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悶聲干大事,就來了套“組合拳”。
近日,特朗普簽署了行政命令,直接下調(diào)針對美國本土汽車制造商的關稅政策。
不到24小時,美國參議院火速確認由戴維·珀杜出任新任駐華大使。
特朗普一出手就動了內(nèi)政和外交這兩個核心領域。
這不是巧合,而是布局。

戴維·珀杜
先來看汽車關稅的調(diào)整。
此次行政命令明確,對在美國本土生產(chǎn)、但使用進口零部件的整車廠商給予關稅退稅。
首年退稅額度最高為15%,第二年降至10%,第三年逐步取消。
這個政策不是老美第一次提出。
其實早在2024年12月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宮之后,多項制造業(yè)相關的關稅政策就被列入重新審查清單,而首當其沖的就是汽車行業(yè)。
但直到近日,這個政策才落地宣告實施。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個行政令名義上是減稅利好,但真正的受益對象是美國本土生產(chǎn)鏈較完整的制造商。
而對于那些高度依賴海外供應鏈的企業(yè)而言,退稅額度受限,結構性壓力依舊存在。

在這項政策出臺前,美國六大汽車行業(yè)組織曾于4月中旬聯(lián)合致函財政部、商務部和貿(mào)易代表辦公室。
包括美國汽車制造商聯(lián)盟、美國汽車政策委員會、零部件供應商協(xié)會等在內(nèi)的行業(yè)代表,都對即將生效的25%進口零部件關稅表示強烈反對。
這些組織強調(diào),繼續(xù)加征高額關稅將推高整車成本、損害消費者利益,并可能引發(fā)就業(yè)崗位外移。
但這些信件的公開并未直接影響特朗普的政治決策。
因為在當前美國的產(chǎn)業(yè)政策決策機制中,行業(yè)組織雖然擁有影響力。
但整個政策都是由總統(tǒng)說了算,行業(yè)組織說白了,也就只能給政府施壓,真正制定政策還輪不到他們。
尤其是在涉及密歇根州等關鍵制造業(yè)州份的選情考量下,特朗普政府更傾向于通過行政命令直接打通地方選票與國家政策之間的通道。

與此同時,特朗普也沒撂下對與中國相關事務的人員調(diào)配工作。
就在同一天,美國參議院正式批準戴維?珀杜擔任新的駐華大使。
從 2024 年年初開始,駐華大使這個職位一直空著沒人,這下終于有人補上了。
珀杜是特朗普在喬治亞州的長期政治盟友,曾任美國聯(lián)邦參議員,亦是典型的商人型政治人物。
在政界之前,他曾在寶潔、麗人麗妝、麗晶服飾等多家跨國企業(yè)擔任高管,擁有多年在亞洲市場的運營經(jīng)驗。
不同于傳統(tǒng)外交官的職業(yè)路徑,珀杜的任命可以看出特朗普政府更看重“談判能力”而非“外交禮儀”。
并且這個外交任務并非只是代表美國在中國開展日常溝通,而是承擔起下一階段中美經(jīng)貿(mào)磋商中的談判職責。
特朗普政府這會兒放出關于人事安排的消息,心思很明顯。
他們打算派個 “懂交易那一套” 的人,給緊張的中美關系降降溫。

這也是特朗普一貫奉行的“減壓式外交”策略的具體體現(xiàn)。
特朗普這人一貫喜歡先給人來點下馬威,把壓力拉滿,就像之前對咱中國加征高額關稅,試圖逼咱們讓步。
可等這壓力到了一定程度,他又開始松口,放出點緩和的信號,比如說考慮降低對華關稅。
他這么做,說白了就是想通過 “先把人逼到墻角,再給點甜頭” 的辦法,在談判里給自己爭取最大的好處。
讓別人覺得他做出了讓步,實際上是他想在別的地方撈到更多好處 。
特朗普選擇在4月29日宣布這兩件事,其實也有目的的。
首先,4月29日是他再次當總統(tǒng)滿 100 天的日子,“百日施政” 對總統(tǒng)來說很有象征意義。
他想借這個機會展示自己這100天的成果,向美國民眾表明他在積極做事,塑造自己有能力、有作為的形象 。

另外,2026 年美國要進行中期選舉,現(xiàn)在開始布局很重要。
宣布關稅減免和確定駐華大使這些動作,特朗普是想向選民展示他在外交和經(jīng)濟方面有自己的一套辦法。
但對中方來說,聽其言還得觀其行。
特朗普光退個稅、派個人,這還遠遠不夠。
中方還是那句話“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