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就像走了一條特別長的路,從年輕時的莽撞,到中年時的忙碌,再到現(xiàn)在的滿頭白發(fā)。
要是這時候家里還有八九十歲的老父母,那真是老天爺給的福氣。
但照顧老人可不像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尤其是咱們自己年紀也不小了,得記住這三句話,都是過來人的經(jīng)驗,句句扎心又實在。
第一句話:別拿命換孝,自己身子骨先硬朗著
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老人年紀大了,子女生怕照顧不周,整天圍著老人轉(zhuǎn),結(jié)果把自己累得住院了。
鄰居張嬸就是活生生的教訓,她媽去年摔了一跤癱瘓在床,張嬸每天凌晨四點起床做飯,伺候老人吃藥按摩,晚上還得洗尿布。
不到半年,張嬸自己血壓飆升住進ICU,醫(yī)生都搖頭說:“你這是用命在熬??!”
《孝經(jīng)》里那句“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可不是光說說,你自己倒下了,不是讓老人更傷心嗎?
古代有個叫袁蔓的姑娘,為了給生病老媽掙藥錢,白天繡花夜里織布,最后累得吐血。
咱們現(xiàn)在條件好了,但道理一樣:孝順不是拼體力,得講智慧。
就像孔子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你把自己折騰垮了,反而讓老人操心,這哪是孝順?
第二句話:別一個人硬扛,兄弟姐妹得搭把手
養(yǎng)老這事兒最怕“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糊涂賬。
老李頭的故事聽著就窩心,他為了獨占“孝順”的名聲,愣是一個人把九十歲的老父親接回家,結(jié)果半年就撐不住了。
請護工嫌貴,自己腰又疼得直不起來,最后兄弟姐妹一合計,輪流照顧,家里才消停了。
老祖宗說得對:“兄弟齊心,其利斷金”,養(yǎng)老這事兒就像抬轎子,一個人再有力氣也走不遠。
清朝那會兒崇明島有四個兄弟,小時候被賣做童工,后來贖身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合伙蓋大房子養(yǎng)父母。
他們發(fā)明了個“五日一輪”的規(guī)矩:每家管五天吃喝,逢五開大席,四房人熱熱鬧鬧陪老人吃飯。
這種智慧到現(xiàn)在都不過時,養(yǎng)老不是比賽,是接力賽,大家分攤壓力,老人看著兒孫和樂,心里才舒坦。
第三句話:別跟閻王爺搶人,生死有命得看開
去年社區(qū)王大爺?shù)睦幼屛姨貏e感慨,他老父親肺癌晚期疼得打滾,王大爺非要開刀治療,醫(yī)生說:“腫瘤都擴散了,手術(shù)就是遭罪?!?/p>
結(jié)果老人死在手術(shù)臺上,王大爺抱著骨灰盒哭嚎:“我這是孝順還是害他??!”
《莊子》那句話真是通透:“生死如晝夜交替”,咱們凡人能做的,就是讓老人走得安生。
記得以前村里有個劉木匠,他媽風濕痛了他就買各種藥,結(jié)果把老人吃成了藥罐子。
最后老人拉著他的手說:“兒啊,讓我痛痛快快走,比在床上受罪強?!?/p>
這時候才明白,《論語》里“生死有命”不是認命,是智慧。
去年我媽住院,我跟她說:“您要是真難受,咱們就回家?!?/p>
她笑著點頭,那天晚上拉著我講年輕時的故事,走的時候眼角帶著笑。
這才叫真正的孝順。
養(yǎng)老就像養(yǎng)花,不能澆太多水也不能曬太狠。
咱們這代人上有老下有小,自己還是單位的頂梁柱。
照顧好自己別逞強,兄弟姐妹別算計,生死大事別糊涂。
就像《增廣賢文》說的:“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孝順不在驚天動地,在細水長流。
能讓老人最后幾年睡個安穩(wěn)覺,吃口熱乎飯,走得時候沒牽掛,這才是真本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