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周《垂釣圖》
紙本 水墨 60.0×50.6厘米。
說實話,我沒有釣過幾次魚,且沒有釣到過大魚,小魚小蝦倒是釣到過幾條,這就是我這三十幾年有限的釣魚經(jīng)歷。但是,我對于那種隱逸山林,悠然垂釣的生活卻是向往不已。
釣魚其實還是個體力活,手舉著釣魚竿,時間久了,吃不消的。你看,沈周的釣魚圖,那個魚竿是架在一個Y形的架子上,省力多了,你看這是有經(jīng)驗的釣魚者。沈周的畫,這種小小的細(xì)節(jié),就特別生動,有內(nèi)容。這就像寫作文,有生動的情節(jié)一樣,而不是通篇的空話。

你看這個老人家的神態(tài),很安定。垂釣,對他來說是什么呢?打發(fā)無聊的時間?還是創(chuàng)收,釣點魚補(bǔ)貼家用?還是?
你看他周圍,沒見到明顯的魚簍啥的,他的目的不在于獲得幾條大魚,可以回家喝魚湯。
而是靜坐澄觀,手持魚竿,如如不動。以不動心觀照魚被魚餌所誘惑,喪失自己的自由,性命,從自由自在的游魚,變成鮮美的魚湯。垂釣觀心,觀我們自己,面對誘惑,是不是也像這魚兒一樣呢?
人要有閑心,閑適,才會靜觀人世間的諸多誘惑,利誘,才會修這個如如不動的心。

我們大部分人,還是在這個塵世打拼,在商業(yè)世界,各種魚餌再誘惑著我們,等待我們上鉤。我們小心翼翼,防止被釣魚。有一方面,對那些誘餌垂涎欲滴,一旦迷失自己,那就真的喪身失命。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沈周的釣魚圖,即是閑逸者的悠游逍遙,也是對自己的提醒,守住本心,面對誘惑,如如不動。那我們這些觀畫者,當(dāng)然也可以從中得一些警示。
千尺絲綸直下垂,
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
滿船空載月明歸。
——出自船子德誠的《撥棹歌》
名利場中,如如不動,觀照起心動念,當(dāng)下便是自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置身其中,多美!

沈周寫道:不知塵世上,能得幾人閑。確實啊,真正得閑不容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
莫將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不要把那么多的事情,掛在心頭,心自在自覺,就能活在當(dāng)下,有花賞花,有月賞月,有清風(fēng)享受清風(fēng),白雪皚皚,盡情其中。活在當(dāng)下,心不馳求,安于其所在。就不會被誘餌所誘惑,乃至于喪失自由。
我喜歡孟夫子的垂釣詩。
山潭
孟浩然 〔唐代〕
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閑。
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
游女昔解佩,傳聞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還。
譯文:我坐在潭邊的大石上垂釣,潭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閑。魚兒在樹陰下游來游去,猿猴在樹枝藤蔓間嬉戲打鬧。神女以玉佩相贈的故事,聽說就是發(fā)生在這座山上。我既然無緣有如此奇遇,不如身披月光唱著歌蕩槳而歸。
心不外求,享受本地風(fēng)光。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閑。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這就是本地風(fēng)光。
后世鄭板橋寫得好。他在《道情十首 之一》這道: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扁舟來往無牽絆。沙鷗點點輕波遠(yuǎn),荻港蕭蕭白晝寒, 高歌一曲斜陽晚。一霎時波搖金影,驀抬頭月上東山。
不用解釋,夢中依稀這樣經(jīng)歷過了。好,到這兒。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