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年秋,北京的梧桐葉開始飄落。30 歲的許化遲站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倉庫里,鼻尖縈繞著舊紙與墨汁混合的氣息。眼前的木架上,一幅幅畫卷隨意堆放著,有的軸頭脫落,有的邊角泛黃,他隨手展開一幅,竟見齊白石筆下的游蝦在宣紙上靈動鮮活,落款處 “瀕生” 二字力透紙背 —— 這樣的真跡,標價不過 28 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許化遲出身煙臺蓬萊的書畫世家,父親許麟廬齊白石關門弟子。童年時,他常在父親的畫室里看老人作畫,聽著 “墨分五色,筆有千秋” 的教誨長大。19 歲拜胡爽庵為師學畫虎,恩師帶他遍訪京城藏家,見過的歷代名作不計其數(shù),練出了一雙能辨真?zhèn)蔚?“火眼金睛”。此時看著倉庫里的畫作,他注意到不少都是明清及近現(xiàn)代名家真跡,卻因博物館經(jīng)費拮據(jù)被低價出售,更有幾個外國商人在一旁挑挑揀揀,用不熟練的中文討價還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些畫不能流到海外?!?許化遲找到館長,得知待售畫作足有 9000 張,總價 20 萬元。這在當時是筆巨款,相當于普通工人 400 年的收入。他當場交了 2 萬元定金,踩著自行車往家趕,心里盤算著如何湊齊余款。妻子王韻琴聽完他的想法,二話不說摘下陪嫁的翡翠鐲子:“我記得父親當年為買八大山人的冊頁,連書房的紫檀桌都典當了?!?夫妻倆咬咬牙,賣掉了東四的四合院 —— 那是許麟廬用三幅畫換來的棲身之所,又翻出箱底的古董瓷器,甚至把女兒的鋼琴也送去了信托商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消息傳開,親朋好友紛紛上門勸阻。父親許麟廬拄著手杖站在畫室里,盯著兒子帶來的黃胄速寫說:“現(xiàn)在市面上連榮寶齋都在賣印刷品,誰還買真畫?你這是拿全家的生計開玩笑!” 許化遲跪在地上,指著畫中奔騰的野馬:“您看這線條的力度,還有誰能畫出這樣的精氣神?時間會證明它們的價值?!?老人最終嘆了口氣,轉(zhuǎn)身從柜子里拿出自己的印章,默默蓋在兒子整理的藏品目錄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湊齊 20 萬元那天,許化遲雇了三輛板車拉畫。胡同里的鄰居圍過來看熱鬧,有人指著堆成小山的畫箱笑他 “犯傻”,說他買了一堆不能吃不能穿的 “廢紙”。夫妻倆帶著兩個孩子搬進前門的大雜院,冬天靠蜂窩煤取暖,夜里孩子們擠在一張床上,聽著父母在煤油燈下整理畫作的聲音入睡。許化遲每天天不亮就去和平畫店幫父親裱畫,午休時啃著窩頭,手里還捧著賬本給每幅畫編號、寫注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85 年,和平畫店的櫥窗里掛出了首批展品:李可染的寫生稿、潘天壽的指墨小品、傅抱石的山水冊頁。起初來看畫的人寥寥,直到中央美院的教授們發(fā)現(xiàn)這里藏著難得一見的真跡,漸漸有學生抱著素描本前來臨摹,畫店成了圈內(nèi)人口中的 “寶地”。有香港藏家看中一幅傅抱石的《山鬼》,出價 5 萬元,許化遲卻搖搖頭 —— 在他心里,這些畫作從來不是用來賺錢的商品,而是需要守護的文化血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新世紀初,中國藝術品市場迎來熱潮。許化遲的藏品開始在拍賣會上嶄露頭角,齊白石的《松鷹圖》拍出 4.25 億元,張大千的《愛痕湖》以 9.315 億元成交。但他更在意的,是將大部分畫作捐給國家美術館的那天。2012 年,在父親許麟廬的追思會上,他親手將 200 幅明清字畫和 100 件近現(xiàn)代精品的捐贈證書交給館長,手指撫過畫箱上斑駁的編號,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那個在倉庫里與時間賽跑的秋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今的和平藝苑里,陽光透過窗欞照在玻璃展柜上,當年那些被人嫌棄的 “破畫”,如今都成了鎮(zhèn)館之寶。許化遲常坐在老藤椅上,看著年輕父母帶著孩子來參觀,聽他們指著畫作說:“這是許爺爺當年保護下來的。” 他摩挲著父親留下的 “守墨” 印章,覺得當年賣掉四合院、搬去大雜院的日子,那些在質(zhì)疑聲中度過的日夜,都在這些凝結(jié)著先人智慧的畫卷前,有了最動人的注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參考資料:《中國新聞網(wǎng) 2017-06-21 黃賓虹拍出3.45億》、《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 2011-06-27 和平藝苑董事長許化遲:別把收藏藝術品當生意》、《中國日報網(wǎng) 2017-12-18 齊白石這組作品拍出9.315億天價 買家為中國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