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事萬物都講究適度,過猶不及。
《龜雖壽》有言:“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p>
從古人熱衷于尋仙問道、追求長生不老,到如今長壽村、長壽老人的多次爆火,長壽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和不懈追求。
畢竟世間如此美好,誰人不想多看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誰人不想常伴家人左右,盡享天倫之樂?
其實,長壽最大的秘訣是一個字——懶。

01
不合口味,懶得多食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遠離疾病的秘訣就是少食、準時、限量、七分飽三分饑,恰到好處,才能守住健康,無病無痛。
萬事萬物都講究適度,過猶不及。
吃飯亦是如此,長期吃太飽往往會導(dǎo)致以下四點危害:
過度肥胖、影響消化、誘發(fā)三高和損害胰島功能。
俗話說,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
專家通過動物實驗證明,無論是單細胞動物還是哺乳動物,如果減少營養(yǎng)供應(yīng),將正常飲食減少三至四成,則壽命可延長百分之三十至六十。
如果能堅持只吃七分飽,做到營養(yǎng)均衡,完全可以更健康、長壽。
七分飽的感覺,就是基本上已經(jīng)飽了,特別是之前自己喜歡吃的食物,也沒覺得有多么好吃。
七分飽是人體的最佳狀態(tài),自然對于胃的承受力也是最好的。
要逐漸摸索出自己七分飽的飯量,需要一個不斷感受和調(diào)整的過程。

02
閑言碎語,懶得搭理
狄更斯曾說過:“選擇好自己的路,不管別人的流言蜚語,最重要的是,做最好的自己。”
在一次會議中,突然一個女學(xué)生跳上臺去對楊絳進行控訴。
那個女學(xué)生捶胸頓足,咬牙切齒地大聲攻擊她。在當時,被當眾控訴的人,是被認為有害于人民的人,這簡直就是當眾羞辱楊絳。
散會后,楊絳一個人默默地走出禮堂,路上,群眾都在議論紛紛,憤怒不已,甚至有女同志發(fā)出感嘆:“咳!還不如我們無才無能呢!”
雖然很難過,但她依舊沒去理會這些閑言碎語。于是,她看了一會兒書,倒頭便睡去。
第二天一大早,楊絳特意穿上最鮮麗的衣服,買菜做飯,讀書寫字。
在她看來,對閑言碎語最好的反擊,就是不理。
一味地活在別人的嘴里,既活不成別人期待的樣子,還亂了分寸,失了自己。
生活是自己的,要怎么活,怎么過,都該自己說了算,與別人無關(guān)。
所以,對待他人的閑言碎語,置之不理,堅持忠于自己,才是保持好心情的最重要方式,唯有保持好心情,才能擁有好身體。

03
裝聾作啞,懶得生氣
有這么一則寓言故事:
有個農(nóng)夫過一座木橋,不小心摔了一跤。
他非常生氣,踢了橋柱一腳,結(jié)果腳受傷了。
他更加憤怒了,立馬拿出鐮刀,對著橋就是一陣砍。
結(jié)果,橋斷了,農(nóng)夫被水淹死了。
生氣,本質(zhì)上就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所有壞情緒,最后買單的都是自己。
經(jīng)常生氣,不僅容易導(dǎo)致乳腺增生、呼吸系統(tǒng)疾病、心臟病、肝癌等疾病,嚴重的還會直接導(dǎo)致人的死亡。
聞雞起舞的祖逖,是晉朝難得的一位名將,在東晉開國之初,曾主力進行北伐,在他剛剛?cè)〉靡欢ǔ晒?,東晉把他撤了,導(dǎo)致祖逖一怒之下被氣死。
步入人生后半場,過一天就少一天,何不享受每一天?凡事看輕看淡一點,生活中的煩惱也就少一點。
畢竟,這世上所有的事,除了生死,皆是小事,又有什么值得生氣呢?

04
少慮多眠,懶得心煩
在網(wǎng)上看到過這么一段話:
我們之所以深陷抑郁和焦慮,是因為我們不斷地在過去和未來中徘徊,結(jié)果不斷地失去了,每一個“現(xiàn)在”。
仔細想想,人的一生,仿佛從未有過歇息,一直處于焦慮中。
少年時,為學(xué)業(yè)焦慮,擔心能不能考取一個好的高校;
青年時,為事業(yè)焦慮,擔心選擇了錯的行業(yè)會影響一生;
中年時,為家庭焦慮,擔心孩子的未來以及父母的身體;
老年時,為子女和自己焦慮,擔心子女的生活,擔心自己的健康。
人活一世,不可能事事都如愿,想得太多只會增加自己的負擔,所以,為什么要為還未發(fā)生的事?lián)鷳n呢?少想多做,就是一種智慧。
昨天,已是歷史;明天,仍是未知;唯有當下,才是禮物。請像珍惜禮物一樣珍惜當下。
心有愉悅,每天樂觀開朗,積極主動,即使是身陷囹圄也能苦中作樂,過得瀟灑自在。
弗朗西斯·培根《論養(yǎng)生》中有句話:“心胸坦然,在飲食、睡眠、運動時保持精神愉快,這是延年益壽的最佳箴言。”
想要健康長壽,其實并沒有那么復(fù)雜,只要能夠“懶”一點:
懶得多吃,懶得搭理,懶得生氣,懶得焦慮。
最好的醫(y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耙粌深A(yù)防勝過一磅治療”,最好的心情是靜謐,保持一顆平常心,勝過萬靈藥。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