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父母走了,兄弟姐妹突然就成了這世上最親的親人。

可再往他們家里跑,你慢慢會發(fā)現(xiàn):以前熱熱鬧鬧的一大家子,現(xiàn)在怎么變得有點“不對勁”了?

飯桌上孩子吵得頭疼,大家聊天時突然冒出一句陳年舊賬,心里頭就跟扎了根刺似的。

這三個現(xiàn)象,說出來可能有點戳心窩子,但咱們得好好琢磨琢磨。

第一個扎心現(xiàn)象:親情好像摻了沙子

以前兄弟姐妹感情好,那是真拿你當家人。

現(xiàn)在可倒好,有的人看你混得不錯,對你那叫一個熱情,敬酒時一口一個“哥/姐”,話里話外都是夸你本事大。

可要哪天你落魄了,比如退休金少點、孩子不爭氣,再登門時人家立馬變臉,生怕你開口借錢。

老話常說:“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話擱現(xiàn)在照樣戳心。

就像我隔壁王叔,以前當廠長時,弟弟妹妹三天兩頭往家里送水果。

后來廠子倒閉了,他再去弟弟家吃飯,弟媳連碗筷都擺得遠遠的,生怕他賴著不走。

說到底啊,人情社會里,沒錢真連親兄弟都躲著你。

第二個扎心現(xiàn)象:故鄉(xiāng)成了回不去的遠方

父母在時,老房子就是根。

可現(xiàn)在父母走了,再回故鄉(xiāng)一看,老屋要么塌了,要么被侄子改成養(yǎng)豬場。

小時候和兄弟姐妹搶糖吃的場景,現(xiàn)在就剩墻角的蜘蛛網(wǎng)記得。

陶淵明說“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可咱們這代人,連“舊林”都沒了。

上個月我去二姐家,她搬進了城里電梯房,家里連張老照片都沒掛。

吃飯時說起爸以前做的紅燒肉,她突然抹眼淚:“現(xiàn)在誰還費那功夫燉肉啊,外賣APP一按,啥菜沒有?”

老家沒了,回憶淡了,兄弟姐妹之間連共同話題都找不著了。

第三個扎心現(xiàn)象:他家成了“別人家”

以前兄弟姐妹家就跟自己家一樣,推門就喊“媽,我餓啦!”

現(xiàn)在再進門,得先按門鈴,人家客氣地問“吃啥?喝啥?”,弄得你倒像做客似的。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現(xiàn)在懂了,父母沒了,兄弟姐妹的家也就成了“親戚家”。

我大姨去年生日,我們兄妹六個湊一桌,菜比年夜飯還豐盛,可沒人提爸媽以前最愛吃的韭菜盒子。

大家低頭刷手機,我妹還問侄子:“舅舅發(fā)紅包了嗎?”

最難受的是,明明坐一桌,心卻隔了十萬八千里。

怎么辦?三個辦法讓晚年不扎心

1. 自己兜里揣點“底氣”

別老指望兄弟姐妹接濟你。

我媽常念叨:“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咱攢點養(yǎng)老錢,學點養(yǎng)生知識,自己活得硬氣,別人自然高看你一眼。

就像《紅樓夢》里王熙鳳說的:“手里有糧,心里不慌。”

2. 別強求“回到從前”

老房子沒了就沒了,兄弟姐妹淡了就淡了。

莊子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時代變了,親情也得變。

我有個朋友,每周和姐妹們視頻聊半小時,分享養(yǎng)生菜譜,比硬湊一桌吃飯強多了。

3. 給自己找新樂子

社區(qū)老年合唱團、書法班、旅游團,多的是地方交朋友。

我樓下張大爺,退休后學了攝影,現(xiàn)在帶著老伴滿世界拍風景,朋友圈比誰都熱鬧。

《論語》里孔子說“君子求諸己”,晚年幸福得靠自己。

與其盯著兄弟姐妹家的飯桌,不如養(yǎng)盆花、遛遛狗,把自己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父母走了,兄弟姐妹的情分就像老茶,泡久了難免淡。

但咱們得明白,這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關系,強求不來,抱怨也沒用。

與其盯著過去的“家”,不如把現(xiàn)在的自己活成一座溫暖的小院——有花有草,有說有笑,這才是真正的晚年福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