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幾乎與你終身相伴。高溫下體育運動和勞動,一日最多出汗量可達6—10升。所以,汗對人體至關重要,絕非“廢物”。
經(jīng)常出汗是什么原因?有的人在稍微走動了下,就大汗淋漓,卻不知道為什么,竟比平常人更容易流汗,下面一起盤點下為什么那么容易出汗。
出汗越多,“排毒”越多?
個體的體質(zhì)不同,出汗量也有所不同,出汗量多少還與氣溫環(huán)境、體力勞動的強弱程度等有關。
據(jù)科普中國介紹,24小時內(nèi),正常成年人在不知覺中蒸發(fā)的汗液能達到600~700毫升,相當于1.5瓶的礦泉水的量。
尤其是在夏季,出汗量較大的群體尤其是室外勞力工作者,一天的出汗量甚至能達到1000-3000毫升,約2-6瓶礦泉水的量!

我們常聽說出汗能“排毒”的說法,其實,汗液只能排出人體體內(nèi)一小部分的代謝“毒素”,完全依靠出汗來進行排毒,是不靠譜的。
人體產(chǎn)生的代謝產(chǎn)物,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毒素”,主要通過三個途徑排出體外:尿液、糞便和汗液。
其中,最主要的途徑是尿液,其次是糞便,汗液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如果想要通過出汗來排出體內(nèi)代謝產(chǎn)物,其實是非常微量的。
如果按照民間的觀念,和出汗相比,良好的腎功能、胃腸消化功能其實才能更有效地排出代謝產(chǎn)物,避免“毒素”在體內(nèi)積聚。
常見的出汗方式:
1、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fā)汗藥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jīng)常出汗稱“自汗”。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wèi)陽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癥狀。多見于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2、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后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干燥等癥狀。常見于肺結核浸潤期患者。
3、戰(zhàn)汗
即全身戰(zhàn)栗后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xiàn)。如戰(zhàn)汗后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xiàn)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癥候。戰(zhàn)汗多見于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4、絕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癥,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于心衰、虛脫的病人。
5、頭汗
出汗僅限頭部。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jié)駸嵊粽羲?,多見于陽明熱癥和濕熱癥。若見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癥。
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孩睡覺時也常常頭部出汗,若無其他癥狀,則不屬病象。
出汗多的解決方法:
1、注意勞逸結合,不可勞累過度。
2、注意運動鍛煉,增強身體素質(zhì)。
3、注意飲食調(diào)理,古人說“藥補不如食補”。自汗者宜吃雞、鴨、魚、蛋、山藥、扁豆、羊肉、桂圓、狗肉等,盜汗者宜吃魚、甲魚、烏龜、蛤士蟆、豬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4、自汗者不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涼拌的菜肴;盜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盡量少飲或不飲酒。
5、控制自己的欲望。
6、多飲水,保持體內(nèi)的正常液體量。
如何排出一身健康的汗?
微微出汗是最好的出汗狀態(tài)。最適合老人出汗的運動項目是游泳,能幫助人體排汗又不至于體溫上升太過。其次是快步走、慢跑,或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傳統(tǒng)養(yǎng)生功法,以達到溫和排汗的效果。
全身異常多汗要注意!
出汗是人體新陳代謝的正?,F(xiàn)象,但也有不正常的“汗”,比如多汗癥。多汗癥又可分為疾病性和功能性失調(diào)。
功能性多汗一般與精神因素有關,如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憤怒、驚恐及焦慮等,多是身體局部出現(xiàn),像手、腳、頭面、腋下等地方出現(xiàn)的多汗,大多都是因為控制該部位的交感神經(jīng)功能過于亢奮或異常生理反應,導致不受外界溫度影響出現(xiàn)汗腺異常分泌亢進。
但也有人是因為身體疾病而造成出汗的增加,多見于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和激素紊亂,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垂體功能亢進、妊娠、糖尿病、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發(fā)熱性疾病以及一些遺傳性綜合征等。治療全身性多汗癥關鍵在治本,即重點是醫(yī)治與之相關的基礎疾病。
治療局部多汗癥以局部處理為主,包括外用藥、內(nèi)用藥,如果長期服用湯藥治療效果不明顯,可選擇進行手術治療。
警惕:這種汗可能是心梗的前兆!
中暑和心梗都會出汗,中暑時出汗部位通常在前胸、后背、額頭、脖子、腋下等。但心梗發(fā)作時,出汗部位則在脖子、額頭、手心、腳心等,而且多為冷汗。所以要學會辨別心梗前兆和真正中暑的癥狀。
心梗發(fā)作時,皮膚溫度相對較低,即俗稱的“冷汗直冒”,但中暑出汗時,皮膚的溫度則相對升高。心梗的病人大多有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等病史,假若心絞痛在近一個月內(nèi)癥狀逐漸加重,且持續(xù)時間較以前長,這是臨床上所指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特別要警惕心梗的發(fā)生,而不要因為冒冷汗、頭暈而誤認為中暑。
大熱天冒冷汗,就是“體虛”
這種情況并不少見——特別是老年人、更年期的女性,不僅夏天容易出汗,冬天也會出大汗,平時還特別怕冷,手腳、后背容易發(fā)冷,一發(fā)汗就感覺冷汗在身上流過一樣。

從中醫(yī)的角度看,有的人覺得這是身體虛了的表現(xiàn),進補之后果然好了不少。但有的人“照方進補”,卻不見效果,這又是為什么?
劃重點!出汗多未必是虛!
出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出汗主要和氣溫、衣著等有關,而病理性出汗的原因很多。中醫(yī)認為,出汗與氣血陰陽的虧虛、藥物的作用等有關系,也受風熱、濕熱、暑熱等影響。從出汗的時間和伴隨癥狀分為自汗、盜汗、戰(zhàn)汗、絕汗、黃汗。
比如,中醫(yī)自汗中的陽虛自汗——指人體不因勞累、天熱及穿衣過暖和服用發(fā)散藥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如果進補得當,自汗是可以得到改善的,但其他自汗的情況未必就是虛了。
人體有3個“止汗穴”
按摩下面3個穴位,有助于止汗。平常汗多的人,也可照此按摩,防止過度出汗。

合谷穴:位于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間凹陷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虎口”,按揉合谷穴對止手汗效果明顯。“合谷”意指大腸經(jīng)氣血匯聚于此,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場?,F(xiàn)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達到使汗腺收縮的效果。操作時用一手的大拇指來用力按揉對側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產(chǎn)生酸脹感為宜。

復溜穴:位于小腿內(nèi)踝和跟腱之間向上2指寬處。宜用大拇指腹輕輕揉按,以略有酸脹感為宜。“復溜”一詞中,“復”是反復,“溜”是悄悄地散失,意指腎經(jīng)的水濕之氣在此蒸發(fā)上行。按揉復溜穴的止汗功效在于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謝正常。合谷和復溜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檔”。合谷穴要重點揉,復溜穴要輕揉。出汗過多時,可先按揉合谷2分鐘,以感覺明顯酸痛為度,再輕揉復溜2分鐘。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足三里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按摩它有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diào)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jīng)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按足三里對腎上腺皮質(zhì)系統(tǒng)功能有雙向良性調(diào)節(jié)作用,能提高機體防病的能力。按揉足三里對常年身體虛弱、汗出過多的患者更為適宜。按揉時拇指指面著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chǎn)生酸、脹感為度,每次按揉持續(xù)數(shù)秒后,漸漸放松,每天可按摩2~3次,每次5分鐘。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