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上午立夏梅雨多,下午立夏旱斷河”,今年立夏幾點?有啥說法?看看農諺咋說。

“立夏栽稻子,到北種芝麻”,相信很多人對這句老話并不陌生,不僅體現(xiàn)了南北地區(qū)的天氣差異,更是體現(xiàn)了南北地區(qū)的農事差異。由于我國地域遼闊,進入立夏以后,南北地區(qū)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天氣特點。例如,南方地區(qū)進入立夏后, 氣溫會穩(wěn)定在22℃以上,而且隨著暖濕空氣活躍,降雨天氣也會增多,無論是氣溫還是降水都為水稻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對于北方地區(qū)來說,進入立夏后雖說氣溫也會升高,但晝夜溫差還是較大,并且降雨天氣也會比較少,因此需要種植芝麻等耐旱農作物??傊媳钡貐^(qū)的氣候差異較大,農作物耕種情況肯定會有所不同,但這也是古人“應時而種,更季而耕”的農耕智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夏,四月節(jié)。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薄抖Y記·月令》又曰: “立夏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還反,行賞,封諸侯,慶賜遂行,無不欣說。”

立夏是農歷四月的節(jié)氣,其中“立”有著開始的意思,與春季的“立春”有著相同的意思,代表著四季跌宕中新季節(jié)的開始。其中“假”并非是字面之意,而是代表著“大”,指進入立夏,萬物至此皆生長繁茂,進入旺盛的生長期。除此之外,周代就已經有“立夏”的說法,并在這時天子會率百官至南郊祭祀炎帝、祝融,稱之為“迎夏儀式”。儀式中的車馬服飾也會皆用赤色,象征陽氣興盛,并且儀式結束后還會行賞封侯,此習俗一直被后世延續(xù),如宋代立夏會賜冰、賜茶以防暑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立夏不僅是我國重要的,立夏最有趣味性的習俗莫過于“稱人”。立夏稱人的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相傳, 劉備白帝城托孤后,諸葛亮命趙云護送阿斗至東吳,交由孫夫人撫養(yǎng)。為確保阿斗得到妥善照料,孫夫人每年立夏會當著趙云的面為阿斗稱重,次年再復稱以驗成長。自此逐漸演變?yōu)槊耖g習俗,成為母親對孩子健康關注的象征。

立夏稱人被視為一種對健康的向往,對此是有科學依據的。立夏后暑熱漸盛,古人觀察到此時人易乏力消瘦(稱“疰夏”)。通過稱重觀察體重變化,可及時調理飲食,避免因營養(yǎng)不良而影響健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今年的立夏不一般,屬于“月頭立夏”。立夏交節(jié)的陽歷時間于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之間,相較于較為固定的陽歷時間,立夏交節(jié)在農歷上的時間就會有著較大的波動,這主要是受農歷“置正”的影響,根據我們老祖宗的說法,如果立夏交節(jié)的農歷時間在上旬,那么就是“月頭立夏”;如果在中旬,稱為“月中立夏”;如果在下旬,則為“月尾立夏”。今年立夏的時間為5月5日,對應農歷的四月初八,很明顯今年是“月頭立夏”。

老話說“月頭立夏勝三伏,月中立夏冷暖平,月尾立夏似三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立夏交節(jié)的農歷時間為上旬,那么根據我們老祖宗的經驗,這預示著立夏期間的天氣就會非常炎熱,好像提前進入了三伏天;如果立夏交節(jié)的農歷時間為中旬,那么立夏期間的天氣不會過于炎熱,同樣也不會寒冷,冷暖適中非常舒適;最后,如果立夏的農歷時間在下旬,那么這預示著立夏期間的天氣會比較寒冷。當然,“勝三伏”和“似三九”的說法都會比較夸張,但為了突出立夏期間天氣“冷暖”的特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每年立夏交節(jié)的時間并非是一整日,而是有一個精確到秒的時間,換言之,當太陽到達黃經45度,此時就是立夏交節(jié)的具體時間。古代沒有天氣預報,古人會觀察立夏當天的天氣情況以及交節(jié)的時間,來推測之后的天氣走勢,在我國農村就有一老話說:“上午立夏梅雨多,下午立夏旱斷河”,這句話是啥意思呢?我們具體了解一下:

“上午立夏梅雨多”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立夏交節(jié)的具體時間在上午(午時之前),那么根據古人的經驗,這預示著接下來梅雨時節(jié)的雨水就會比較多,這為夏季農作物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梅雨,又稱黃梅天或霉雨,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特有的天氣現(xiàn)象。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江南的梅子就會成熟,此時恰逢連綿的降雨天,故得名“梅雨”,又因高溫高濕的天氣很容易導致物品發(fā)霉,民間也有稱之為“霉雨”。

就進入立夏后,隨著天氣升溫,地面水汽揮發(fā)開始加速,加之此時農作物正是生長的旺盛時期,如果長時間不降水很容易出現(xiàn)干旱的情況,而梅雨為夏季作物,如水稻、棉花等提供了關鍵的水源。

但要注意,梅雨時節(jié)如果降雨較多,那么就要做好農田的排水工作,以免因排水不暢而導致農田積水,這樣農作物的根系就會因在水中浸泡而無法呼吸,時間久了農作物的根系很容易腐爛而影響之后的產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下午立夏旱斷河”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立夏交節(jié)的具體時間在下午(午時之后),那么根據古人的經驗,這預示著接下來的降雨較少,很容易出現(xiàn)干旱的情況,農作物的生長也會受到阻礙。

夏季本身就是農作物生長的旺盛期,如果因降水不足而引發(fā)土壤干旱,那么農作物肯定會受到一些影響。首先,當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間持水量的60%(如玉米臨界點為55%-60%)時,農作物的根系就會吸水困難,農作物因細胞失水就會導致葉片萎蔫。而且,干旱情況下,農作物就會通過關閉氣孔減少水分散失,這樣會導致導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失衡,從而出現(xiàn)能量代謝紊亂的情況。最后,如果在農作物的關鍵時期干旱,例如小麥灌漿期、水稻抽穗揚花期,那么就會導致穎花退化、空殼率增加,甚至百粒重也會下降。

除此之外,夏季氣溫升高,如果降雨較少,那么人們的“燥熱感”就會加重,出現(xiàn)口舌干燥、皮膚干癢、情緒浮躁等不適,這時候就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每日飲水量要達到2000毫升左右,并遵循“少喝多次”的飲水原則,這樣就能緩解夏季干燥所帶來的不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今年立夏幾點?有啥說法?今年立夏交節(jié)的具體時間為:2025年5月5日13時56分57秒,農歷四月初八。很明顯這是“下午立夏”的說法,根據古人的經驗來看,這預示著今年夏天降雨會較少,土壤可能出現(xiàn)干旱的情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可以選擇 抗旱品種種植,或者采用覆蓋保墑、秸稈覆蓋等方式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從而保持土壤墑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古人還會根據立夏當天的天氣情況來推測天氣的走勢,以下分享一些,請大家自行理解:

立夏雨不落,玉米水中撈。

立夏雨打頭,四十五天陰。

立夏無雷聲,旱到端午中。

立夏南風起,暴雨隨后來。

立夏雷轟轟,大水漫田埂。

立夏無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立夏見冰雹,六月斷水流。

立夏起東風,塘里水滿盅。

立夏霧三日,必有暴雨至。

立夏有雨豌豆收,立夏無雨麥難留。

立夏西南風,旱死湖底蟲。

立夏北風吼,三伏曬死狗。

以上就是立夏交節(jié)當天推測天氣的農諺,當然,農諺有著地域性和時間性,并不是說農諺百分百準確,而是古人的經驗之談,因此,雖說我們不能完全參照,但能理性的做一個參考,您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