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還真的是會算計,就連一向精打細算的西方國家都接連上當,無數(shù)資本到印度準備大展拳腳,沒想到實際上是束手束腳。

在印度正在上演一波資本“大逃亡”的戲碼,而我國卻成了這場鬧劇的最終受益者,實在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印度是怎么“坑了”西方資本家的?為何他們會跑到我國來呢?

本文陳述所有內(nèi)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jié)尾
如果說在亞洲大陸上有哪個國家有和中國掰掰手腕的能力,個人認為印度能排的上號,畢竟印度的勞動力擺在那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至今發(fā)展的如此迅速,很大程度上是吃了人口紅利,而印度大可以效仿中國大搞生產(chǎn)。

印度確實也是這么做的,并且野心一點也不小,甚至希望讓印度制造走向全世界,代替中國制造,為了完成這一野心,印度也是沒少努力,財力、物力投了不少,但過程卻沒有那么順利。

有句話說的好,有錢能使鬼推磨,印度人也是這么做的,他們宣傳將大筆資金投入到制造業(yè)的企業(yè)當中,其力度堪稱“撒錢”,就是為了讓印度制造業(yè)興起,原計劃在今年印度的制造業(yè)經(jīng)濟將占據(jù)國民總經(jīng)濟的四分之一。

一向親美的印度也得到了西方國家的支持,畢竟現(xiàn)在中國制造在全世界的影響很大,如果有了和中國同樣規(guī)模的制造大國出現(xiàn),一定會給中國市場造成很大麻煩,并且更重要的是西方國家不希望看到大筆資金流入中國。

印度同樣人口眾多,并且相比于中國更加廉價,在這里大規(guī)模投入制造業(yè)肯定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就是西方人的想法,大規(guī)模投錢確實看到了一定的效果,從2021年開始印度的出口量就在不斷增加。

而西方資本也開始滲透印度,還不斷利用媒體力量讓更多人投錢,但印度的情況真的如同西方媒體吹噓的一樣嗎?其實不然,印度人用“實力”證明西方資本想的太天真了,現(xiàn)實太殘酷,以至于很多資本是“哭著”逃離印度的。

圖片加載中…
真正在印度建廠之后才反應過來印度的唯一優(yōu)勢也就是“人多”了,但“人多”不代表“勞動力多”,印度很多人甚至沒接受過教育,學習技能的速度差了很多,有很多人甚至根本無法掌握技能,這樣的人是不能成為勞動力的。

圖片加載中…
即便是“矮子里面拔高個”留下一部分工人,他們制造出來的東西也都是些“歪瓜梨棗”,把這些損耗算進去成本反而更高了,更要命的是印度的基礎設施差勁,和中國完全沒法比,工廠干著干著就斷電了,讓資本損失慘重。

圖片加載中…
而且想要在印度建廠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因為印度官方的拖延怠慢,外企想要建廠需要審批的時間過長,時間成本也耽誤不起,所以很多跨國企業(yè)在深入了解了一下就決定馬上走,有人就會提出疑問,那印度官方如此重視制造業(yè),繼續(xù)投錢不就好了么?

圖片加載中…
其實一個國家的決策遠沒有想象中的這么簡單,投錢也是要看到希望才能繼續(xù)投,印度原本計劃四年時間就能將印度打造成一個可以和中國媲美的制造大國,甚至還想超過中國,但現(xiàn)實卻是印度的制造業(yè)比重下降。

圖片加載中…
這個計劃實施之初有著高達700多家的公司加入,按理來說即便是不能趕超中國,也不至于讓全國制造業(yè)下滑才對,到底是哪個步驟出了問題呢,仔細剖析了一下印度就明白問題的關鍵在哪了。

圖片加載中…
看似是700多個公司落地生產(chǎn),但其實很多公司都是掛名的空殼,根本就沒招人也沒生產(chǎn),而一部分打算“大展拳腳”的公司卻遲遲等不到印度說好的補貼,因為印度的官方一直在拖延津貼,逐漸讓企業(yè)喪失了信心。

圖片加載中…
到最后這些公司的生產(chǎn)總值加在一起連原計劃的一半都沒達到,印度官方則更加夸張,他們約定好了大肆投入,結(jié)果連說好的10%都沒有,這不是純屬“玩人”嗎,這換成誰家的企業(yè)都不樂意。

圖片加載中…
宣傳做的震天響,在實際行動上卻是如此的拉胯,牛都已經(jīng)吹出去了,現(xiàn)在搞的這么難看,印度就不著急嗎?其實是很著急的,主要這件事的規(guī)模實在太大了,如果沒有轉(zhuǎn)機,印度之后在國際場想要有威望就難了。

圖片加載中…
但想要解決問題也沒有那么簡單,印度的內(nèi)部有著諸多問題,甚至是根深蒂固的,沒有人主動低頭,也沒有人敢大手一揮全部砍掉,猶猶豫豫之間就造成了今天這般“進進不去、出出不來”的境地。

隨著美國大選結(jié)束,“懂王”上臺后不分敵我的無差別關稅攻擊,讓印度的經(jīng)濟更加崩潰,舊問題沒處理完,新問題又一個接著一個,印度股市下跌嚴重,很難回升,為了讓印度經(jīng)濟變好印度官方可以說是想盡辦法,但依舊沒能扭轉(zhuǎn)大局。

“有人歡喜有人愁”,印度股市崩盤,中國股市卻迎來了“春天”,國際資本加速涌入中國市場,主要是因為中國經(jīng)濟開始回暖,而且見過印度制造業(yè)的外企也終于明白了中國制造業(yè)到底有多牛。

中國市場也是一片大好,在印度搞制造內(nèi)部消化力有限,所以不如直接“棄暗投明”,從科技進步這個角度來看,中國也是更勝一籌,總之不論是哪個方面都要比印度強上不少,所以外資開始“扎堆”中國市場。

對于外企的進入中國官方態(tài)度也是十分友好的,那種只有口頭承諾的家伙是比不上的,只有讓商人看到利益才能留住他們,然后再相互合作共同創(chuàng)收,連這個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我只能說印度“輸”的不冤。

印度想從各方面都超過中國,但是從這么多年的努力結(jié)果來看,印度多少有些“癡心妄想”了,光有人口是不夠的,如果讓人民發(fā)揮最大的能力才是關鍵,印度的潛力是有的,但內(nèi)部問題更大,說句不留情面的話,印度想成為中國的競爭對手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不知道您是怎么看待中、印關系的,對印度能否成為中國的有力隊友又有怎樣的看法呢,歡迎您在評論區(qū)留下建議。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