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普通的居民小區(qū)里,住著一位剛退休不久的工人老李。老李和老伴過著平淡而規(guī)律的生活,每天清晨,老李會在小區(qū)里悠閑地遛彎,和鄰里們打著招呼,白天則侍弄侍弄陽臺上的花草。
他的兒子小偉早已結婚成家,和妻子搬出去另住,平日里,父子倆的聯(lián)系并不頻繁,只有在小偉遇到困難時,才會想起向父母求助。
前段時間,小偉突然找到老李,一臉愁容地訴說著房貸的壓力,稱自己經(jīng)濟上實在周轉不過來,希望父親能幫著還幾個月房貸。
老李心疼兒子,和老伴商量后,決定伸出援手。他們咬咬牙,每月拿出 8000 元,這對普通的退休家庭來說并非小數(shù)目,可老李想著幫兒子度過這段艱難時期就好。
接下來的三個月,老李按時把錢轉給兒子。每次轉賬后,小偉僅僅回復一句簡單的 “謝謝”,便再無其他消息。老李心里雖有些失落,但也想著年輕人工作忙,便沒有過多在意。直到有一天,老李無意間刷朋友圈,竟看到兒子發(fā)的一組照片。
照片里,小偉和妻子陪著丈母娘一家在哈爾濱的冰雪世界玩得不亦樂乎,那興高采烈的模樣,哪有一絲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的樣子。
老李頓時覺得心里五味雜陳,他怎么也沒想到,自己辛苦攢下幫兒子還房貸的錢,竟被用來帶著丈母娘一家旅游。他氣得手都微微發(fā)抖,心中滿是憤怒和無奈。他第一時間就想打電話質問兒子,可拿起手機的那一刻,又猶豫了。

老李心煩意亂,便去找鄰居老王傾訴。老王聽后,長嘆一口氣,原來他也有著類似的經(jīng)歷。老王的兒子也時常以各種理由向他借錢,可錢借出去后,也沒見兒子把生活過得有多好,還做過不少讓老王無奈的事。
同病相憐的兩人,你一言我一語,互相安慰著,也感慨著如今孩子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和他們這一輩人實在相差甚遠。
在老王的鼓勵下,老李還是撥通了兒子的電話。電話接通的那一刻,老李原本準備好的質問話語,到了嘴邊卻變了味。
他只是輕聲詢問兒子工作是否順利,房貸的壓力有沒有緩解一些。小偉在電話那頭含糊地回應著,說工作還行,房貸也能應付,沒聊幾句,便以工作忙為由匆匆掛斷了電話。聽著電話里的忙音,老李呆呆地坐在沙發(fā)上,心中滿是惆悵。
這件事過后,老李時常會陷入沉思。他明白,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可他還是無法理解,兒子為何要如此對待自己的幫助。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落差。在老一輩人的觀念里,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都應該花在刀刃上。而年輕一代,似乎更注重當下的享受,追求生活的品質,兩代人之間的觀念鴻溝,讓老李感到深深的無奈。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且不求回報的。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父母便傾其所有,為孩子遮風擋雨。
即便孩子成年,組建了自己的家庭,父母的心依舊牽掛著他們。而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在追求自己生活的道路上,是否也該多回頭看看,留意一下父母那日漸蒼老的身影和滿含期待的目光?
在享受父母給予的幫助時,是否也該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少一些理所當然?生活中,或許每一個家庭都會面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分歧,但只要彼此多一些溝通,多一些換位思考,那份血濃于水的親情,便能跨越一切障礙,綻放出溫暖而燦爛的光芒。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