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者:每天一本好書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前段時間晚上兩點多了,和我一個朋友,一起躺在床上,刷著手機,朋友看完了一篇名為《如何高效自律》的文章。

她順手點了收藏,嘴里面還一直默念:“明天就開始早起鍛煉!”。

可一轉(zhuǎn)眼,她又點開了短視頻,一直刷視頻,一直任由時間流逝。

等到第二天朋友醒來時已經(jīng)十點多了,昨晚說過的話,也早已經(jīng)忘得一干二凈了。

手機收藏夾里的“人生指南”也越積越多,現(xiàn)實中卻仍在原地踏步。

我發(fā)現(xiàn)我們這一代人,似乎活成了一個巨大的悖論——知道的越來越多,做到的卻越來越少。

王陽明說過:“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我們不是不懂道理,而是被道理綁架,成了“知識的囤積者,行動的貧困戶”。

1

被知識淹沒的現(xiàn)代人

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正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打開手機,各種知識付費課程、成長干貨、自律指南撲面而來。

我們?nèi)琊囁瓶实匚罩@些“人生解藥”,仿佛多看一條,就能離成功更近一步。

可現(xiàn)實呢?

很多人收藏了一堆健身視頻,卻連一個俯臥撐都沒做;

很多人下載了無數(shù)時間管理APP,卻仍然在家里面熬夜趕工;

很多人讀遍了情感文章,卻還是處理不好親密關(guān)系。

我們誤以為“知道”就是“做到”,殊不知,真正的成長從來不在收藏夾里,而是在行動中。

就像那些辦了健身卡卻從不鍛煉的人,他們以為擁有會員卡就等于擁有好身材。

可實際上,卡只是卡,肌肉是不會憑空長出來的。

2

為什么我們“知行分裂”?

1. 信息過載的幻覺:我們每天接收的信息量,比古代人一輩子接觸的還要多。

短視頻、文章、課程……知識像瀑布一樣沖刷著我們的大腦。

可問題在于“收藏即學會”的錯覺讓我們誤以為觸摸了成長。

我們點贊、轉(zhuǎn)發(fā)、截圖,仿佛這些動作已經(jīng)代替了真正的實踐。

但真正的行動,卻被“明天再說”的借口無限推遲。

2. 恐懼失敗的“完美陷阱”:很多人不是不想行動,而是總在等“最佳時機”。

想寫作,卻覺得自己文筆不夠好;想創(chuàng)業(yè),又擔心市場不景氣;

想健身,又怕堅持不下來……于是,我們在反復(fù)糾結(jié)中耗盡心力,最終什么都沒做。

《貧窮的本質(zhì)》里提到一個現(xiàn)象:窮人往往因為害怕失敗而拒絕嘗試,結(jié)果困在原地,永遠無法翻身。

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想”全是問題;

做,才有答案。

3. 即時快感的綁架:在這個多巴胺泛濫的時代,刷手機的瞬間快樂比長期堅持更容易上癮。

看一篇文章只要3分鐘,但讀完一本書需要10小時;

刷短視頻能立刻獲得愉悅感,而健身的成果卻要幾個月才能看見。

于是,深度行動變得像一場苦修,而我們早已被即時滿足馴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

破局之道:從“知道”到“做到”的三盞燈

1. 第一盞燈:給大腦“減負”,專注“最小行動”我們總想一口吃成胖子,結(jié)果連第一步都邁不出去。

其實,真正的改變往往始于微小的行動。

想讀書?

每天只讀5頁,而不是要求自己“一周讀完一本”。

想健身?

從每天10個俯臥撐開始,而不是一上來就制定嚴苛的訓練計劃。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說過:“那些改變?nèi)松氖?,往往是靜默而微小的”。

其實完成感比完美更重要,先讓行動發(fā)生,再讓行動持續(xù)。

2. 第二盞燈:用“粗糙的行動”打敗“精致的想象”很多人遲遲不行動,是因為總想準備得萬無一失。

可事實上,行動本身才是最好的準備。

創(chuàng)業(yè)者蔣甲曾經(jīng)因害怕被拒絕而不敢嘗試新事物。

后來,他給自己制定了一個“被拒絕100天”的計劃——每天主動去做一件可能被拒絕的事。

結(jié)果呢?

他不僅克服了恐懼,還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想象中的“災(zāi)難”根本不會發(fā)生。

禪宗有句話:“走路時走路,吃飯時吃飯”。

行動不需要完美,只需開始。

爛開始,好過不開始。

3. 第三盞燈:建立“行動同盟”,讓環(huán)境推著你走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如果單靠意志力難以堅持,那就讓環(huán)境幫你一把。

加入一個打卡社群,讓同伴的監(jiān)督成為你的動力。

公開承諾你的目標,用“社會壓力”倒逼自己行動。

《原子習慣》里提到:讓好習慣“顯而易見”,讓壞習慣“難以觸及”。

如果我們總?cè)滩蛔∷⑹謾C,就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如果我們想養(yǎng)成讀書習慣,就把書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環(huán)境塑造行為,而行為塑造人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jié)語:在行動中找回生命的“手感”

試想一下,當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回望這一生,最大的遺憾會是什么?

那些未竟之事,大多不是“不能”,而是“未行”。

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生命的意義不在囤積知識,而在用行動雕刻時光的河床。

所以,從此刻開始——關(guān)掉這篇干貨,起身喝一杯水。讓今天的你,比昨天多“做到”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