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銀行”是最近幾年新興的互助養(yǎng)老模式。

正規(guī)的“時間銀行”倡導低齡老人通過志愿服務時間換取未來養(yǎng)老服務,比較成功的比如上海虹口區(qū)2019年試點。

2019年6月,上海上線了“虹口區(qū)養(yǎng)老服務時間銀行”微信小程序,后整合至2023年全市統(tǒng)一的“滬助養(yǎng)老時光匯”平臺。

截至2024年10月,虹口區(qū)累計注冊志愿者超1300人,服務對象1400余人,累計服務時長超1.3萬小時,生成時間幣約9249個。

時間幣可以在虹口區(qū)內跨街道兌換,只是還未實現全市跨區(qū)通兌。

上海目前已通過“滬助養(yǎng)老時光匯”平臺打通長三角區(qū)域(上海-蘇州-嘉興)服務網絡試點。

運營五年來,還是面臨很多挑戰(zhàn)。

比如參與度局限,青年志愿者占比不足5%,部分老人因操作困難放棄使用小程序;

使用者的通脹焦慮,擔憂未來時間幣貶值,當前兌換服務以“基礎體驗類”為主(如觀影、代配藥),缺乏高價值服務選項;

服務難以標準化,不同服務時長計價相同(如陪聊1小時=醫(yī)療協助1小時),引發(fā)公平性質疑。

盡管如此,“時間銀行”仍然是非常有價值的養(yǎng)老探索。

誰能想到,時間銀行還沒全面鋪開,就被騙子盯上了。

騙局通過偽造民政部、財政部等部門的紅頭文件(如虛構“民發(fā)198號”文件),謊稱項目受國家支持,并虛構“100萬億元養(yǎng)老補貼”等噱頭,增強可信度。

騙局中的“時間銀行”APP完全背離公益屬性,以“養(yǎng)老服務”為名,通過虛擬貨幣(如“時間幣”)和資金兌換吸引投資,承諾日收益率高達5%。

騙子們拋出了高收益誘餌。

他們承諾的靜態(tài)收益,用戶需充值購買“時間幣”(如1000元=1000時間幣),雇傭志愿者后每日獲得5%收益(如1000元每日返50元),宣稱“22天回本”。

動態(tài)收益是通過拉人頭發(fā)展下線,按團隊人數分級獎勵(如區(qū)域代理需發(fā)展500人,獎勵500時間幣),形成傳銷式裂變。

用戶分為普通會員至省級會長等層級,晉升需滿足團隊人數要求(如省級需2000人),并通過拉人頭獲取高額獎勵,符合傳銷特征。

收益以“時間幣”形式發(fā)放,需兌換為USDT(虛擬貨幣)或滿足條件(如200 USDT)才能提現,延緩受害者發(fā)現騙局的時間。

等受害者有所察覺想要兌換的時候,騙子后期會以“上鏈計劃”等名義阻止兌換,加速資金池枯竭后跑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全國超500萬老人將畢生服務時長存入各類時間銀行,但此刻每3枚時間幣中,就有1枚正在非法交易市場流轉。

當養(yǎng)老互助變成金融衍生品,這場關于時間的豪賭里,最先被透支的或許是整個社會的信用本金。

清晨六點,北京朝陽區(qū)的李阿姨在五個“時間銀行互助群”同時按下早安表情包,手機屏幕映出她眼角的皺紋。

這位退休會計的聊天記錄里,躺著價值138萬時間幣的交易流水:這些本該兌換成養(yǎng)老服務的數字憑證,此刻正隨著某平臺服務器關閉化作泡影。

這不是孤例,一場裹挾著善意與貪欲的時空折疊實驗,正在老齡化社會的褶皺里上演。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年前,當上海虹口區(qū)試點首個區(qū)塊鏈時間銀行時,73歲的王伯不會想到,自己教鄰居使用健康碼積攢的200小時服務時長,會變成金融衍生品的底層資產。

這個起源于1998年晉陽社區(qū)的低齡助高齡計劃,在資本催化下演變成龐氏騙局的完美外衣:

用戶用1000元購買“時間幣”雇傭志愿者,平臺承諾日息5%且22天回本,服務器架設在境外的不法分子通過偽造民政部紅頭文件,將政府背書的互助養(yǎng)老模式包裝成收割工具。

在鄭州某地下交易所,時間幣黑市匯率已跌破官方定價的50%。操盤手們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出“跨代際時間借貸”:年輕人存入1小時陪診服務,系統(tǒng)自動生成3小時虛擬權益用于二級市場交易。

這種時空套利造就了荒誕景觀:00后大學生用替老人取快遞的時長,在暗網兌換成三亞旅居度假權益;而真實的獨居老人預約上門理發(fā),卻要排隊到三個月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北京某時間銀行宣稱其區(qū)塊鏈存證不可篡改時,技術人員發(fā)現底層代碼預留了管理員修改接口。

2024年曝光的“時空壓縮算法”顯示,平臺將1小時實際服務拆解成3個“標準服務單元”,制造出43%的虛增時長。

更精妙的騙局發(fā)生在長三角:利用區(qū)域經濟差異,操盤手將上海1小時服務定價為嘉興2.5小時,通過跨省兌換通道進行套利。

這些精心設計的金融游戲,讓某平臺在崩盤前創(chuàng)造了單日11億時間幣的交易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銀保監(jiān)會披露的87億非法集資案中,最令人唏噓的是“未來時間債券”。

某平臺將用戶存儲的養(yǎng)老時長打包成ABS資產,承諾“現在存儲1小時,2049年兌換3小時頂級護理”。

超過5萬名老人抵押了真實服務時長,換來的卻是根本無法兌付的電子合約。當技術人員打開后臺數據庫,所謂的“時間儲備金”里只有23%的真實服務記錄。

2024年民政部專項行動查封了319家違規(guī)機構,這些平臺共性明顯:服務器設在境外、資金流向虛擬貨幣、會員等級超6級。

在鄭州某案發(fā)現場,警方查獲的《龐氏周期操作手冊》記載著標準話術:“國家養(yǎng)老基金缺口需要民間力量補充”“時間幣已接入央行數字貨幣系統(tǒng)”。

這些精心編造的謊言,恰好擊中了老齡化社會最深的焦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面對亂象,上海率先建立“時間銀行儲備金”托底機制,杭州推出服務時長責任險,南京試點將時間幣納入遺產公證。

在技術層面,虹口區(qū)新版時間銀行引入AI服務評估系統(tǒng),通過智能手環(huán)監(jiān)測真實服務時長。

這些探索或許能重建信任,但被資本游戲摧毀的互助精神,需要更漫長的修復。

當夕陽將李阿姨的手機染成金色,她正學著在政府搭建的“滬助養(yǎng)老時光匯”重新登記服務時長。

這個沒有高額回報、不能炒賣交易的平臺,記錄著她本周第三次幫對門老人買菜的真實軌跡。

在算法與人性交織的養(yǎng)老迷局里,或許我們終要明白:時間從來不是可切割的金融產品,而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溫度傳遞。

(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