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湖北江陵長江半程馬拉松,一跑者心臟驟停,現(xiàn)場急救過程視頻如下

視頻細節(jié)很多,評論區(qū)也很熱鬧,在此與大家一一解析。

視頻急救過程,我想說以下四點

1. 對于心臟驟停室顫,每延遲除顫一分鐘,成功率下降7%-11%,因此優(yōu)先除顫非常關鍵。但視頻可以看到,AED早早到位,但拿來AED的人沒有第一時間提醒和使用AED,直到按壓的白衣志愿者詢問才啟用。因此AED持有者培訓不到位。

2.高質量胸外按壓有四個關鍵要素,分別是按壓速度100-120次/分鐘,按壓深度5-6CM,讓胸廓充分回彈,減少按壓中斷。視頻中白衣志愿者按壓速度、深度和回彈都不錯,能及時詢問AED,有除顫優(yōu)先的意識,在發(fā)現(xiàn)醫(yī)生按壓速度和回彈不佳時,通過手勢提醒醫(yī)生提高按壓質量,這種協(xié)作意識非常好。

他是當?shù)厮{天救援隊的隊員。在急救這件事上有熱情,并經過刻意訓練,才有如此讓大家稱贊的表現(xiàn)。

3.對面醫(yī)生的表現(xiàn)就有不少需要改進之處了:

1)按壓速度過快,基本超過130次/分鐘;

2)按壓后胸廓回彈不充分,其膝蓋距離患者偏遠,需要患者胸壁支撐,導致回彈不佳。

3)從畫面看,按壓位置偏低,建議掌根中點對準乳頭連線中點。

4)沒有承擔起指揮者角色。作為賽道保障醫(yī)生,應該成為現(xiàn)場急救的指揮者,更加有除顫意識。在看到志愿者進行很好的胸外按壓時,就要去尋求AED,呼叫或觀察AED是否到場并啟用AED。

這個場景中,如果醫(yī)生成為AED使用者角色,熟練用AED完成除顫,白衣志愿者行使按壓者角色,高質量胸外按壓,那就很完美了。

4. 醫(yī)生的連續(xù)按壓和減少按壓中斷的意識非常好。在志愿者操作AED和AED除顫后,醫(yī)生都第一時間賣力的進行胸外按壓,其除顫后第一時間按壓的意識比白衣志愿者更強。反過來這也是白衣志愿者(專業(yè)救援隊成員)要注意的,除顫后不要猶豫,第一時間進行胸外按壓。

針對評論區(qū)留言,也值得聊一聊

1)患者已經有呼吸了,為何還要進行除顫和胸外按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畫面中在AED分析心律環(huán)節(jié),能看到患者的呼吸動作,這種呼吸是非正常呼吸,又稱瀕死樣喘息。不是快死了的呼吸,而是心臟已經停跳了的呼吸特征。此時需要馬上心肺復蘇并及時除顫,并且有這種呼吸的患者比完全沒有這種呼吸動作的患者,搶救成功率更高。

2)現(xiàn)場為何沒有對患者實施人工呼吸?單純按壓是否也能起到通氣作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工呼吸作為心肺復蘇中的步驟之一,其目的是供給患者氧氣。

對陌生人實施口對口人工呼吸是件困難的事。作為專業(yè)急救保障,可以配備球囊面罩進行人工通氣。

但對于馬拉松賽道這種心源性心臟驟停的跑者,急救指南也有推薦“延遲性通氣策略”,該策略認為,心臟停跳的跑者體內還有一部分氧氣,可以先不給人工呼吸,而是把寶貴的時間用于連續(xù)胸外按壓和早期除顫,效果可能更佳。

至于胸外按壓時,是否由于胸廓的下壓和回彈產生肺部的氣流進出呢?答案是能有氣流進出,但由于進出的氣量太少而無法實現(xiàn)有效氣體交換。

人體解剖無效腔(非肺泡部分,不能進行呼吸交換)接近150ml,胸外按壓產生的氣流進出難以超過150ml,所以這部分氣流就是無效的,無法實現(xiàn)供氧。人工呼吸時,大約需要500-600ml的潮氣量。

3)下面這個網友估計有醫(yī)學背景。因為他用了一些醫(yī)護人員常用的詞匯“起搏”“頸動脈”“自主呼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實際上,心臟除顫和心臟起搏是兩個概念。除顫是為了讓因顫抖而失去泵血能力的心臟重新轉為節(jié)律性收縮與舒張,恢復泵血能力。起搏是為了讓因為心率減慢導致泵血能力下降的心臟獲得額外的刺激,從而提高收縮的頻率。

除顫前,患者的呼吸動作狀態(tài)其實是瀕死樣喘息,是心臟驟停表現(xiàn),此時可以不需要檢查頸動脈搏動。

無論對于專業(yè)醫(yī)護人員還是大眾,在完成除顫后的第一個動作是即刻開始胸外按壓,不是檢查除顫是否成功或心跳是否恢復。下次檢查呼吸脈搏可以在有了明顯生命跡象或者5個循環(huán)之后再考慮。因此視頻中這些決策是正確的。

4)這個網友一定是醫(yī)護人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腎上腺素是心臟驟停高級生命支持急救中的關鍵藥物,可以增加患者自主循環(huán)恢復的機會。急救指南建議,在心臟驟停不可除顫時,優(yōu)先靜脈注射腎上腺素1mg,每3-5分鐘重復一次。

對于視頻中這種可除顫心律,可以在第二次除顫之后使用首劑腎上腺素,也就意味著此時腎上腺素也要讓位于高質量CPR和除顫,后兩者更重要。

5)下面這個網友真的不嫌事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次強調,患者被電擊前的呼吸動作是瀕死樣喘息,是心臟已經停跳的表現(xiàn)。其實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可以自動分析患者心律,如果患者有心跳就意味著有相應的不可除顫心律,此時AED絕不會充電更無法放電。

因此,AED并不會產生誤判而對活人實施電擊除顫。AED只會把人“電活”,不會把人“電死”,這位網友多慮了。

6)每個急救視頻下面,都少不了中醫(yī)愛好者的精彩留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網友的留言沒有加,微信昵稱也具有代表性,因此被夜鷹定義為“中醫(yī)愛好者”,不接受反駁哈。

夜鷹認為,掐人中沒有急救作用。

暈厥的患者,掐不掐人中,都會醒;

昏迷的患者 ,靠掐人中掐不醒;

心臟驟停的患者,只掐人中而不做心肺復蘇和電除顫,只能掐著等死。

這段是夜鷹的觀點,接受反駁。

此馬拉松跑者當日下午5點已經蘇醒。

感謝現(xiàn)場 白衣志愿者、醫(yī)生、AED持有者及其他參與者的共同努力,讓一個鮮活的生命重啟,值得驕傲一輩子

2014年,廣州馬拉松急救保障在國內首次推出AED移動騎行救護崗位,成建制配置40臺AED,由醫(yī)護人員騎自行車攜帶,在原來36臺急救車基礎上,將除顫密度提升了一倍。

夜鷹是這個方案的發(fā)起人之一,也是培訓教官和帶隊執(zhí)行者。

2015年,無錫馬拉松參照廣馬模式,AED在國內馬拉松賽道首次救人成功。

10年過去了,中國馬拉松賽道心臟驟停被AED電擊成功案例估計已經超過50人,或者更多。

在這個五一佳節(jié),我也驕傲一下。

急救科普十幾年,得大家一路陪伴,夜鷹因在公眾急救科普與傳播所做的工作,上月剛剛獲得2024年度科技志愿服務典型“最美科技志愿者”稱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世界上沒有任何事,

比拯救生命更重要!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