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引發(fā)熱議。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新當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

其中,諾獎得主,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當選為該院外籍院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眾所皆知,屠呦呦因發(fā)現青蒿素及其抗瘧疾療效而聞名。

相關數據記載,屠呦呦從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獲得啟發(fā),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低溫乙醚萃取法分離出青蒿素,解決了傳統(tǒng)高溫煎煮破壞有效成分的問題。

青蒿素的發(fā)現,堪稱20世紀熱帶醫(yī)學的重大突破,顯著降低了全球瘧疾死亡率,拯救了數百萬生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悉,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青蒿素復合療法列為一線抗瘧方案,非洲瘧疾死亡率因此下降66%,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71%。

這份貢獻的重量,遠超任何語言的贊美。

由于對全球影響巨大,屠呦呦因此獲得2011年拉斯克臨床醫(yī)學獎和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成為中國首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也是中醫(yī)藥研究領域唯一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樣的成就,不僅是個人的榮耀,更是中國科學界的光輝一頁。

然而,屠呦呦的國際聲譽與她在國內的學術地位形成鮮明對比。

她被媒體稱為“三無科學家”—無博士學位、無海外留學背景、無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頭銜。

盡管多次被提名參選中國兩院院士,始終未能當選。

這種反差,確實讓人困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意思的是,2025年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和30名外籍院士,屠呦呦名列其中。

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立于1863年,是美國科學、工程和醫(yī)學領域的頂尖機構,其院士身份被視為美國最高學術榮譽之一。

院士的選舉,是基于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內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和對整個領域的重要性。

這些院士是通過對名譽和聲望的高度認可而被選出來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換句話說,不看你有沒有博士,不看你是不是名校教授,不看你有沒有“頭銜堆砌”,只看你“做了什么”。

此次,屠呦呦的當選,表明她的青蒿素研究不僅改變了全球公共衛(wèi)生格局,也超越了文化和國界,獲得普遍尊重。

值得一提,美國外籍院士是榮譽性頭銜,不附帶投票權或行政權力,純粹基于學術貢獻。

雖然屠呦呦沒有鮮明的履歷,但她的成果卻實實在在地改變了世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那么多院士,沒有一個獲得諾貝爾獎。

好容易有一個中國人獲得諾貝獎,還評不上院士。

好笑的是,一直說了不算,算了不說的美國人給了她一個外籍院士稱號,這讓全體國人如何想。

如果連屠呦呦這樣的科學家都無法入選,那國內的院士頭銜到底在衡量什么呢?是學術貢獻,還是其他附加條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此,著名科學家顏寧發(fā)文稱:“感謝屠奶奶提升這個‘士’的含金量”。

這句話可謂點睛之筆,一語雙關,既致敬屠呦呦,也暗諷國內院士制度。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有些人當了院士,卻沒有貢獻;而真正有貢獻的人,卻多年不得其門而入。

在國內評不上院士,在國外卻能評上院士,真是莫大的諷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調侃:“美國人給了她外籍院士,咱們卻還在糾結她沒博士學位,這不是把人才往外推嗎?”

如果一個國家的評價體系,不能讓最優(yōu)秀的人才脫穎而出,反而讓他們感到寒心,那這個體系是不是該改改了?

退一萬步說,如果屠呦呦年輕時,就因為國內的評價體系而選擇出國發(fā)展,那么今天的青蒿素成就,還會不會屬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