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國人”!
2008年,一位身家上億的德國猶太裔果斷放棄美國國籍,加入中國國籍。

這一舉動不僅讓周圍的人疑惑不已,同時也讓美國恐慌極了。
盡管質疑聲與阻攔聲不斷,但是這位百億富翁還是堅持稱自己為“中國人”。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呢?
為什么他不管外界的聲音也要帶著全部身家來到中國呢?
加入中國的17年
2008年,出生于德國的盛智文放棄了美國國籍,向中國遞交了移民申請。
他的這個舉動,在外界看來實在是覺得不可思議。

畢竟在許多人的眼里,美國的國籍就好比“上流社會的通行證”。
有了它,就相當于擁有了財富和地位。
在當時,有多少人為了一張所謂的“綠卡”而費盡全力,有的即使想盡一切辦法最后也還是會落空。

相比較之下,當時的我們國家雖然蒸蒸日上發(fā)展,但是與十多年前美國的發(fā)達比起來,許多方面依然有不完善的地方。
而盛智文如此輕松的就將他手中的美國國籍交了出去,選擇了彼時不如美國的中國,似乎有些“叛逆”。
不僅是盛智文周圍的人,甚至就連他的親人都感覺他可能“瘋了”。

他的舉動也驚動了美國的有關部門,他們極力挽留盛智文。
這是因為,盛智文可是“納稅大戶”,他名下有多處投資,更是一位百億富豪,創(chuàng)辦了諸如“蘭桂坊”等很多知名企業(yè)。
盛智文這種非但不“順應潮流”,反而“逆潮流”的方式,不少美國人等著看他的笑話。

可是,事情并沒有往不好的方向發(fā)展,盛智文的公司也沒有因為待在中國而收益不如從前。
與眾人猜測的恰恰相反,盛智文因為堅定地選擇成為一名中國人,而受到了群眾們的喜愛。
他從不利用這份喜愛炒作,為了保持這份來之不易的真心,他用心經(jīng)營自己的公司,與國內很多企業(yè)都達成了合作和共贏。

在加入了我們國家的國籍之后,他還像一個“真正的國人”一樣投入了公益活動,慈善與捐款是常有的事兒。
距離入籍僅僅三年,盛智文就因為巨大的社會影響力被香港授予了“大紫荊勛章”,甚至還受到了我們國家成立七十周年的相關儀式的邀請。

在流感疫情期間,許多商家沒有收入來源,難以維持生計,盛智文就主動提出減免租戶們的租金以緩解他們的壓力。
兩年后,面對河南的洪水,盛智文默默捐款上千萬元賑災助力重建。
盡管盛智文一直在賺錢的路上,可他從來沒有放棄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

現(xiàn)在盛智文的企業(yè)規(guī)模越做越大,爆火的港式茶餐廳“蘭桂坊”,一路從香港開到了成都。
不僅比總店面積大,還融入了許多中華傳統(tǒng)飲食元素。
今年1月,盛智文又以香港蘭桂坊集團的名義,與西安文旅簽下了永安格韻坊項目,旨在讓世界感受到中國古都的魅力以及中國的魅力。

在中國高質量發(fā)展的宣傳之下,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當時質疑他的人開始明白了他的選擇。
非常多的外國人也受到了他的影響來到了中國發(fā)展,見識到了中國更好的一面。
盛智文的成長史
其實,盛智文在年輕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來到異國他鄉(xiāng),還是相隔千里的中國這么遠。

盛智文的家庭屬于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德國人家,就像大多數(shù)同類一樣,他們很早就移民到了美國,但是移居后的生活并不好過。
到了美國還沒幾年,他的父親就因病去世了,后來母親獨自拉扯他,全家再一次轉移到了加拿大。
說實話,頻繁的換住所改變不了命運的遺憾。
就算換了一個國家,該貧窮還是貧窮,甚至他連上學都差點成了問題。

即使是這樣的天崩開局,盛智文也沒有抱怨一絲不公平。
相反,因為從小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里,所以他對于如何改變生活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想法。
為了這個念頭,盛智文才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在外面打工賺錢,基本的修理汽車、洗碗端盤子他都做過。

等到16歲的時候,盛智文就已經(jīng)積攢了一筆不小的費用,足以買一輛車。
與其他同齡人相比,盛智文真的強太多了。
可是他志可不止于此,他要的不是“蠅頭小利”,而是更加長遠的發(fā)展。

終于,過了一年之后,機會來了,盛智文的機靈勁兒和敏銳的頭腦,以及極強的工作能力讓他得到了老板的賞識。
這得益于他工作經(jīng)驗的積累,和“窮人孩子早當家”的磨練,在時裝公司里,很快他步步高升。
一直到將近二十歲的時候,盛智文來到香港出差,負責進口服裝。
當他一下飛機就被香港的環(huán)境吸引了,來了幾次之后直接愛上了這里。

一方面香港的稅率非常滿足盛智文的需要,另一方面,香港的確適合初次來國內的外國人。
畢竟那里相對外國人居多,再加上之前被英國影響的原因,更符合外國人生活習慣。
回到加拿大以后,盛智文又把香港列為了自己的目標,并且對老板說自己想到香港發(fā)展。
好在他的老板特別開明,非常支持盛智文的想法。

聽說他要去香港創(chuàng)業(yè),還是做同類貿易的競爭對手時也沒有生氣,反而愿意承諾他如果未來遇到困難自己愿意投資一把。
之后,盛智文便開始了香港、加拿大、英國三國跑的成衣生意,還成立了Colby公司。

再到后來,他發(fā)現(xiàn)香港這邊的人在“吃”上非常講究,于是經(jīng)過研究市場成立了后來大名鼎鼎的“蘭桂坊”。
正是這家公司,讓盛智文走上了事業(yè)巔峰。
心態(tài)的轉變
那么,既然又有在中國的市場,又有美國國籍,看起來都不吃虧,為什么盛智文還要執(zhí)意加入中國呢?
事實上,一開始待在國外的盛智文這方面的想法是一丁點兒也沒有。

在外國媒體的宣傳下,我們國家在西方人眼里的形象一直不太好。
一直到有了契機讓他來到香港,盛智文才意識到之前狹隘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
在香港工作的這些年,盛智文也常常往內地跑。
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十幾年的生活,早就讓中華文化滲透到了他的骨髓里。

這里不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重要的是人們非常熱情,生活成本也不高,令盛智文感受到了很強的歸屬感。
盛智文從待在香港的第一天起就開始學習當?shù)氐恼Z言,在不斷加深對我們國家文化的認同感的同時,盛智文也感受著這里的“懷抱”。
他常常會說:中國的包容性是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我經(jīng)常感到吃驚,真的很希望有一天能夠真正變成這里的人。

所以,盛智文從一個美國居民到中國人的轉變,絕對不是簡單的選擇,而是對我們國家的認可,是發(fā)自于內心的想法。
想當初光是為了勸說親人理解他的舉動,他就花了足足十多年。
在千禧年初,香港海洋公園幾乎面臨破產(chǎn),盛智文二話不說自掏腰包對其進行翻新,使得它重新恢復往日的輝煌。

除了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之外,盛智文身為一位商人,還看到了中國潛在的商機。
那個時候正值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而另外一面,則是全球經(jīng)濟危機。
當時許多國家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只有中國依然保持著穩(wěn)定的發(fā)展,再加上來來往往的外國游客那么多,盛智文看到了香港這一帶的發(fā)展機遇。

說實話,盛智文的確很有前瞻性,當時對那一片的關注,變成了現(xiàn)在粵港澳大灣區(qū)的現(xiàn)實。
他早就預見未來香港會與內地的關系更加緊密,也早就發(fā)現(xiàn)中國是個巨大的“聚寶盆”。
所以他逐漸將自己的生意從海外轉向中國,名下的財產(chǎn)遷到內地。

不顧美國高待遇的誘惑和多次挽留的情面,堅決的退出了美國與加拿大這兩個國家,轉身向中國遞交了入籍申請。
事實證明,盛智文的選擇是對的,在世界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中國成為了獨一無二的存在。

他的移民,不僅是對我們國家情感的一種表達,也是對于中國未來發(fā)展的一種肯定。
對此,大家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