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被譽為“中國華僑園林一絕”的開平立園園主、旅美華僑謝維立先生的女兒、已是90歲高齡的謝美娟女士攜子孫三代一行15人,回到故鄉(xiāng)開平,重訪父親傾注畢生心血建造的立園,品味這座融合中西建筑精華的園林,共敘濃濃家國情。

當天上午,謝美娟在子孫的攙扶下,緩步穿過“立園”的拱門,門楣上的灰塑花鳥依然栩栩如生,黃墻綠瓦的泮立樓在晨光中熠熠生輝,斑駁的光影勾勒出這座中西合璧建筑的優(yōu)雅輪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開平立園,始建于1926年,是由旅美華僑謝維立傾注心血,歷時十載打造的私家園林,融合了中西建筑精髓,既有嶺南風格的亭臺樓閣,又有西洋元素的拱窗雕欄,被譽為“中國華僑園林一絕”。1999年,謝維立夫人謝余瑤瓊女士以遠見卓識,與開平市政府簽訂代管協(xié)議,將立園交予政府管理。

謝美娟的兒子Leland Leong:“立園比以前更漂亮了,因為我第一次來到的時候是1984年,這里還沒有修復?!?/p>

謝美娟:“幸好有政府托管才有今天這種狀況,如果不是這樣,都不知道已經(jīng)破爛成什么樣子了,這是事實,這是成績,都是靠大家的努力?!?/p>

1935年,謝美娟在立園出生,她在這里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和青春蓬勃的少女時代,15歲時才赴美與家人團聚。立園里的一草一木,謝美娟記憶猶新。

謝美娟:“以前這個地方有一顆白玉蘭樹,那個角落上有一棵楊桃樹,有荔枝樹,有銀杏樹,我小時候很調(diào)皮的,說起爬樹,我還是能手呢?!?/p>

如今的立園依舊草木蔥蘢,生機勃勃。在綠蔭環(huán)抱的挹翠亭,謝美娟回憶道,父親常說,華僑在外打拼,不能忘記根本。立園里的一磚一瓦,都凝結(jié)著老華僑對故土的眷戀。這不僅是一個家園,更是華僑對祖國、家鄉(xiāng)的思念,這種愛國愛鄉(xiāng)之情亦如薪火般代代相傳、照亮后人。

謝美娟:“我的父親是很愛國的,他希望回到自己的國家,他愛國愛鄉(xiāng)。我是很思鄉(xiāng)的,經(jīng)常想起童年的事情,所以經(jīng)?;貋??!?/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盡管近年來因各種原因減少了回鄉(xiāng)次數(shù),但謝美娟心底對故園的眷戀卻從未減退。她表示,這次帶著子孫輩回來,是想讓他們看看自己長大的地方,走走以前走過的路,讓他們知道,無論走得多遠,這里永遠是我們的根。

謝美娟:“我已經(jīng)90歲了,我還有一個愿望,想回家去看一下,我的家人、孫子都很支持我,大家都說要陪阿婆回來?!?/p>

開平立園園主謝維立的曾外孫Josh Crost:“立園是我曾祖父謝維立建造的園林,這是我第一次回來,來到中國真的很興奮。我們很幸運回到立園,我迫不及待地想和更多的家人一起傳承這一切,期待成為傳承家族文化的一分子?!?/p>

與老一輩莊重肅穆的“尋根謁祖”不同,海外新生代正以更主動的姿態(tài),用腳步丈量與故土的聯(lián)結(jié),將“家國情懷”從口述歷史轉(zhuǎn)化為切身實踐。隨行的子孫輩中有不少人已是第四次、甚至第五次踏上開平的土地。謝美娟的女兒Lela Wong告訴記者,從小母親常和她說起生活在立園的趣事,這次回來除了想了卻母親的心愿,更想讓孩子親眼看看祖母口中的家族文化與華僑文化。

謝美娟的女兒Lela Wong:“母親像所有小孩一樣,那會兒她非常頑皮,當時她既不想做家務、也不愿念書,就滿園子到處亂爬。有回直接躲在了花藤亭的頂上,那個時候的花藤亭爬滿了鮮花,所有人都找不著她。說真的,每次回到這兒都像回家,有很多次我都想留下來?!?/p>

謝美娟的外孫女Tina Wong:“這是我第四次回來開平,我會再回來的,因為我想親眼見證立園的變化。對我們家族來說,和家鄉(xiāng)保持聯(lián)系、了解家族的歷史和文化特別重要。我也想以后每一代人都能繼續(xù)參與進來,把這份家族牽掛一直傳下去?!?/p>

在立園的后花園,謝美娟與子孫們合力種下一棵鳳凰木。鳳凰木花開似火,恰似華僑對故土的赤子之心,代代相傳,永不熄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此次重游立園的最后時刻,謝美娟一家在立園標志性牌坊前合影,快門按下瞬間,白發(fā)蒼蒼的她與朝氣蓬勃的年輕一輩并肩而立,三代人的笑容與身后“立園”二字交相輝映。

Lela Wong:“如今立園能對外開放,還打理得這么好,我很感激,感謝政府把立園養(yǎng)護得越來越漂亮?!?/p>

如今,歷經(jīng)近百年風雨的立園在各級政府科學保護與活化利用下,依然完好如初。作為富含華僑文化的建筑,它不僅是嶺南建筑藝術(shù)的“活態(tài)博物館”,更被海外僑胞視為與祖國血脈相連的精神紐帶,其背后蘊含的華僑文化和華僑精神,也將一代一代傳承和延續(xù)。

文章來源:開平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