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媒體曾經拋出了一個讓人心里一緊的說法:中美兩國好像已經不再把心思放在怎么避免戰(zhàn)爭上,而是開始琢磨戰(zhàn)爭可能會在什么時候、因為什么事爆發(fā)。

中美關系是怎么走到這一步的?

冷戰(zhàn)結束以后,美國成了全球老大,獨霸一方好多年。那時候我國還在埋頭發(fā)展經濟,關系雖然不算親密,但至少還能湊合過日子。比如90年代兩國在貿易上合作不少,美國企業(yè)在我國開工廠,中國商品也鋪天蓋地進了美國市場。

但隨著我國經濟蹭蹭往上漲,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事情開始變味了。我國的GDP從2000年的1.2萬億美元飆到現(xiàn)在的18萬億美元,軍事實力也跟著水漲船高。

美國開始覺得自己的位置有點不穩(wěn)了。尤其是2010年以后,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在全球影響力越來越大,美國坐不住了,覺得這是個挑戰(zhàn)。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過去十幾年,雙方關系從“競爭中合作”變成了“競爭為主”。特朗普上臺后,直接掀起了貿易戰(zhàn),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還限制華為等科技公司。到了拜登時期,雖然嘴上說要給關系設“護欄”,但實際上制裁沒停過,軍事上也在亞太地區(qū)加碼布局。

我國的反應也不軟,軍費年年漲,在南海、臺海的動作越來越硬氣。

這幾年,幾個大事更是把關系推向了冰點。佩洛西訪臺,我國直接在臺灣周邊搞大規(guī)模軍演,美國航母也跑來湊熱鬧。

簡單來說,中美關系從過去的“斗而不破”變成了現(xiàn)在的“針鋒相對”,大家都盯著對方的下一步,氣氛越來越像繃緊的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沖突的火藥味越來越濃

說到現(xiàn)在,德國媒體提到的這種“不再關心避免戰(zhàn)爭”的說法,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首先是軍事上的較量,半島電視臺中文網報道,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的研究員說,中美都在為一場可能的大戰(zhàn)做準備。中國海軍艦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2023年的軍費預算高達2300億美元。

解放軍在臺海的演習越來越頻繁,2024年還搞了好幾次“封鎖式”演練,擺明了是在練實戰(zhàn)。

美國陸軍正在調整裝備和訓練,目標直指“和中國開戰(zhàn)”。新式坦克、無人機,還有針對太平洋戰(zhàn)場的遠程導彈,都在加緊研發(fā)。美軍在日本、菲律賓的基地擴建也沒停過,擺出一副隨時能打的架勢。

《紐約時報》中文版提到,貿易戰(zhàn)打了這么多年,雙方的談判幾乎沒啥進展。美國還在拉盟友搞“去中國化”,限制中國芯片進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國加速“國產替代”,半導體產業(yè)雖然還差口氣,但已經能自己撐起一片天。這種你來我往的博弈,表面上是經濟戰(zhàn),背后卻是戰(zhàn)略攤牌。

地緣政治上,臺海和南海是兩大火藥桶。臺灣問題上,我國反復強調“絕不放棄使用武力”,而美國通過軍售和高官訪臺不斷試探底線。

2024年,美國對臺軍售金額創(chuàng)下新高,包括F-16戰(zhàn)機和反艦導彈。南海這邊,我國繼續(xù)擴建島礁,美國的“自由航行”行動也沒停,軍艦擦肩而過的次數越來越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真是準備開打了?

那么,這種備戰(zhàn)的姿態(tài)是不是真的意味著兩國已經放棄避免戰(zhàn)爭了呢?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一份報告指出,隨著中國軍力提升,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優(yōu)勢越來越小。如果臺海開打,美國未必能像過去那樣速戰(zhàn)速決。

有個國際關系的概念叫“安全困境”,意思是一個國家為了保護自己加強軍力,結果讓對手覺得威脅,雙方就這么互相刺激,越陷越深,現(xiàn)在的中美關系就有點這個味道。

半島電視臺援引專家分析,說美國軍方已經在討論“和中國打仗的策略”,從快速打擊到持久戰(zhàn)都有預案。

還有人提到,外交上的僵局也加劇了這種趨勢。中美高層會談雖然沒斷,但成果寥寥。比如2023年的氣候合作聲明,看似有點進展,可落實起來慢得像蝸牛。2024年幾次外長會面,更多是互相指責,而不是解決問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這么悲觀。有些學者覺得,雙方的核武器是最后一道保險,真正打起來誰都輸不起。但問題是,核戰(zhàn)不敢打,不代表常規(guī)沖突不會發(fā)生。一旦擦槍走火,局勢可能失控。

綜合來看,專家的意見是:中美還沒到“鐵了心要打”的地步,但確實在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這種準備多了,難免讓人覺得“避免戰(zhàn)爭”已經不是首要目標了。

戰(zhàn)爭從哪兒開始?

如果真要打起來,會是因為什么事、在哪兒爆發(fā)呢?

臺灣是頭號熱點,臺灣是我國固有領土,我們也多次強調統(tǒng)一是底線。

2024年,解放軍在臺海的演習規(guī)模更大,模擬登陸和封鎖的科目越來越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軍售之外,還派官員頻頻訪臺,甚至有傳言說要搞聯(lián)合軍演。如果美國越界,或者臺灣內部局勢有變,比如“臺獨”動作太大,沖突可能一觸即發(fā)。

南海也不太平,我國在爭議島礁上建軍事設施,美國和盟友的軍艦三天兩頭跑來“巡航”。2024年,兩國軍艦在南海的最近距離只有幾十米,差點撞上。這種高風險對峙,稍有不慎就可能升級。

科技和網絡戰(zhàn)是另一個隱患,中美在5G、人工智能上的競爭已經白熱化,互相指責對方搞間諜活動。如果哪天真有大規(guī)模網絡攻擊,比如癱瘓電網或者軍用系統(tǒng),報復行動可能直接跳到現(xiàn)實戰(zhàn)場。

還有些次要因素,比如朝鮮問題或者東海爭端,也可能成為導火索。但不管是哪兒,關鍵在于雙方現(xiàn)在的態(tài)度都不是“息事寧人”,而是“以硬碰硬”。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中美真走到沖突那一步,后果可不是小打小鬧。

兩國是全球前兩大經濟體,打起來全球供應鏈肯定斷裂。芯片、能源、糧食這些關鍵物資會短缺,股市估計得崩盤。普通人呢,物價飛漲,日子不好過。

美國有亞太盟友,我國有“一帶一路”伙伴,真打起來,可能不只是兩國的事兒。日本、澳大利亞可能會被拉進來,歐洲也得選邊站。國際組織,比如聯(lián)合國,估計會癱瘓,誰也管不了。

雙方都有核武器,雖然沒人想走到那一步,但常規(guī)戰(zhàn)爭打大了,核戰(zhàn)的風險也不是零。2024年,美國國防部長公開說,要重建軍隊應對大國沖突,這話聽著就讓人心里發(fā)毛。

對普通人來說,這種緊張局勢已經開始影響生活了。貿易戰(zhàn)讓商品變貴,科技戰(zhàn)讓手機、電腦更新慢了。如果真打起來,影響只會更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德國媒體說得沒錯,中美現(xiàn)在的狀態(tài)確實有點“備戰(zhàn)大于防戰(zhàn)”的意思。

從軍演到制裁,從臺海到南海,火藥味是越來越濃。兩國都在為可能的沖突做打算,而不是一門心思避免它。

現(xiàn)在的局勢像一列剎不住的車,誤判和意外隨時可能讓一切失控。

參考資料 "應避免與中國武裝沖突,不要重蹈大國戰(zhàn)爭覆轍" 澎湃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