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茶庵春日其三
東風吹雨過江干,春日尋僧上石壇。
啼鳥數(shù)聲人去遠,落花流水繞空山。
開篇 “東風吹雨過江干”,詩人筆觸靈動,將我們的視線引向廣闊天地。東風攜著春雨,浩浩蕩蕩地越過江畔?!皷|風” 作為春之使者,帶來了萬物復蘇的氣息,而春雨的灑落,不僅滋潤了大地,更營造出一種朦朧、濕潤的氛圍,為全詩奠定了清婉、悠然的基調(diào)。這一句描繪的是大場景,展現(xiàn)出自然力量的宏大與不可阻擋,卻又有著春日獨有的溫和,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同時也暗示著時光的流轉(zhuǎn)與變化,為后文詩人的行動提供了環(huán)境背景。
“春日尋僧上石壇”,筆鋒一轉(zhuǎn),從自然景象過渡到人的活動。在這美好的春日,詩人懷著對禪意的追尋,前往山中拜訪僧人,一步步登上那石砌的壇臺?!按喝铡?點明時間,給這次尋僧之行增添了幾分閑適與欣然;“尋僧” 二字,則揭示了詩人內(nèi)心對精神超脫、對禪理智慧的渴望,石壇通常是僧人清修、舉行儀式之地,象征著佛門凈地的莊嚴與神圣。詩人這一行動,不僅串聯(lián)起前后詩句,更在世俗與超脫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為詩中意境注入人文與宗教的底蘊。

“啼鳥數(shù)聲人去遠”,畫面在此處陡然一轉(zhuǎn),幾聲清脆的鳥鳴傳來,打破了原本的寂靜。啼鳥之聲在山林間回蕩,愈發(fā)襯出環(huán)境的清幽。而 “人去遠” 三字,更是巧妙地營造出一種時空上的疏離感?;蛟S詩人在與僧人一番交談后,獨自沿著山間小徑漸行漸遠,又或許是僧人送別后轉(zhuǎn)身離去的背影。人漸行漸遠,只留下這幾聲啼鳥,給人一種余韻悠長的感覺,仿佛一切都在這空靈的聲響中慢慢消散,留下無盡的回味與遐想。
末句 “落花流水繞空山” 堪稱神來之筆,將全詩意境推向巔峰。落花隨著流水悠悠飄蕩,環(huán)繞著寂靜的空山。落花象征著美好事物的消逝,流水寓意著時光的一去不返,而空山則代表著一種空明、澄澈的境界。這三者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充滿禪意的畫面,傳達出一種對世事無常、生命短暫的感慨,同時也展現(xiàn)出一種超脫塵世、回歸自然本真的豁達。在這里,自然萬物的循環(huán)變化與詩人內(nèi)心對宇宙人生的體悟達到了完美的融合,讓讀者在這空靈之境中,感受到一種深深的寧靜與震撼。
從藝術手法來看,這首詩巧用動靜結合。東風吹雨、啼鳥數(shù)聲、落花流水是動態(tài)描寫,它們賦予畫面以生機與活力;而江干、石壇、空山則是靜態(tài)元素,為動態(tài)的事物提供了穩(wěn)定的背景依托。動與靜相互映襯,使得整首詩既有靈動之美,又不失靜謐之韻。

七絕·茶庵春日其四
春風吹我出煙蘿,日照僧房花木多。
行到茶庵人跡少,亂鶯啼處有殘柯。
開篇 “春風吹我出煙蘿”,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氛圍?!按猴L” 作為春日的典型意象,帶來蓬勃生機與溫柔撫慰,它輕柔地吹拂,似有一雙無形之手,牽引著詩人?!盁熖}” 描繪出山林間霧氣繚繞、藤蘿蔓生的朦朧之景,暗示詩人此前置身于宛如仙境般的幽僻之地。這句詩不僅交代了詩人的行動起始,更展現(xiàn)出其從幽居之所邁向外界的動態(tài)過程,仿佛詩人掙脫塵世紛擾,在春風的感召下開啟一段充滿未知與期待的旅程,奠定了全詩空靈、閑適的基調(diào)。
“日照僧房花木多”,視角一轉(zhuǎn),詩人來到僧房附近。陽光傾灑,照亮了僧房,也讓周邊繁茂的花木盡顯風姿。“日照” 點明時間,溫暖明亮的光線賦予畫面以生機活力,與上句的朦朧煙蘿形成鮮明對比,呈現(xiàn)出一種豁然開朗之感?!盎径唷?直觀描繪出春日里僧房周圍繁花似錦、綠樹成蔭的繁茂景象,這些花木在日光下蓬勃生長,暗示著生命的蓬勃與美好,也從側面烘托出僧房所在之地寧靜祥和,宛如一方凈土,充滿著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氣息。

“行到茶庵人跡少”,隨著詩人腳步前行,抵達茶庵。“人跡少” 三個字,瞬間營造出一種靜謐、清幽的氛圍。茶庵,本應是供人休憩品茗之處,卻鮮有人至,這份寂靜與外界的喧囂形成反差,愈發(fā)凸顯出茶庵的遺世獨立。詩人行至此處,周圍的寧靜仿佛能讓人聽見自己的心跳,時間也似乎在此刻慢下了腳步,為下文對茶庵獨特景致的刻畫埋下伏筆,勾起讀者對這片少有人至之地的好奇。
“亂鶯啼處有殘柯” 為全詩的點睛之筆。在那黃鶯雜亂啼鳴的地方,出現(xiàn)了 “殘柯”—— 殘缺的樹枝。“亂鶯啼” 以聲音營造出熱鬧歡快的氛圍,展現(xiàn)出春日里鳥兒活躍、充滿生機的一面;而與之相對的 “殘柯”,則是衰敗、殘缺的象征,打破了春日繁花似錦的常規(guī)印象。這一鮮明對比,宛如一記重錘,撞擊著讀者的心靈。它讓人在感受春日活力的同時,也不得不直面生命的無常與歲月的痕跡。殘柯或許是歷經(jīng)風雨摧殘的見證,卻又在亂鶯啼鳴的春日背景下,展現(xiàn)出一種別樣的堅韌。詩人通過這一意象組合,巧妙地傳達出對生命輪回、興衰交替的深刻思考,在美好的春日景致中融入了一絲淡淡的滄桑與哲思,使全詩的意境得到升華,引發(fā)讀者對自然、生命更深層次的感悟。
從藝術手法上看,這首詩層次分明,先寫離開幽居之地,再到僧房見花木,繼而至茶庵,最后聚焦于亂鶯啼處的殘柯,一步步引導讀者深入詩境。同時,詩人巧用對比,將明亮與朦朧、繁茂與殘缺、熱鬧與寂靜相互映襯,增強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