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對小情侶去餐廳吃飯,結果被一瓶礦泉水給“上了一課”。姑娘“茉莉”和男友在靜安一家餐廳落座后,服務員問喝什么,男生隨口說“礦泉水”,想著這是再普通不過的飲品,平時便利店也就幾塊錢一瓶,餐廳頂多翻個倍,便沒多問。服務員很快送來一瓶水,兩人喝完覺得味道和普通礦泉水沒啥區(qū)別,直到結賬時看到賬單才傻眼——兩瓶水居然要176元,一瓶單價88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茉莉當場就覺得不對勁。她認為,自己和男友進店時服務員既沒說有免費茶水,也沒提示礦泉水是高價收費品,直接問“喝什么”,很容易讓人默認是平價飲品。餐廳雖然提供了酒水單,但菜單上密密麻麻全是英文,夾雜著幾行小字標價,而且他們剛坐下還沒來得及仔細看菜單,服務員就忙著下單了。帶著疑惑,茉莉選擇投訴,最終餐廳把錢原路退了回來。

這事在網上炸開了鍋,網友們的看法分成了兩派。有人覺得茉莉有點“小題大做”:“高檔餐廳本來就不是走平價路線的,瓶裝水收費是常識,喝之前自己不看菜單怪誰?”還有人說:“去高級餐廳還想著占平價便宜,這不就是沒搞清楚消費場合嗎?”這類評論主要站在“消費常識”的角度,認為進入特定消費場景就該默認接受潛在規(guī)則,畢竟餐廳明碼標價了,消費者有責任自己看清楚。

但更多網友站在茉莉這邊,覺得問題核心不在價格高低,而在“有沒有提前說清楚”。有網友說得直白:“別說88元,就是888元一瓶,只要提前告知,愿不愿意買是消費者的事。但服務員故意模糊收費信息,等喝完了再算賬,這和‘套路消費’有啥區(qū)別?”還有人分享自己的經歷:“上次去一家網紅餐廳,服務員也是直接問喝什么,沒說氣泡水收費,最后一杯飲料收了58元,從此再也不去了。”這類聲音抓住了關鍵——消費者的知情權需要商家主動保障,而不是靠“你不問我不說”的默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涉事餐廳名叫“Frasca”,從網友曬出的菜單來看,確實是定位較高的西餐廳,主打意大利菜,人均消費在500元以上。餐廳經理后來回應此事時,說了句耐人尋味的話:“如果拿著一瓶水到客人面前,說這瓶水88元,需要打開嗎?這樣也不合適?!毖酝庵馐?,當面報高價怕影響客人體驗,所以選擇“含蓄”處理。這話聽著像是在替顧客著想,怕當面提錢傷了氣氛,實則是把“知情權”的皮球踢給了消費者。你想想,剛坐下點菜,服務員不介紹菜品價格也就罷了,連一瓶水的價格都藏著掖著,換成誰不得默認是常規(guī)價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款賣88元的礦泉水其實是依云,便利店零售價大概13元一瓶,餐廳溢價超過6倍。雖然餐飲行業(yè)溢價是普遍現象,但溢價越高,商家越有義務提前告知。就像去酒吧點雞尾酒,服務員會主動報單價;去咖啡店點手沖咖啡,也會說明價格區(qū)間。偏偏礦泉水這種“不起眼”的飲品,容易被商家利用消費者的慣性思維來“暗箱操作”。有網友吐槽:“要是一開始就說‘我們有88元一瓶的依云礦泉水,也有免費的檸檬水,您需要哪種?’,誰會跟錢過不去呢?非要等喝完了才說,這不就是故意制造信息差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順著這個話題深挖,會發(fā)現類似的“礦泉水陷阱”并非個例。在某點評平臺上,搜索“高價礦泉水 投訴”,能看到不少消費者分享經歷:有人在景區(qū)餐廳被收58元一瓶的礦泉水,有人在網紅咖啡館喝到48元一瓶的進口水,共同點都是服務員沒提前告知價格,只問“要不要水”。有餐飲從業(yè)者透露,這種“隱性收費”在中高檔餐廳其實挺常見,因為酒水飲料的利潤遠高于菜品,尤其是進口水、鮮榨果汁這類,溢價空間大,商家就靠這個“賺快錢”。

回到這次事件,餐廳退還費用看似解決了問題,但背后折射的消費信任問題值得深思。支持餐廳的網友說“明碼標價就不算欺詐”,這話有一半道理——確實沒藏著價格,但“明碼”的位置和“標價”的時機太關鍵了。如果菜單上的價格藏在角落,或者用極小的字體標注,又或者在點單時故意不提醒,這所謂的“明碼標價”就成了文字游戲。消費者不是偵探,沒義務在消費前逐字排查菜單上的所有小字,商家有責任在交易發(fā)生前明確告知關鍵信息,這才是真正的“明碼標價”。

再看餐廳經理的“貼心論”,其實暴露了一個誤區(qū):把“避免尷尬”凌駕于“消費透明”之上。試想,客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消費了高價水,結賬時的尷尬難道比提前告知更輕微嗎?真正的貼心服務,應該是幫客人做選擇題,而不是替客人做決定。比如服務員可以說:“我們有免費的冰水和88元一瓶的依云礦泉水,您需要哪一種?”這樣既尊重了消費者的選擇權,也避免了后續(xù)糾紛,何樂而不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事鬧到最后,其實給所有商家提了個醒:在消費升級的時代,消費者不怕花錢,怕的是花“糊涂錢”。尤其是年輕消費者,越來越注重消費體驗中的“公平感”,愿意為品質和服務買單,但絕不愿意為“套路”買單。一瓶88元的礦泉水,貴不是問題,信息不透明才是硬傷。當“高檔餐廳”的定位遇上“知情權”的底線,商家必須明白:真正的高檔,不是價格高高在上,而是服務明明白白。只有把消費信息擺在臺面上,讓消費者心里有數,才能贏得長久的信任。

說到底,這次爭議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餐飲行業(yè)的一個隱性規(guī)則:利用消費者的慣性思維玩“價格伏擊”。但時代變了,消費者越來越精明,維權意識也越來越強,靠信息差賺快錢的套路遲早會失靈。與其琢磨怎么讓客人“不知不覺”花錢,不如想想怎么光明正大地讓客人“心甘情愿”買單——畢竟,透明消費才是最硬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