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天使支教并“設為星標 ★ ”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看到這樣一條新聞,著實令人震驚!

廣州一對親兄弟,在父母雙雙患病離世后,跑到房產公證處申辦共同繼承父母遺產。

這件事本來很正常,但細思極恐的是,兄弟倆之上,其實還有一個親生姐姐。

雖然早年離家,婚后定居外市,但和兩兄弟不僅有來往,對老人贍養(yǎng)也盡職盡責。

但兄弟倆為了私吞父母留下的老宅,愣是相互“作證”,對工作人員發(fā)誓保證,父母只有他兄弟倆,并無其他子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好在虛驚一場!

辦理遺產的工作人員在嚴謹的核實中,發(fā)現姐姐的存在,并如實告知姐姐:遺產繼承權男女平等,她也有份。

如若不然,兄弟倆把老宅折現,姐姐還蒙在鼓里。

以上只是新聞前半段。

令我們詫異的是,即使姐姐知道此事,也被兄弟倆自私行為刺傷,但最后仍放棄父母遺產繼承權。

在采訪中,她稱自己早年輟學養(yǎng)家,雖然吃了不少苦頭,但現在生活條件比弟弟好。

父母生前對弟弟兩家比較掛念,把遺產留給弟弟也是了了父母遺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新聞結束,很多網友為姐姐鳴不平。

條件好是一回事,我可以不要,但你想騙我,該爭取的權益還是要爭。

越是放棄,越慣得對方理所應當、貪得無厭。

我覺得一位網友說得好,一個人從小就被父母洗腦“大的要讓著小的”。

成長中習慣了讓步,哪怕自己被親情挫傷,也改不了成全對方的高尚。

這和他條件好壞無關,是他從認知層面認定:老大有責任遷就、照顧小的,必要時可以犧牲自己,就像父母那樣。

只不過,很多新聞、真實故事已經道出血淋淋的事實:

用出生順序捆綁老大的責任,這種“新型偏心”既托舉不了小的,也成就不了大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越是讓著,老大越受傷

綜藝《愛的味道》有一期。

相差8歲的姐妹倆形同天敵,父母苦惱之余并未意識到,二胎問題淵源就是父母總是強調“大的要讓著小的”。

比如,妹妹私自跑到姐姐房間,亂摸亂動,姐姐發(fā)現后教訓妹妹。

只要妹妹一哭,不管誰對誰錯,媽媽便將問題歸咎給姐姐。

漸漸地,姐姐心里越來越不平衡,對抗情緒越積越多,最后哪怕像吃零食這樣的小事,姐姐也要爭個高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姐姐角度理解:都是父母的孩子,年紀大,愛就可以打折扣?還是父母只愛妹妹?

姐姐需要認證父母的愛,又不懂得正確表達,往往就被父母定義“不懂事”。

我相信大多數父母在二胎差別對待上都是無心之舉。

但正如教育專家李躍兒老師所言:

家長越對二胎關系不勝其煩,孩子越會用自己方式向父母求助,希望父母看到他內心困苦。

如果父母看不見,處在成長期的小孩子會出現,如:語言遲緩、發(fā)呆、不能思考等退化現象。

而青春期的孩子失去安全感,不再信任父母,他便會用自己的方式,如:偷盜、攻擊、耍陰謀……撫慰受傷的心靈。

看到這,很多父母會問:也有很多老大后來發(fā)展得很好。

從發(fā)展心理學上說,孩子是在觀察中培養(yǎng)行為準則認知。

即使父母不要求,二胎家庭,老大也會通過模仿,在照顧弟妹的過程中,更有責任和擔當。

只不過,優(yōu)秀的品質一旦被過度開發(fā),優(yōu)點也會變成缺點。

老大過分地為小的負責,不利于孩子為自己爭取權益,甚至影響對他人說不的能力。

兒童心理咨詢師金恩熙用“沮喪的完美主義者”來形容成年后的老大。

因為人的潛意識一旦習慣了,總想尋求幫助和保護對象,用付出求證自己的價值。

這樣的孩子很難活出真實的自我,卻很容易在婚姻和人際關系中吃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越是讓著,老二越驕縱

我想起一部經典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

一奶同胞兩兄弟,哥哥是百萬富翁,弟弟卻是流浪漢,處境真相和父母養(yǎng)育分不開。

出生在小康之家的兩兄弟,只因弟弟是弟弟,成長中備受寵愛。

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媽媽將牛奶端到枕邊,不用任何付出,就能拿到父母零花錢。

哥哥8歲起,每天要靠給鄰居送牛奶、送報紙、遛狗、打工、除草換取生活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童年的吃苦經歷,讓哥哥18歲便攢下第一桶金,后來創(chuàng)業(yè)成功,躍進上流社會。

而弟弟呢?人生中美好定格在無憂無慮童年。

習慣了父母制造的享樂和安逸生活,成年后,干什么都三分鐘熱度。

眼紅哥哥財富,貿然辭去修理工職位,又缺乏相應能力,半輩子庸庸碌碌。

今天找哥哥要錢出書,幾年過去,一本沒賣出去。

明天學人家窮游世界,空有“流浪藝術家”頭銜,實則居無定所,終年住在房車里。

弟弟的朋友和他一樣,憤世嫉俗,不是抱怨社會不公,就是做著不切實際的白日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書中寫過:

被寵壞的孩子是不可能自立的,他沒有勇氣憑借自己的力量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總是胸懷大志,行為懶散,有野心的同時失去信心,毫無意外地走向懶惰。

在現實中,我們也有體會,很多家中最小的孩子最不成器。

越沒本事,性格越囂張跋扈、自私自利,控制欲強。

拿親情當盾牌,用道德綁架父母、手足,用不幸、弱點博得同情,實現寄生的愿望。

而我們又能指望一個習慣索取的人,對家人或他人有感恩之心嗎?

所以,在家中,父母和手足付出越多,越得不到尊重。

在社會,憑本事說話,孩子又很難得到他人尊重。

他的余生若沒有覺醒,親情走下去,盡是因得不到而憎恨。

人際關系都結冰,順心走完人生并不容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愛每個孩子,父母不妨這樣做

1、給老大足夠的地位、權利

從發(fā)展上看,老大有年齡優(yōu)勢,即使差一歲,各項技能也高于老二。

但高的那一方,他所面臨的責任不該是“讓著”,而是帶動。

一位媽媽的做法就很好。

她用放權的方式,在暑假,讓姐姐當衛(wèi)生管理員,兩個妹妹打掃衛(wèi)生。

如果妹妹不配合,姐姐可以當場批評、教育。

就這樣,在姐姐的帶領下,兩個妹妹怕被批評,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胎家庭中,為了分擔養(yǎng)育壓力,讓老大幫忙照顧弟弟妹妹也是良策。

但父母賦予老大責任的同時,別忘了賜予相應的權力和地位。

除了指揮干家務,管理弟弟妹妹,平時優(yōu)先看動畫片、額外零花錢、參與家庭決策、老大專屬時間……

權杖在手,讓老大有權威感,他才能更積極地發(fā)揮帶頭作用,在責任中盡善盡美地成長。

同時,老二對老大有了崇拜感,才愿意模仿老大。

手足間彼此塑造,相互影響,每個孩子在關系中向更好的自己靠近。

2.教會老二獨立與尊重

作為二胎媽媽,我也面臨二胎紛爭矛盾的考驗。

但我們全家人達成共識,絕不偏袒老二,兩人身份平等,自己的事自己做,小也不例外。

比如,兩個孩子玩完玩具,老大收拾的同時,我們要求老二也要參與。

有時候,老二搶老大心愛的東西,我們也會要求老二道歉并還回去。

在這樣的要求下,兩個孩子動手能力都很強,情感上尊重彼此,很少發(fā)生沖突。

因為老二知道,父母愛他,也不會偏袒他。

他指望不上別人,只能靠自己完成任務。

而這個過程,哪怕是一件小事,去做了,就會產生“我行”的信念。

做好了還會收獲能力提升、父母表揚,無形中又鼓舞了孩子的斗志。

不偏袒也是一種保護。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有能力、有價值,父母多給他正向體驗,才更利于他未來走向社會闖出自己一片天。

3.教會孩子合作,培養(yǎng)革命友誼

教育專家簡尼爾森博士曾說:

要讓孩子停止打架和攀比,需要家庭創(chuàng)造“合作”氛圍,不是競爭氛圍。

父母不妨為孩子制造些“合作項目”。

比如,帶孩子去拿快遞,讓他們一起搬回家,事后表揚“是你們合作把咱家東西拿回家”。

在家里,老大從洗衣機里拿衣服,老二負責晾曬,體驗共同做好一件事的喜悅。

孩子嘗到了“合作甜頭”才會有合作意識。

學會合作是二胎家庭非常重要的功課。

因為合作給孩子帶來的,除了避免他過度關注自我,也能增強家的凝聚力。

懂得合作的孩子未來更容易融入群體,學會用取長補短,擔待他人、提升自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綜藝《向上吧,少年》有個片段。

主持人杜海濤問蘭海老師:二胎家庭,父母要注意什么?

蘭海老師坦言:不要想著去平衡和公平。

一旦父母追求標準,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總想著去愛兩個孩子,不如在某個瞬間愛好一個孩子。

比如,哥哥寫作業(yè)需要媽媽陪伴,妹妹明明不需要,因為吃醋,也要媽媽陪著。

媽媽就可以表達感謝:妹妹作業(yè)寫得好,不用媽媽擔心,這樣我們就有時間多幫助哥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瞧!愛中有鼓勵、看見、共情他人……妹妹還會和哥哥爭嗎?

為了規(guī)避二胎家庭偏心,許多父母力求平衡。

但比起把愛一分兩半去平衡,孩子更需要獨一無二的愛。

無論孩子是大的還是小的,優(yōu)秀與否,只因他是他,就值得被父母專屬、完整地愛著。

按孩子的需求去愛他就好。

唯有情感的滿足,才有親情的歸屬。

孩子行走世界,既可以為自己賦能,也會因“人情味”收獲人生幸福。

多一個親人是多一份愛。

父母唯有抱持此信念,血脈親情才能更好地成就孩子人生與未來。

來 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兒童的未來在教育

未來是一個需要創(chuàng)造力的時代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當下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出應有的創(chuàng)造力?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在老師陪伴下建立屬于自己文化的歸屬?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老師

與孩子一起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尋找有緣家庭,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