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假期未至,朋友圈里的家長先熱鬧了起來。
有吐槽機票價格飆升,“搶票堪比春運”的;有曬高鐵票、酒店預(yù)訂截圖的;還有一邊抱怨,一邊樂此不疲規(guī)劃行程的。
他們做滿了規(guī)劃,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山川到湖海,帶著孩子在各大景點間奔波,拍照、打卡,仿佛旅行就是教育的代名詞。
但隨之而來的是,網(wǎng)絡(luò)上出現(xiàn)了另一種隱憂:
有些孩子看似見多識廣,卻在旅途中變得浮躁;
有些孩子對風(fēng)景麻木,對文化無感;
甚至有些家庭為了追求“詩和遠方”過度消費,榨干了錢包。
于是,他們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邊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熱忱推薦;
另一邊是,“建議普通家庭,不要帶孩子去旅行”的冷靜反思。
誰對?誰又錯?
到底要不要帶孩子去旅行?看完這篇,或許你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今年春節(jié),同事請假帶兒子去了一趟歐洲行,回來卻沒有想象中開心。
同事說:
一趟花了近40000元,小半年的積蓄沒了。 本來想讓孩子感受一下異域文化,沒想到整個旅途十分糟糕。
先是飛機上,因為時差和不適應(yīng)高空環(huán)境,孩子哭鬧不止,惹得其他乘客紛紛側(cè)目,同事頗感尷尬;
到了目的地后,剛開始孩子還挺有興致,沒幾分鐘,就想回酒店玩平板電腦,在地上撒潑打滾;
終于熬到了晚上,卻找不到一家能進去的餐廳,原因無它:
“媽媽,我不吃這個,我不想吃那個。”
連續(xù)幾天,小孩不適應(yīng)外面的飯菜,挑食、拒食,導(dǎo)致同事每天花大量精力去尋找適合他口味的餐廳。
同事回來后,大倒苦水。
我都懷疑這一趟值不值了,小半年的積蓄沒了,旅途還各種不順,再也不想帶孩子去旅行了!

類似這樣的情況,你是否也似曾相識?
在景區(qū),經(jīng)常能看到家長神色匆匆,領(lǐng)著孩子找?guī)?,或是?dān)心孩子在景區(qū)走丟,追著孩子跑;
爬山時,也總看到一些家長邁著沉重的步伐、喘著粗氣,背著不想走路的孩子;
還有一類,旅途中孩子水土不服,突然生病,只能打道回府,整個旅行計劃全泡湯。
聽過一位旅行博主吐槽:
旅游就是換個地方帶孩子,比上班還累。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旅途中,總會遇到各種突發(fā)情況:
或是天氣突變,行程安排被打亂;
或是孩子不配合,導(dǎo)致原本期待的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的目的難以達成;
再或者,預(yù)定的酒店住宿環(huán)境差,和心理預(yù)期相差甚遠……
結(jié)果本該是休息的節(jié)假日,不僅沒有恢復(fù)元氣,還落得個舟車勞頓。
原以為帶孩子出行可以多見世面,卻因孩子的不配合而意興闌珊。
最終啊,旅行歸來你發(fā)現(xiàn):
孩子水土不服、大人疲憊不堪,假期也變得支離破碎。

知乎上曾有個話題:“帶孩子四處旅行有意義嗎?”
一個回答說:
旅行的重點不是目的地在哪,也不在于孩子看過多少風(fēng)景,見識多少名勝古跡。 重要的是這個過程,父母是否給到孩子高質(zhì)量的陪伴,以及孩子在旅途中有沒有感受到真正的輕松。
給大家講一個十點君的親身經(jīng)歷。
有一年,我?guī)畠喝ケ本┩?,提前做足了攻略,花了很多錢購買旅行裝備。
想著既可以讓孩子去看看祖國首都,也可以讓孩子感受下名校氛圍。
一路上,我還化身導(dǎo)游,盡職盡責(zé)地給女兒科普當(dāng)?shù)貧v史文化知識,希望女兒能增長見識,激發(fā)她對中華文明的熱愛。
但整個旅途下來,女兒卻顯得興致缺缺。
我不明所以,直到又一次期末考試后,我再次給女兒提議:這次放假后,想去哪里旅游?我們?nèi)シ潘上隆?/p>
沒想到女兒抬了抬眼皮,意興闌珊地說:
“媽媽,我哪也不想去。
對我而言,比起出門旅游,不如待在家里看書和聽歌,更放松也更快樂?!?/strong>

雖然扎心,但這就是真相:
很多時候,高配版的假期可能只是大人的“一廂情愿”和“自我感動”。
我們以為孩子需要去“見世面”,卻沒有真正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他們真正想要一個怎么樣的假期。
這兩年,十點君聽到很多關(guān)于“高配過假期”或“低配過假期”的觀點。
但正如一位心理咨詢師曾說過的:
對大多數(shù)家庭來說,“帶娃旅游”只是一次簡單的消費行為。 主打陪伴和快樂,能不能“見世面”,壓根不是重點。
一位來自@成都的媽媽說過:
“不用考慮有沒有意義,也不在乎高配低配,經(jīng)濟允許范圍內(nèi),安排全家都輕松的旅行。
我不需要做家務(wù),隊友不需要開車趕路,一家其樂融融,就是最好的旅途?!?/p>
另一位湖北的網(wǎng)友@棉花糖也說:
“去哪里不重要,開心最重要。
去年放假我們一家沒有去西安,而是去了市區(qū)的植物園。
沒有喧鬧,也沒有人擠人,和孩子一起手拉手慢慢走在林間小道,全家都特別開心?!?/p>
還有一位來自上海的@小雨分享:
“原本計劃國慶帶孩子去云南玩,但和孩子溝通時,發(fā)現(xiàn)他對出行的長時間車程有些抗拒,而且對陌生環(huán)境也有點焦慮。
于是我們決定不帶他去旅行。
和老公利用假期來了一場期待已久的二人之旅,去了杭州西湖周邊的小眾古鎮(zhèn)?!?/p>
很認(rèn)同一句話:
旅行的意義,不是“記住”風(fēng)景,而是在旅行中,擁有豐富的體驗、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所以,無論是否帶娃旅行,都應(yīng)該少一點功利心、少一點套路。
不必糾結(jié)有沒有完成預(yù)設(shè)的行程和計劃,也不用想著能讓孩子積累多少作文素材;
而是記錄當(dāng)下每一刻的心情,體驗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動,共同創(chuàng)造一份獨屬于和孩子的美好回憶。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家長會有疑問,那到底要不要帶孩子去旅行呢?
我覺得先把這4點想清楚,最為妥當(dāng)。
第一,率先考慮經(jīng)濟實力。
看過一個段子:
有人月薪三千,卻堅持要給孩子買近萬的手機;
有人節(jié)衣縮食,也要分期給孩子購入一個名牌手表;
有人明明手頭錢不夠,卻愿意花掉大半年的存款,給孩子報一個研學(xué)游。
殊不知,聰明的家庭,在養(yǎng)孩子這件事上,都是量力而行。
尤其是出門旅游,最忌諱“一拍腦門”下決定:
既要考慮家庭的財力,避免債臺高筑;
也要認(rèn)清家庭的需求,切勿盲目跟風(fēng)旅行。

第二,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一廂情愿地做決定。
曾有教育專家表示,如果帶孩子旅行,孩子就是主體,要多聽聽孩子的意見。
比如想去哪里玩?想吃什么?想看什么?
有沒有什么特別想做的事,或者有沒有什么不愿意做的事?
和孩子一起商量,共同決策目的地,旅途才會更溫馨順利。
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意見被重視,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和決策能力。
第三,不要陷入旅游鄙視鏈,舒服最重要。
育兒圈有個著名的“旅游鄙視鏈”:
一等假期,是帶孩子去英美名校研學(xué),感受國際風(fēng)土人情; 二等假期,是帶孩子感受國內(nèi)山川綠水,打卡各種名勝古跡,網(wǎng)紅景點; 三等假期,是給孩子安排周邊游,在家讀書寫字。
但十點君想告訴大家: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特別是在旅游這件事上,記得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
旅行的意義在于過程,而不是目的地。
如果想去感受大自然,無論是大草原的遼闊,還是山間的清幽,或者鄉(xiāng)下村落的質(zhì)樸,都能遠離城市的喧囂,呼吸新鮮空氣,感受萬物復(fù)蘇的生機;
如果想去體驗文化,無論是城市大小、國內(nèi)國外,只要用心品嘗美食、了解文化、與人交流,就能讓孩子拓展視野,豐富內(nèi)心。

第四,不要過度安排行程,為了旅游而旅游。
前兩天,在高鐵上的聽到一段有意思的對話。
寶貝,旅行也結(jié)束了,這次你都記住什么了呀? 什么都沒記住,真無聊…… 你不是看了大海嗎?還喂了海鷗,去了博物館,看了八大關(guān)……怎么能說什么都沒記住呢? 哦,我記得酒店房間密碼是“123456”。 什么?我辛辛苦苦請假帶你跑遍八個景點,你就記住這個! 媽,您一天拖我趕八個地方,到處人山人海,腳都麻了,哪有空看啊。
頓時,高鐵車廂里安靜下來,只剩這位母親對著行程單發(fā)呆。
聽過一句話:“把旅行變成打卡任務(wù),就沒必要帶孩子去了?!?/strong>
如果真的想讓旅途變得輕松愉快,每天行程安排盡量不多于3個,每天在外面的游玩時間盡量不超過8小時。
把腳步慢下來,多看一看沿途的風(fēng)景,多嘗一嘗不一樣的美食。
如此,父母和孩子,才能感受到這趟旅行的美妙。

一位家庭教育指導(dǎo)師曾說過一個觀點:
和孩子一起出游,是你能給予他們的最珍貴的禮物,也是創(chuàng)造最美好時刻的機會。 這件事本身就很美好。
所以,帶娃出游時,請?zhí)龉季S的桎梏,不再想著“旅行的意義”。
放平心態(tài),放下焦慮,不慌不忙。
或許你會發(fā)現(xiàn):當(dāng)你帶著“松弛感”趕路時,神經(jīng)不再時刻繃緊時,能收獲更多的暢快,假期也能擁有更多值得銘記的時刻。
點個,與所有朋友共勉。
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討論#五一假期,你打算帶孩子去哪玩#,分享你的故事和感想,曬出你的旅行美照。
作者 | CC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