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國大選期間,時任總統(tǒng)拜登在黨內初選勝出后,卻因民主黨內部的集體施壓,被迫宣布退選。
這一事件令拜登的政治生涯以一種極不體面的方式落下帷幕。
作為一位從政超過50年的資深政治家,拜登本應有機會通過其政策實現美國的再平衡。

然而,事實卻是,他的執(zhí)政不僅未能彌合社會分裂,反而加劇了矛盾,甚至讓美國錯失了恢復全球霸權的最后機會。
從成功政客到失敗總統(tǒng)

拜登的政治生涯起步于1972年,當年他以不到30歲的年齡當選為美國最年輕的參議員,這一成就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此后,他連續(xù)7次擔任參議員,直到2009年成為奧巴馬的副總統(tǒng)。
拜登的從政經歷長達半個世紀,憑借其長袖善舞的政治手腕,他在黨內外均積累了豐富的人脈和經驗。
然而,作為總統(tǒng),他卻未能延續(xù)參議員時期的成功。

2020年,拜登以77歲高齡當選總統(tǒng),其主要任務是修復特朗普時期的內外部裂痕,重新團結美國社會。
然而,盡管拜登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看似正確的政策,包括《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yè)法案》、《美國救援計劃法案》等,試圖通過提高最低工資、振興制造業(yè)和綠色能源投資來實現社會公平,但這些政策的執(zhí)行卻問題重重。

撥款75億美元僅建成7個充電站的事件成為典型案例,暴露了政策執(zhí)行中的效率低下和貪腐問題。
貧富分化的加劇、通脹的飆升以及社會矛盾的激化,使拜登的政策效果嚴重打折,也讓他的支持率一路滑坡。
民主黨內部的“逼宮”與拜登的退選

2024年大選期間,在黨內資助者和意見領袖的集體施壓下,拜登不得不宣布退選,將候選人資格交予副總統(tǒng)哈里斯。這場“逼宮”事件不僅讓拜登的政治生涯蒙上陰影,也暴露了民主黨內部能力的嚴重不足。


拜登的執(zhí)政初衷是通過政策改革緩解美國社會的深層矛盾。
然而,他的政策在執(zhí)行過程中并未觸及問題的核心。
以制造業(yè)振興為例,盡管拜登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制造業(yè)回流的效果卻并不顯著。
與此同時,“撒幣”政策雖然短期內刺激了消費,卻導致通脹飆升,進一步加劇了底層民眾的生活壓力。

除了國內問題,拜登在國際事務中的表現也未能扭轉美國的頹勢。
他試圖通過修復盟友關系來恢復國際領導力,但效果有限。對俄烏戰(zhàn)爭的巨額援助未能有效遏制沖突升級;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美國的領導力也未能得到充分展現。
這一系列問題讓美國在國際舞臺上顯得力不從心,進一步削弱了其全球霸權的地位。
結語
拜登的執(zhí)政生涯是一場復雜的矛盾。他是一個成功的政客,卻未能成為一個成功的總統(tǒng)。
他的政策方向看似正確,但執(zhí)行中的問題讓其未能實現預期目標。
這不僅讓美國錯失了恢復全球霸權的最后機會,也讓未來的美國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張啟迪:歷經三任總統(tǒng),美國制造業(yè)回流效果并不理想,2024-10-28
新華每日電訊:拜登退選再次暴露美國政治的不堪現實,2024-07-23
清華大學戰(zhàn)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美國觀察》97 | 社會自由主義影響下的美國《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yè)法案》,2024-04-12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