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和薛寶釵究竟誰更漂亮,自古以來就有爭論。

其實,對于這個百年比美難題,賈寶玉早已給出答案,只是很多人都忽略了。
1
《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初入榮國府,賈寶玉用雙眼看到了她的絕世容顏: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這一段描寫,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將黛玉的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薛寶釵之美動人心弦。
“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短短十六個字,就將寶釵的端莊大氣、雍容華貴勾勒得入木三分。寶釵的美,是一種健康的美,豐腴的美。她的唇,不點而紅,自然鮮艷;她的眉,不畫而翠,清新秀麗。臉若銀盆,展現(xiàn)出她圓潤的臉型,飽滿而富有光澤,透著一股富貴之氣;眼如水杏,水汪汪的,明亮而有神,顧盼間盡顯溫柔與端莊。
尤其是在“薛寶釵羞籠紅麝串” 的情節(jié)中,寶玉看到寶釵“雪白一段酥臂”,不禁看呆了,此時他眼中的寶釵 “臉若銀盆,眼似水杏,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種嫵媚風流”。
這段描寫,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寶釵的美麗,更讓我們感受到了她那種獨特的魅力。
2
兩人之美,不僅在皮囊,更在內(nèi)在氣質(zh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林黛玉的才情,在大觀園中是首屈一指的。她的詩詞,猶如璀璨的星辰,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在 “詠白海棠” 時,她的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構(gòu)思巧妙,意境深遠,將白海棠的潔白與高潔描繪得淋漓盡致,讓人拍案叫絕。
那首《葬花吟》,更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p>
以花自喻,將自己的身世、遭遇、情感與追求都融入其中,如泣如訴,動人心弦,展現(xiàn)出她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p>
薛寶釵的穩(wěn)重端莊,在賈府中是有目共睹的。她舉止嫻雅,言行得體,無論是面對長輩還是晚輩,都能做到不卑不亢。
在處理賈府事務時,她更是展現(xiàn)出了過人的智慧和冷靜。在王熙鳳生病期間,她協(xié)助李紈、探春管理大觀園,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建議,如實行承包責任制,讓園子中的婆子們各司其職,不僅節(jié)省了開支,還提高了大家的積極性,讓大觀園的管理井井有條。
寶釵的豁達隨和,也讓她在賈府中贏得了眾人的喜愛。她待人寬容,不計較小事,與賈府的丫鬟們相處融洽,關(guān)心她們的生活,贏得了下人們的尊重和喜愛。
這種穩(wěn)重豁達的氣質(zhì),使她的美更加大氣、從容,讓人如沐春風。
3
自古以來,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對釵黛二人的美賈府眾人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晴為黛影、襲為釵副”。晴雯和黛玉一樣,有著出眾的容貌和直率的性格,她的眉眼之間與黛玉有幾分相似,這也從側(cè)面反映出黛玉的美是一種清新脫俗、與眾不同的美。而襲人則和寶釵一樣,穩(wěn)重懂事,善于待人接物,她們的相似之處,也暗示了寶釵的美是一種端莊大氣、符合傳統(tǒng)審美標準的美。
《紅樓夢》第六十五回中,賈璉的小廝興兒對尤二姐說:
“一個是咱們姑太太的女兒,姓林,小名兒叫什么黛玉,面龐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這樣的天,還穿夾的,出來風兒一吹就倒了。我們這起沒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她‘多病西施’。還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兒,姓薛,叫什么寶釵,竟是雪堆出來的。每常出門或上車,或一時院子里瞥見一眼,我們鬼使神差,見了他兩個,不敢出氣兒。生怕這氣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氣暖了,吹化了姓薛的?!?/p>
興兒的這番話,用幽默夸張的語言,生動地描繪出了黛玉的柔弱和寶釵的豐腴,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釵黛二人在賈府下人中的不同形象。
4
林黛玉和薛寶釵,一個是如詩的病弱之美,才情與敏感交織,宛如空谷幽蘭,散發(fā)著獨特的芬芳;一個是端方的豐腴之美,穩(wěn)重與豁達并存,恰似牡丹綻放,展現(xiàn)出大氣的風范。
王熙鳳的評價給出接近現(xiàn)代人的評價,她說寶釵是“拿得住事的”,夸黛玉“真真是個水晶心肝玻璃人”。這暗示著職場美學與藝術(shù)人格的分野——前者是功能性的美,后者是超越性的美,這種區(qū)分在今天依然成立。
那么,林黛玉和薛寶釵究竟誰更漂亮?
康乾時期的瓷器審美為我們提供了參照系:琺瑯彩的富麗堂皇與青花瓷的素雅清新并行不悖。寶釵的“臉若銀盆”暗合郎世寧筆下的宮廷畫像,黛玉的“弱柳扶風”則呼應八大山人的寫意水墨。這種雙重審美標準的并存,構(gòu)建了中華美學的完整譜系。
基于兩種審美的融合,賈寶玉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夢游太虛幻境,他見到兩人的重疊——兼美。
兩個字很簡單,卻透露出美學真諦:
黛玉是哥特式的尖塔,用垂直維度觸摸天際;寶釵是羅馬式的拱頂,用水平維度包容萬物。
真正的美,從來不是單選題,而是人類認識自我的多棱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