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放大招,直接對全球喊話:誰敢買伊朗石油,就別想跟美國做生意,這通牒一出,直接把全球能源市場攪得天翻地覆,伊朗的原油出口眼看要涼,可就在這當口,日本不樂意了,甩出個大殺器:手里的上萬億美債,擺明要跟美國硬剛。

中國這邊呢,伊朗的油還得買,制裁的壓力也不小,全球局勢一下變得劍拔弩張,各國都在暗自盤算,接下來會怎么斗呢?

特朗普政府最近對伊朗揮出一記重拳,宣布對任何購買伊朗石油的國家實施二級制裁,這意味著,任何企業(yè)和國家要是敢跟伊朗做石油生意,就得做好被美國市場踢出去的準備。

伊朗作為全球重要的石油出口國之一,日均出口量約150萬桶,其中大部分流向亞洲市場,這次制裁直接瞄準伊朗的經濟命脈,試圖通過掐斷石油收入讓德黑蘭政府低頭,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放話,語氣強硬,擺明了要讓全球都聽他的。

這種二級制裁的威力,很大程度上來自美國市場的吸引力,畢竟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很多國家都不想因為買伊朗的油而丟了跟美國做生意的機會,過去,美國的制裁往往能讓各國企業(yè)迅速抽身,比如2018年對伊朗的制裁就讓不少歐洲公司放棄了與伊朗的合作。但這次的情況有點不一樣,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尤其是中美關系持續(xù)惡化,制裁的實際效果可能沒那么簡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是伊朗石油的最大買家之一,中國從伊朗進口的原油占其總進口量的近10%,伊朗的油價相對便宜,對中國這樣能源需求巨大的國家來說,吸引力不小,特朗普的制裁無疑給中國企業(yè)出了道難題。如果繼續(xù)買伊朗的油,可能面臨美國市場的封鎖;如果停下來,又得重新找替代能源,成本和時間都不好說。

更關鍵的是,中美經貿關系早就不是當年的光景,過去幾年,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高關稅已經讓兩國貿易大幅縮水,2024年中美雙邊貿易額比2018年峰值下降了近30%,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制裁威脅對中國企業(yè)的震懾力,多少得打個折扣。

特朗普的制裁還把其他國家也拖進了這場博弈,日本就是其中一個,日本從伊朗進口的石油雖然不多,但伊朗的能源供應對亞洲市場的整體穩(wěn)定性有不小的影響。日本更關心的是,特朗普的單邊主義政策正在讓全球貿易環(huán)境變得越來越復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就在特朗普宣布制裁的第二天,美日之間關于關稅的談判又一次談崩了,美國財政部長和日本經濟大臣在華盛頓談了兩個小時,愣是沒談出個結果,日本這邊擺明了態(tài)度:美國要是敢對日本汽車加征關稅,東京絕對不買賬。

日本的反擊方式讓人有點意外,作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海外持有國,日本手里的美債規(guī)模到2024年底還超過1萬億美元,占美國外債的近15%,日本財務大臣在公開場合放話,說把美債當作談判籌碼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這話一出,等于直接給美國亮了底牌,拋售美債,對日本來說是個狠招,2024年10月,美債收益率曾經突然飆升,市場一度傳出有大玩家在拋售美債的猜測,雖然沒人能確認到底是誰在出手,但日本官員的表態(tài)讓人覺得,這種可能性不是空穴來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拋售美債的威力有多大?簡單來說,美國經濟高度依賴國債融資,2024年美國國債總規(guī)模已經突破35萬億美元,如果日本大規(guī)模拋售美債,可能會推高美債收益率,增加美國政府的借債成本,甚至引發(fā)金融市場動蕩。

當然,這招對日本自己也有風險,美債價格下跌,日本持有的資產也會縮水,拋售規(guī)模越大,損失可能越明顯。但在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步步緊逼下,日本似乎沒太多選擇余地,東京的算盤很清楚: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用美債這張牌逼美國在貿易問題上讓步。

日本的強硬態(tài)度,還跟近期的國際局勢有關系,全球貿易環(huán)境已經不像過去那么穩(wěn)定。美國對多國加征關稅,引發(fā)了不少國家的反制,比如,歐盟對美國部分商品提高了關稅,加拿大也在醞釀類似的報復措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日本作為美國的傳統(tǒng)盟友,過去很少公開跟美國對著干,但這次,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顯然觸到了日本的底線。日本汽車產業(yè)是其經濟支柱,2023年日本對美出口的汽車和零部件占其總出口的近20%,如果美國加征關稅,日本車企的競爭力會大打折扣,經濟損失可不是小數目。

在這種背景下,日本的反制策略開始變得更具戰(zhàn)略性,除了美債這張牌,日本還在積極調整自己的國際合作方向,比如2024年日本加大了與亞洲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系,尤其是與中國在一些領域的溝通明顯增多。中日關系雖然有歷史包袱,但在面對美國單邊主義的壓力下,兩國在貿易和金融領域的共同利益正在浮現。

中國和日本作為美國國債的前兩大海外持有國,分別持有超過1萬億和8000億美元的美債,如果兩國能在貿易和金融問題上形成某種默契,對美國的影響會遠遠超過單一國家的反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日兩國在區(qū)域經濟合作上的互動已經有所增加,比如在東盟+3框架下的金融合作項目,中日還都是《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RCEP)的成員國,這個協(xié)定在2022年正式生效后,為兩國在貿易領域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空間。

更重要的是,中日兩國在全球貿易秩序上的立場有不少重合點,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政策,不僅讓中國和日本的出口企業(yè)吃了虧,也讓全球供應鏈的穩(wěn)定性受到威脅。

2024年,全球貿易額增長率預計只有2.5%,遠低于疫情前的水平,面對這種情況,中日兩國都有動力推動多邊貿易體系的維護,如果兩國能在貿易談判中協(xié)調立場,比如共同抵制美國的關稅壓力,可能會讓特朗普政府重新考慮自己的策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中日合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兒,兩國的地緣政治分歧和歷史問題,依然是合作路上的絆腳石,但在當前國際局勢下,外部壓力正在讓中日不得不重新審視彼此的關系。

中日高層會晤的頻率比過去幾年有所增加,雙方在能源、制造業(yè)和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也在穩(wěn)步推進。這些進展雖然還不足以形成全面的戰(zhàn)略聯盟,但至少為兩國在特定問題上的協(xié)調提供了可能性。

特朗普的制裁和關稅政策,表面上看是美國在展示肌肉,但實際上卻可能讓美國在國際舞臺上更孤立,伊朗的石油出口雖然受到重創(chuàng),但中國、日本這些國家的反制措施,正在讓美國的如意算盤落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日本拋售美債的威脅,已經讓美國金融市場感到了壓力;中國在能源和貿易領域的靈活調整,也讓制裁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中日能在未來找到更多合作的機會,特朗普的單邊主義政策可能會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