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太平軍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在南方山野間。

這些太平軍一路北上,來到長江邊上,準備對南京城發(fā)動進攻。

南京作為清政府在江南的最后一道防線,他們又會如何防守南京城?

歷史上,很多人都覺得太平軍起義是一件非常突然的事情。

而且在清政府的史料記載中,他們也沒預料到南方會爆發(fā)這么嚴重的事件。

其實稍微了解一下明清時期的歷史,就能發(fā)現(xiàn)太平軍起義很有可能是一件必然發(fā)生的事。

早在清朝初期,南方地區(qū)就一直動蕩不安。

如果追究其主要原因,這和當初滿清入關有著莫大的關系。

因為滿清入關的時候,不是通過武力強行打開的山海關,而是通過招降明末大將吳三桂實現(xiàn)的入關。

在清朝建立后,為了盡快統(tǒng)一天下,清朝還是選擇招降政策,收服了明朝一眾大將。

本就是北方人的清兵,自然要定都北京。

為此,他們只好將一眾明朝降將安排到南方,并封其為藩王。

雖然江南多地名義上歸清朝統(tǒng)治,但私下很多百姓依舊惦念著明朝,對清朝歸附之心并沒有那么強。

正因為民心不穩(wěn),所以在乾隆時期爆發(fā)了三藩之亂。

即便乾隆動用武力平定了三藩,但南方依舊動亂不斷,民間也是山匪海盜四起。

不只是乾隆為了南方的治安感到頭疼,就連嘉慶和道光都為之頭痛不已,經(jīng)常需要派親信南下治理。

這也是兩江總督和兩廣總督頻繁出現(xiàn)在清朝歷史上的原因之一。

南方除了民心不穩(wěn),還因為西方列強的出現(xiàn),導致貿易中心從江南轉移到了廣州等地。

雖然清朝的經(jīng)濟命脈轉移到了廣州,但清朝的統(tǒng)治者還留在北方,對此則是鞭長莫及。

伴隨著西方商品的涌入,西方的“新潮”文化也在以一種不可見的形式涌入南方。

因此,北方的“老祖宗”思想和南方的“新思想”形成了鮮明對比。

殊不知,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秀才將會在嶺南之地,借助西方思想掀起一場震驚天下的起義浪潮……

這名小秀才叫作洪秀全,是一個多次落榜的私塾先生。

他將西方的基督教進行本土化改編,然后結合“神話”傳說,搖身一變成為拜上帝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洪秀全則是自稱天王,并向窮苦百姓喊出了生而平等的口號。

雖然百姓不懂得什么是“平等”,但他們卻知道跟著洪秀全能吃飽飯、能分上地,這就已經(jīng)足夠了。

一時間,數(shù)十萬百姓自發(fā)加入進來,并開始向北討伐。

更令人夸張的是,他們只用了幾個月,便從廣西一路打到了長江邊上,堪稱神速。

而在這段時期,清朝的官兵又在做什么呢?

作為從廣西起兵發(fā)生的叛亂,兩廣總督應該是擔負首要責任的,可歷史上的兩廣總督并未做出什么實質性的鎮(zhèn)壓。

自太平軍起義后,兩廣總督都在全程裝聾作啞,除了派出小股軍隊嘗試鎮(zhèn)壓,其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燒香求佛。

而太平軍并未在兩廣之地待多久,雖然南方有經(jīng)濟,但人口和土地實在太少了。

在冷兵器時代,戰(zhàn)爭最需要的是糧草和人口。

因此,人口更多、土地更多的中原腹地成為太平軍的目標。

見太平軍離開廣西,兩廣總督是松了一口氣,可鎮(zhèn)守江南的兩江總督頭都要炸了。

當時擔任兩江總督的官員叫陸建瀛,還是一個老文臣。

他本是嘉慶年代的進士,在翰林院待了很長一段時間,后來被道光重用,做過幾年咸豐皇帝的老師。

此人平時經(jīng)常板著個臉,非常嚴厲。

尤其是在給咸豐當老師的那幾年,有時候陸建瀛會直接動手鞭策,即使道光皇帝看見后都不敢上前阻攔。

作為一名嚴格的帝師,道光皇帝非常信任他,并讓他前往江南擔任兩江總督。

江南地區(qū)的勢力非常復雜,很多官員都會在這里吃癟。

可陸建瀛非常有能力,他通過各種手段將江南治理得井井有條,甚至還推行了鹽政改革。

而在太平軍起兵后,咸豐皇帝便直接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全權處理動亂之事。

雖然陸建瀛玩弄權柄有一套,但他根本沒打過仗,更不懂什么行軍布陣。

就這樣,太平軍竟輕而易舉地攻破了南昌城。

面對南昌失利,陸建瀛率領數(shù)千殘兵逃回南京城,躲在自己的總督衙門不敢再露面。

在奪下南昌后,太平軍順江東下,打算直取南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同時,長江沿岸的百姓聽聞太平軍來了,紛紛舉旗相迎,還有不少人扛起鋤頭加入了他們。

在太平軍東下南京的時候,差不多聚攏了五十萬人……

這五十萬大軍分為三路,沿著長江一路東下,這支大軍光是舉起的鋤頭就可以遮天蔽日。

聽聞太平軍向東進發(fā),長江北岸的清軍總兵被嚇得丟盔棄甲,直接開城投降了。

當?shù)匮矒嵋脖惶杰娭苯訑貧ⅲ蠌氐讈y成一鍋粥。

太平軍用了不到一個月,就將南京城團團包圍。

根據(jù)當時守城官兵的記載,當他們站在南京城樓上向城外望去時,映入眼簾的一片紅色海洋。

這是因為太平軍大都剃掉了辮子,然后用紅頭巾裹住了腦袋。

更夸張的是,只有太平軍的正規(guī)士兵才能戴紅頭巾,而那些扛著鋤頭剛剛加入的老百姓是不能戴紅頭巾。

由此可以想象,南京城外的太平軍該有多少,而此時南京城內又有多少清軍駐守呢?

當時南京城內有陸建瀛帶回來的五千殘兵敗將,還有江寧將軍祥厚率領的四千八旗子弟。

這些人全部加起來也不過九千人,和城外的太平軍人數(shù)是五十比一。

而且南京城并非一座易守難攻的小城,它曾經(jīng)是明朝的舊都,朱元璋為其打造了十三座城門。

九千人分守十三座城門,平均一個城門不到七百人,簡直就是杯水車薪。

剛開始,清軍還能依靠堅固高聳的城墻,進行拼死抵抗,擊退了太平軍的好幾波進攻。

可隨著太平軍通過挖地道,將位于南京城西北角的鳳儀門炸開一個大洞后,清軍徹底放棄外城。

好在將軍祥厚反應及時,命令剩下的清軍和百姓進入內城,繼續(xù)嚴防死守,等待清軍的救援。

而陸建瀛在逃內城的路上,被太平軍抓到,被斬首示眾。

在清朝時期,南京的內城也被稱為滿城。

八旗子弟和滿人百姓躲在滿城內,根本不敢與太平軍交手,只能四閉城門,希望能等到援軍。

太平軍也知道祥厚的想法,他們開始全力進攻滿城。

據(jù)傳聞,在攻打滿城的時候,太平軍死傷無數(shù),場面十分慘烈。

后續(xù)活著的人,就踩著血海,最終攻入了滿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太平軍進入滿城后,不但將祥厚和八旗子弟全部殺害,就連手無寸鐵的百姓也就此遭難。

直到整座南京城內再也見不到一個滿人的時候,太平軍才停下手中的屠刀。

而遲遲趕來的清朝援軍只能隔江相望,看著太平軍占領南京城,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政權。

為提升可讀性,此文歷經(jīng)加工與潤色。劇情演繹,僅供娛樂,萬勿信以為真,切莫對號入座。圖文素材皆源自網(wǎng)絡,若有冒犯侵權之嫌,請及時聯(lián)絡,我會第一時間修改或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