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包洪波的山水畫就呈現了回歸內心的精神傾向,畫面以一種樸素化的表達詮釋了自己筆墨語言和內心的糾結。他不再僅僅描繪山水,而是通過筆墨的奇幻性、黑白灰的節(jié)奏重構,以及視覺邏輯的強化,使畫面超越傳統敘事,直抵內心現實的表達。這種探索不僅是對傳統山水畫的解構與重建,更是一種純粹的藝術實驗,彰顯了他對水墨語言的深刻理解與大膽創(chuàng)新。
他減弱了傳統山水中的“隨類賦彩”,轉而以極致的墨色層次焦、濃、重、淡、清構建畫面,使黑白灰的對比形成音樂般的節(jié)奏感。墨色的漸變與留白的交錯,讓山體既具實體感,又似夢境中的幻影。
他的用筆不再拘泥于“骨法用筆”的嚴謹,而是融入更多偶然性,如潑墨、拓印、枯筆飛白,甚至故意制造“破損感”,使畫面帶有一種原始而神秘的氣息。
傳統山水畫往往依賴文學性,如詩畫結合、典故隱喻,而包洪波近年作品則主動剝離敘事,讓視覺本身成為語言。
山石、云水、樹木的排布不再遵循現實邏輯,而是按照畫面張力需要重組,形成一種“心理空間的山水”。山體如拼貼般錯位,卻因墨色的連貫性而保持整體和諧。
他的留白不僅是“計白當黑”的傳統智慧,更成為“未言說的情感”的載體。某些作品中,虛空甚至比實體墨塊更具存在感,暗喻記憶的模糊與現實的疏離。
包洪波的山水不是對景寫生,而是對童年記憶的再創(chuàng)造。臨沂大洼童年真切而美好的回憶如夢幻般進入了他的畫面,山中的風景變得樸厚靈動、一派鄉(xiāng)土野逸的深厚情感出現在畫面當中。那些樸拙的筆觸、混沌的墨色,都帶有鄉(xiāng)土情感的烙印,但又超越了具體的地域性,成為一種“鄉(xiāng)愁”符號。
包洪波的山水畫實驗,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以當代人的視角重新激活它。他的作品提醒我們:真正的藝術創(chuàng)新,不在于形式的新奇,而在于能否用最純粹的語言,表達最真實的心靈。
寫生現場









作品欣賞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來源:卓而不凡)
畫家簡介

包洪波,山東臨沂人,畢業(yè)于山東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2013年畢業(yè)于廣西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中國藝術研究院寫意畫院導師,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民革中央畫院副院長,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藝術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文旅部青聯美術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國展評審委員會委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