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完美主義傾向常常被視作一種積極的品質(zhì)。當一個人說我這個人比較完美主義時,給人的印象往往是自我要求高,做事認真負責,追求盡最好的結(jié)果。然而,從心理學上看,完美主義傾向既不利于個體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個體的成長。

01
最好從來都不夠好
高標準,是完美主義的特點。完美主義傾向的人給自己設(shè)置的標準往往比較高,對結(jié)果也有很高的期望。我們總是習慣于將自己和某個標準進行對比,而對比的結(jié)果就會影響對自己的看法。
如果達到標準,就會滿意;如果達不到標準,就容易失落。顯然,如果個體一貫給自己設(shè)置難以企及的標準,就會導致期望過高,就容易覺得自己“不達標”,也因此而感到失望。
完美主義往往是相對穩(wěn)定的特征,在一次又一次不達標的經(jīng)驗之后,持有完美主義的個體甚至會產(chǎn)生失敗感,甚至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有時候,個體還會因為覺得自己總是“難以達標”,而陷入自罪自責的循環(huán)。
因此,無論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在咨詢情境中,都很容易看到“完美主義——失敗感——自責”這個鏈條的存在。
有意思的是,一個覺得自己失?。m然在旁人不一定這么看)的人,對自己很苛責的人,很少去懷疑自己的標準是否妥當,而是堅信自己確實做得不好。為了“拯救”自己,他們會繼續(xù)給自己設(shè)置高標準,寄希望于能達到這個高標準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02
為什么我能,你卻不能?
有完美主義想法的人,還很容易用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推到身邊的人身上,從而對個體的人際關(guān)系產(chǎn)生不利影響。雖然我們提倡“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做到這點還是有難度的。
我們更容易給自己和他人同樣的標準。不是嗎?
夫妻爭吵的時候往往的一個共性就是“為什么我能做到,而你卻不能?”“為什么我能夠吃完飯就洗完,你偏偏要看完電視才洗?”當人們感受到對方對自己的要求過高時,內(nèi)心也會有壓力,可能會主動拉開距離。看到身邊的人主動和自己拉開距離,這種滋味也會很難受。
因此,人際交往中完美主義的想法很容易引起人際不和諧。人類是社會動物,人際關(guān)系的質(zhì)量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完美主義傾向的個體容易給自己創(chuàng)造不良的人際交往環(huán)境。
遺憾的是,面臨不如意的人際關(guān)系時,持有完美主義想法的人很少會反思自己的標準,甚至還會為自己的高標準而自豪,從而把不良人際關(guān)系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認為是因為他人“不達標”造成了應(yīng)該為自己不良的人際關(guān)系負責。
03
允許成長發(fā)生,允許不完美
此外,完美主義對個體的成長也不利。身體上的成長可能在成年早期就完成了,然而心理學上的成長則是一輩子的事。成長這個詞,意味著對過去的自己的超越,獲得成長首先需要接受我們是存在不足或者存在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當我們允許成長發(fā)生,就意味著接受原來的我們并不完美。因此,成長的前提是不回避自己存在的問題,不怕缺點和不足,能夠從內(nèi)心認識到存在不足或者缺點并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
能力不是憑空而來的,都需要鍛煉,唯有在實踐中鍛煉,才能從做得不那么好到做得更好,從做得不熟練到做得熟練甚至巧妙。
對身體健康的成年人來說,走路并不是一件難事。然而,當我們?nèi)ビ^察小嬰兒走路,就會發(fā)現(xiàn)走路到底有多困難——使勁直起腰,站起來,保持平衡,伸出一條腿,跌跌撞撞,東倒西歪,全程使用雙手雙臂幫助自己保持平衡。如果一開始就要求一個孩子步態(tài)完美,他可能根本不會學會走路。
成年人學習往往也如此,也需要從“跌跌撞撞”這樣不太優(yōu)雅的姿態(tài)中不斷鍛煉。容忍過程甚至結(jié)果的不完美,慢慢提高自己。如果擔心自己不完美,那么可能就只能固步自封,不能進步。

從臨床上看,完美主義和抑郁、焦慮、進食障礙等心理問題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因此,早日放棄完美主義的幻想,接受我們和他人都是有缺點的個體,可能更容易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
作者:王葵
心理學博士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研究員、二級心理咨詢師
責編:董小嫻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