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事熱點觀察者
最近,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的一篇文章,在軍事圈炸開了鍋。文章標題直接了當:《中國導彈雨將改寫空中戰(zhàn)場規(guī)則》,核心觀點更讓人驚掉下巴——美媒直言,一旦在臺海、南海爆發(fā)沖突,中國火箭軍和空軍聯(lián)手,能在72小時內摧毀部署在第一島鏈內90%的美軍戰(zhàn)機。要知道,過去幾十年,西方一直鼓吹“美軍空中優(yōu)勢不可撼動”,這次美媒自己“唱衰”,背后到底藏著什么門道?
想象一下,美軍F35戰(zhàn)機剛從日本沖繩基地起飛,雷達屏幕突然瘋狂報警,密密麻麻的導彈軌跡撲面而來;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的跑道剛被工兵修好,新一輪“導彈雨”又呼嘯而至……這種場景,正從軍事推演走向現實可能。當中國的“區(qū)域拒止”戰(zhàn)略遇上美軍的“分布式作戰(zhàn)”,這場被美媒提前“劇透”的戰(zhàn)力對決,到底藏著哪些顛覆性的變化?
一、“導彈飽和攻擊”:專治美軍空中霸權的“殺手锏”

美媒這次說實話,是因為中國的“反介入/區(qū)域拒止”(A2/AD)體系,真的支棱起來了。就拿火箭軍來說,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鷹擊21反艦彈道導彈,再配上空軍殲20掛載的PL15遠程空空導彈,遠中近三層火力網一拉,直接把美軍的活動空間“壓縮”得死死的。
咱們用數據說話:東部戰(zhàn)區(qū)火箭軍部隊,光首輪齊射就能打出2000多枚精確制導導彈,其中專門“拆家”的鉆地彈、搞癱瘓的電磁脈沖彈,占了快一半。這種打法,就像打游戲時開了“外掛”——專挑美軍“分布式作戰(zhàn)”的命門下手:
機場癱瘓戰(zhàn):去年環(huán)臺軍演,解放軍玩了一手“導彈-無人機接力打擊”。先用東風-16把機場跑道炸個稀巴爛,緊接著彩虹-7無人機在上空盯著,只要美軍敢搶修,馬上再來一輪轟炸。要是這套戰(zhàn)術用在駐日美軍基地,嘉手納機場每天能起飛120架次戰(zhàn)機的“神話”,分分鐘變成只能起飛20架次的“笑話”。
雷達“致盲”戰(zhàn):福建沿海部署的YLC8E反隱身雷達,搭配空警500預警機,就像給美軍F35裝了個“定位器”。2023年東海對峙,美軍F35剛靠近,飛行軌跡就被中方公開到網上,隱身戰(zhàn)機秒變“裸奔機”。美軍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都吐槽:“現在的戰(zhàn)場,隱身戰(zhàn)機想偷偷摸摸搞事,比登天還難!”
更扎心的是,美軍以前靠“技術碾壓”的好日子,真的一去不復返了。當一架F-22要同時躲避10多枚導彈追擊,當機場跑道剛修好又被炸出大坑,所謂的“空中霸權”,還剩幾分底氣?
二、體系化作戰(zhàn):從“單打獨斗”到“群狼戰(zhàn)術”的降維打擊
美媒報告藏著個小心思,故意沒說透一件事:中國能摧毀90%美軍戰(zhàn)機,靠的不是導彈有多準,而是整個作戰(zhàn)體系的“群毆”能力。解放軍現在的打法,就像打團戰(zhàn)——衛(wèi)星、預警機、電子戰(zhàn)機、軍艦聯(lián)起手來,把美軍戰(zhàn)機“圍追堵截”:
電磁“掐脖子”:運-8G電子干擾機一開機,300公里內美軍的通訊網絡直接“斷網”。2022年關島演習,美軍F-35機群突然集體失聯(lián)17秒,這在空戰(zhàn)里,足夠PL-15導彈完成兩次鎖定。美軍飛行員事后回憶:“那17秒,感覺自己像被蒙住眼睛的拳擊手,任人宰割?!?/p>
“蜂群”突襲:055型驅逐艦上的鷹擊21導彈,射程1500公里,航母還沒靠近就被“點名”;殲16D電子戰(zhàn)機“打掩護”,殲10C組成“蜂群”,一次能同時攻擊20多個目標。美軍指揮官抱怨:“這么多目標,防空系統(tǒng)根本顧不過來,就像用勺子舀干大海?!?/p>
再看看美軍這邊,號稱“分布式作戰(zhàn)”,實際上還是離不開固定基地和后勤補給。駐日美軍橫田基地的燃料只夠撐7天高強度作戰(zhàn),而解放軍打關島的導彈,能把美軍第二島鏈支援硬生生拖后48小時。美國國會研究服務局報告都承認:“在臺海2000公里范圍內,美軍每多派一架戰(zhàn)機,被發(fā)現、被摧毀的風險就翻一倍。”
三、拼消耗的底氣:中國產能VS美軍“嬌貴”裝備
美媒最頭疼的,是算不過一筆賬:中國年產導彈3萬多枚,美軍F35一年才造90架,這消耗和補充的速度,根本不在一個量級。更絕的是,解放軍的“防御工事”太扎實:
地下“鐵堡壘”:東部戰(zhàn)區(qū)的戰(zhàn)機洞庫,能扛住500公斤炸彈直接轟炸,地下油庫、彈藥庫儲量夠打30天空戰(zhàn)。再看美軍,第一島鏈的機場全在火箭軍射程內,活脫脫的“活靶子”。
戰(zhàn)時“爆兵”模式:珠海航展上亮相的“導彈工廠智能改造”,把東風-11導彈生產周期從45天砍到15天。這意味著什么?美軍剛損失一批戰(zhàn)機,中國新導彈已經“下餃子”般生產出來了。
反觀美軍,F35每飛一小時,維護費就要4.2萬美元,亞太地區(qū)能大修五代機的基地就3個。2023年“尼米茲”號航母在南海演習,12架F35C因為沒備件直接趴窩。美國智庫模擬推演結果更嚇人:要是美軍每天損失超50架戰(zhàn)機,10天內后勤就徹底崩了,而中國同期補充的戰(zhàn)機數量,足足是美軍的3倍!
四、戰(zhàn)略清醒:中國“防守反擊”的智慧

必須說清楚,中國發(fā)展這些戰(zhàn)力,不是為了主動挑事,而是為了守護家門口的安全。從解放軍演訓就能看出來,所有反制手段都圍繞“反干涉”展開,絕不是要和美軍全面開干。這種克制,恰恰體現了中國對戰(zhàn)爭的清醒:
核常結合的“護身符”:東風41洲際導彈、096型核潛艇組成的核反擊力量,讓中國敢拍著胸脯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也明確劃出紅線——誰敢動臺灣,就是觸碰核反擊的“高壓線”。
外交“破局”:中國通過“全球安全倡議”廣交朋友,在緬甸、巴基斯坦建立保障基地,等于給美軍的圍堵“破了個洞”。去年沙特和伊朗握手言和,美軍被迫把波斯灣的戰(zhàn)機調走,亞太壓力瞬間減輕。
國防部發(fā)言人說得明白:“我們不追求‘消滅多少戰(zhàn)機’,而是要讓挑釁者不敢動手。”美媒這次“唱衰”美軍,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提醒白宮:別在別人家門口玩火,真打起來,吃虧的只會是自己。
五、打破“美軍無敵”的神話,重新認識現代戰(zhàn)爭


美媒這份報告,撕開了“美軍不可戰(zhàn)勝”的遮羞布。在亞太局勢風云變幻的今天,任何低估中國防御能力的想法,都可能釀成大禍。當F-35的雷達開始瘋狂報警,當關島的防空警報不再是演習,美軍或許該明白:在別人的主場挑釁,從來都不是明智之舉。
中國發(fā)展軍力,從來不是為了“摧毀90%美軍戰(zhàn)機”,而是為了守護主權、捍衛(wèi)和平。這,才是美媒預警背后,最值得世界傾聽的中國聲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