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假期,湖北宣恩的夜晚被一通通求助電話點燃。
游客沒訂酒店,急得團團轉,文旅局局長干脆把自家房子騰出來,還號召市民一起收留“流浪”的游客。
這事聽起來暖心,網上也是一片叫好。
可仔細一想,這到底是在做好事,還是在慣著“巨嬰”?當游客的任性被無限包容,社會善意會不會被榨干?這件事,遠沒表面那么簡單。
2025年五一假期,旅游熱潮席卷全國,宣恩這座小城也不例外。
游客蜂擁而至,酒店早被訂得一間不剩。

可偏偏有些人,興沖沖來了,卻發(fā)現自己沒地方住。
電話鈴聲此起彼伏,值班人員焦頭爛額。
局長李明(化名)接到一通求助:一家五口,帶著老人孩子,深夜還在街頭徘徊,懇求“救救他們”。
李明沒猶豫,掛了電話就開車回家,把自家客房收拾出來。
床單換了新的,熱水燒好,客廳還擺上水果。
他把這家人接進來,安頓好后,又連夜協調同事和市民,騰出更多房子。
第二天,體育館里搭起了臨時床位,100多個鋪位一夜爆滿。
消息傳開,網友紛紛點贊:“宣恩文旅,太有溫度了!”
可這“溫度”背后,藏著多少無奈?游客的“說走就走”,究竟該由誰來買單?

想象一下那個夜晚,王女士一家五口,拖著行李,站在宣恩街頭。
孩子困得直哭,老人凍得直哆嗦。
她翻遍了手機里的訂房軟件,屏幕上全是“已滿”的紅色提示。
沒辦法,她撥通了文旅局的熱線,語氣里帶著幾分焦急,還有點理所當然:“我們來旅游,你們總得幫我們解決吧?”
電話那頭,值班的小張已經接了十幾通類似的求助。
他一邊安撫,一邊在心里犯嘀咕:五一的酒店得提前一個月訂,這誰不知道?
可嘴上還是得說:“您別急,我們想想辦法?!睊炝穗娫?,小張趕緊向局長匯報。

很快,李明帶著幾名同事,分頭行動。
有人聯系民宿,有人敲開鄰居的門,甚至還有人把自家孩子的房間騰出來。
市民老劉就是其中之一,他家房子不大,但聽說游客沒地方住,二話不說把客房收拾出來。
半夜一點,兩個年輕人帶著背包住進來,老劉還特意煮了碗熱面給他們。
年輕人千恩萬謝,可老劉心里有點復雜:幫人是應該的,可這事要是成了常態(tài),誰吃得消?
第二天,體育館的臨時床位成了“救命稻草”。
志愿者忙著鋪床、發(fā)水,游客們擠在一起,有人感恩,有人卻抱怨床太硬、水不夠熱。

文旅局的工作人員忙得腳不沾地,臉上還得掛著笑。
他們知道,這場“救援”不只是體力活,更是場輿論戰(zhàn)。
這事乍一看,是個皆大歡喜的故事:游客得救,文旅局得贊,宣恩名聲大噪。
可細想,這故事的內核有點不對勁。
為什么總有人覺得自己可以不做計劃就上路?為什么文旅部門得為游客的疏忽擦屁股?更重要的是,這種“暖心”操作,真能一直持續(xù)下去嗎?
先說游客,現代旅游不是啥新鮮事,訂酒店、查攻略、看天氣,這些都是基本操作。
五一這種超級黃金周,景區(qū)人擠人、酒店一房難求,誰不知道?可偏偏有些人,抱著“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態(tài),啥都不準備就來了。

到了地方沒房住,就撥熱線、發(fā),甚至在網上哭訴“流落街頭”。
這種行為,說好聽點是樂觀,說難聽點,就是不負責。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依賴性人格”。
有些人習慣了凡事有別人兜底,覺得自己只要“鬧一鬧”,問題就能解決。
這種心態(tài)在旅游里尤其明顯:沒房了?找文旅局。
排隊久了?發(fā)罵景區(qū)。
服務不好?制造個“地域黑”博眼球。
短時代,流量就是武器,游客稍不滿意,就能把一座城市推上風口浪尖。
再看文旅部門,他們?yōu)樯哆@么拼?表面上是服務意識強,骨子里卻是迫不得已。

2025年五一,全國旅游人次破3億,消費規(guī)模超1800億。
文旅產業(yè)早就成了城市名片,哪個地方不想分杯羹?可競爭激烈,稍有差池就可能被放大。
一個服務漏洞,可能讓千萬宣傳費打水漂;一個負面,可能毀掉整座城市的口碑。
像湖南文和友那事,至今還是個教訓。
宣恩文旅的“神操作”,其實是在高壓下的妥協。
他們怕游客的投訴,怕輿論的發(fā)酵,更怕“冷漠”的標簽砸在城市頭上。
所以,哪怕明知游客有錯,他們也得硬著頭皮“救火”。
局長騰出家,市民貢獻房,志愿者連夜搭床位——這哪是服務,分明是“被綁架”。
最后說說市民,宣恩人的好客讓人感動,可這種善意也有邊界。
收留陌生人,意味著額外的時間、精力和風險。
萬一游客弄壞東西,或者發(fā)生意外,誰來擔責?更現實的問題是,如果每次黃金周都靠市民“獻房”,誰還愿意長久堅持?善意是有限的,過度消耗只會讓人寒心。
歸根結底,這件事暴露了一個真相:旅游的自由,離不開責任的約束。
游客的“說走就走”,不能建立在別人的辛苦上;文旅的“暖心服務”,不能變成縱容的借口。

宣恩的故事,短期看是美談,長遠看卻是個警鐘。
如果每逢假期,游客都指望“免費住宿”,文旅都得“開家門”,那旅游的秩序還怎么維持?
更別提,那些真正做好規(guī)劃的游客,看到“巨嬰”們被特殊照顧,心里會怎么想?
要破局,得從兩頭入手。
一邊,游客得長點心。旅游不是撒歡,攻略、預訂、應急方案,一個都不能少。
尤其是黃金周,提前一個月查酒店、訂門票,根本不是難事。
另一邊,文旅部門得守住底線。服務是應該的,但不能沒原則。
像宣恩這樣,緊急情況下的臨時安置可以理解,但絕不能宣傳成“標桿”。
否則,只會讓更多人覺得“不規(guī)劃也沒事,反正有人兜底”。
還有個更實際的建議:建立旅游應急機制。

比如,黃金周前,文旅部門可以公開酒店預訂率,提醒游客提前規(guī)劃;景區(qū)可以設置應急咨詢點,引導游客調整行程,而不是一味求助熱線。
善意得用在刀刃上,規(guī)則得立在明面上。
宣恩的夜晚,終究安靜下來??蛇@場“救援”的余波,還在提醒所有人:旅游的快樂,來自自由與責任的平衡。
別讓善意,成為“巨嬰”的溫床。
信息來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