了朝廷的任用,并先后擔(dān)任了軍事幕僚,鹽鐵判官。唐代宗大歷年間,還擔(dān)任過檢校祠部郎中。

而這個(gè)一開始在唐朝并沒有多少存在感的詩人,最終卻憑借一詩火到了國外,還讓一城市聞名天下。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不妥之處請告知?jiǎng)h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