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辦堂會,京劇大家全部到場,唯獨他拒不出席

余叔巖像
京劇形成于乾隆時期,到了清末民初發(fā)展到了頂峰,這個時期可謂流派紛呈,名家輩出,可以說是京劇的黃金時期。也是在這個階段,京劇史上著名的四大名旦和四大須生也相繼誕生。四大名旦是指以梅蘭芳先生為代表的包括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四家;四大須生一般指的是馬連良、奚嘯伯、楊寶森、言菊朋。關(guān)于四大名旦,說法比較統(tǒng)一,不過說到四大須生,戲劇界卻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哪兩個版本?就是前四大須生和后四大須生。上面所說的馬、譚、楊、奚通常是指后四大須生,前四大須生則是指余叔巖、言菊朋、高慶奎和馬連良。在前四大須生中,排名第一的余叔巖是清末民國的老生泰斗,他藝品好,德行高。按今天的話來說,余叔巖就是一位德藝雙馨的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

余三勝像
余叔巖(1890-1943),是京劇老生泰斗,出身梨園世家,他的祖父就是有京劇祖師爺之稱的余三勝。為什么說余三勝是京劇的祖師爺呢?余三勝湖北羅田人,是清道光年間四大徽班之一"春臺班"的臺柱子。徽班進京后,余三勝就留在北京,他確定了京劇"湖廣音"和"中州韻",被譽為是給現(xiàn)代京劇"定調(diào)奠基"的人。余叔巖在戲窩里長大,自幼就受京昆熏陶,他13歲的時候,在天津下天仙茶園演出一炮走紅,被戲迷親切的稱為"小小余三勝"。余叔巖文武昆亂不當(dāng),尤其是在京劇老生藝術(shù)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清末民國期間,可以說,上到達(dá)官貴人,下到市井百姓都有他的粉絲。當(dāng)時,他還與 余叔巖因身體多病,極少收徒弟,一生只收了孟小冬和李少春等幾個入室弟子。孟小冬也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她與梅蘭芳有過一段婚姻,后來又嫁給了上海灘青幫幫主 李少春像 余叔巖是京劇界的大腕兒,戲好,但脾氣也是出了名的倔。他認(rèn)定的事,有無名利都要一做到底,反之,則寧死不也不屈從。比如1931年6月,上海灘青幫幫主杜月笙家祠堂落成,杜月笙強邀他來上海演出,面對種種威脅,余叔巖寧死也不出席,從此和杜月笙決裂。 在民國時期,杜月笙是繼黃金榮之后,稱霸上海灘黑白兩道的風(fēng)云人物。在大上海,可以說他的手就沒有伸不到的地方。杜家祠堂落成典禮時,就連蔣介石都親自題寫了匾額"孝思不匱"以祝賀,淞滬警備司令熊式輝和上海市市長張群等黨國要人也都送了賀禮。 當(dāng)時,杜老板還盛邀京滬兩地京劇名角唱堂會,包括梅蘭芳、楊小樓、言菊朋、馬連良、荀慧生、程硯秋在內(nèi)的名伶大腕兒應(yīng)邀出演,可唯獨余叔巖稱病,是再三邀請也不答應(yīng)。至于余叔巖為什么不出席,今天有多種說法。一說,余叔巖確實身體有恙,不宜遠(yuǎn)行。另一說是,代表杜月笙來京的人有些狐假虎威,說話沒有注意分寸,讓余叔巖極度反感,當(dāng)即拒絕。 孟小冬像 余叔巖是京劇界的大老板,是獨一無二的老生泰斗,當(dāng)時杜月笙認(rèn)為余叔巖不來上海是美中不足,而且臉上也覺得特沒面子。所以杜月笙表示:別人不到猶可,此人萬不可缺。 杜就一再派人到北平邀請,并曉以利害,甚至許下重金??墒?strong>余叔巖 如不去,此生休想再到上海灘。 在當(dāng)時,這句話對一個京劇演員來說是非常殘酷的,為什么呢?因為在民國期間梨園行有"北平享名,上海掙錢"的說法。就是說,一個京劇演員在北京可以唱出名堂,但要想賺大錢,就必須上海。民國期間,上海灘的戲園子幾乎全在杜月笙的掌控之下,他是來上海必須拜見的碼頭,得罪了杜老板,那就等于放棄了上海這塊寶地。 杜月笙像 面對威脅,余叔巖將做如何表示呢?據(jù)民國四公子張伯駒回憶,當(dāng)時余叔巖擲地有聲地回答: 寧此生不到上海,也不去杜家演戲。 果然,直到1943年余叔巖在北京病世,再也沒有去過上海,京滬兩地的戲迷都暗中為余叔巖不畏強權(quán)的個性點贊! 為慶祝杜家祠堂落成,梅蘭芳、楊小樓等人領(lǐng)銜,大戲連臺,一連演了三天,杜月笙可謂賺足了面子。但是一想到余叔巖的缺席,這杜老板總覺得有說不出的遺憾,心中也是五味雜陳。 杜月笙家祠堂落成,京劇界合影 1931年6月12日,由杜月笙一手庇護下成立的上海梨園公社,在《梨園公報》第330號發(fā)表了一個聲明: 杜祠會串原有近代須生泰斗余叔巖,因余有病,未克來滬,對杜公極表抱歉。并云將來如有機會,必特別效勞。意氣勤勤懇懇。往平代表返滬后向杜公言之如此。 這個聲明說余叔巖是因病不能前來效勞,并向杜公致歉云云。很明顯,這是上海梨園公社諸公想給金主杜月笙挽回面子,給一個臺階下而已。 (注: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附參考資料: 1.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北京委員會編《京劇談往錄三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2. 翁思再著《余叔巖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張伯駒著《紅毹紀(jì)夢詩注》.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8.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