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畢淑敏的最新長篇小說《昆侖約定》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3月30日,《昆侖約定》新書發(fā)布會在首都圖書館·首圖劇場舉辦。作家、心理學家、內(nèi)科主治醫(yī)師畢淑敏,當代著名作家梁曉聲,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團委員、著名評論家施戰(zhàn)軍,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圍繞著《昆侖約定》從創(chuàng)作、使命感、青春與奉獻等多角度展開對談。中國出版集團黨組成員、中國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靖笨偨?jīng)理、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出席活動并致辭。首都圖書館館長毛雅君出席活動并作為代表接受作家畢淑敏贈書。活動由著名主持人李思思主持。

畢淑敏第六部長篇小說《昆侖約定》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畢淑敏作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與人民文學出版社有著長期且緊密的合作關(guān)系。從《血玲瓏》到《拯救乳房》,再到《畢淑敏心靈四書》等作品,都在人文社出版。

中國出版集團黨組成員、中國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靖笨偨?jīng)理、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
臧永清談到,近些年,不僅廣大讀者一直期盼著畢老師的新作,人民文學出版社也一直期盼著。終于,等來一部大作品——《昆侖約定》!畢淑敏創(chuàng)作至今,包括《昆侖約定》在內(nèi)共有6部長篇小說問世,人民文學出版社占據(jù)了“半壁江山”。足以見得她對人文社的信任,這也正是人文社能夠堅持做原創(chuàng)文學的源泉和動力!
七十歲畢淑敏的扛鼎之作
畢淑敏談到,寫《昆侖約定》是她埋在自己心里幾十年的種子,也是她對一座山許下的承諾。年輕的時候沒有寫,是怕自己寫得不夠好,技藝不夠,沒辦法把那些強烈的震動感表達清楚?!俺鲇谒叫模姨貏e希望這部小說在生命末期臨近的時候去完成,所以我決定盡可能延后。但,歲月不饒人,再推,我害怕自己寫不完了。有一天,我算了算日子,已經(jīng)70歲了,那就開始吧!”

作家、心理學家、內(nèi)科主治醫(yī)師畢淑敏。
當主持人李思思問到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艱辛時,畢淑敏答道:“我當兵的時候是最高等級的身體素質(zhì),所以才把我分到西藏去,這么多年我?guī)缀鯖]住過醫(yī)院,但是寫這部長篇的過程中我一共住了四次醫(yī)院、三次急診,甚至報了病重,但是我真的不害怕,為什么?最重要的是,我的《昆侖約定》第一稿已經(jīng)完成了?!?/p>
當代著名作家梁曉聲。
同為作家的梁曉聲也曾面臨過這樣的情況,他坦然道:“當時《人世間》的初稿已完成,心里面會有一種感覺:最后要做的那件事,大體上已經(jīng)做完了,是‘對得起此生’的感覺”。對于梁曉聲而言,是《人世間》,而于畢淑敏而言,便是《昆侖約定》。

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
聽到這里,俞敏洪表達了對兩位作者的敬佩,他談到,如果沒有他們的表達,所有這些經(jīng)歷都會煙消云散,不管是青春戍邊的故事,還是在北大荒開荒的故事。沒有記錄就沒有歷史,就沒有文化,就沒有人文,就沒有后代人可以參照的坐標。
作家于時代的意義,不光是親歷,是見證,還是記錄與反思。不同時代的作家如同時代的鏡子與先知,既折射社會肌理又叩擊人類靈魂。
受義務感、責任感驅(qū)動創(chuàng)作的長篇
《昆侖約定》以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高原戍邊為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艱苦、個性鮮明、敢于犧牲、保家衛(wèi)國的軍人形象。未定國界處,氣候條件惡劣、物資匱乏、醫(yī)療條件簡陋,挑戰(zhàn)重重,戍邊戰(zhàn)士不畏艱難,用血肉之軀筑起生命的防線。畢淑敏以親身經(jīng)歷為底色,將時代風雨與個人命運緊密相連,刻畫了戍邊戰(zhàn)士對理想主義的執(zhí)著追求。在昆侖之巔,他們用生命丈量信仰的高度,以熱血鑄就永恒的約定。

梁曉聲表示,看《昆侖約定》,感覺這是一本受義務感、責任感驅(qū)動而創(chuàng)作的長篇。它的難能可貴,在于親歷性。哀敬愛的人之死,慶親密戰(zhàn)友的生,遂使筆下情濃。這是傾注真誠和深厚感情的作品,也是一部在題材上填補空白的作品,反映高原戰(zhàn)區(qū)八名16-18歲之間的女衛(wèi)生兵集體生活經(jīng)歷的小說,尤其是長篇,這似乎是第一部。對軍旅題材有填補性,對整體的當代文學也是如此。
俞敏洪談到,畢淑敏老師的文字非常平穩(wěn),但文字背后的故事有著巨大的張力。我從普通讀者的角度,讀到了我們那代人的青春:奔赴邊疆,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經(jīng)歷,但卻聚在了一起,同樣的青春,同樣的熱血,一起為理想主義而盡情奉獻,這是多么美好的青春回憶錄。
主持人李思思表示,青春的力量和情感可以跨越時代、跨越年代、跨越時光和歲月,直抵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
一部書寫人性高度與昆侖精神的好小說
畢淑敏作為中國當代文壇獨樹一幟的作家,以其獨特的醫(yī)學背景與人文關(guān)懷,為文學創(chuàng)作開辟了嶄新的視角。她的作品融合心理學、醫(yī)學與社會觀察,在嚴肅文學與大眾閱讀之間架起橋梁。著名評論家雷達曾如此評價道:“畢淑敏是一位有良知、有擔當?shù)淖骷遥淖髌烦錆M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性的關(guān)懷。”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團委員、著名評論家施戰(zhàn)軍。
施戰(zhàn)軍認為《昆侖約定》的情節(jié)黏性強,群像描寫和深層意蘊處理出色。他談到:“當我知道《昆侖約定》將要交稿的時候,非常好奇,但后來讀著讀著,好奇的情緒變了,說是感動也不準確,說是震撼也不準確,但是我整個人完完全全被帶進這部小說里面,整個情緒、整個情感、整個心跳都在跟著這部小說走。”

著名主持人李思思主持活動。
他還提到,從通識的意義上說,《昆侖約定》是一本寫人生海拔的書?!爸挥性浦馈?,知道什么?知道人生能有多高。同時,昆侖也象征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度,畢淑敏通過描寫普通士兵的故事,將“人性的高度”“人心的尺度”“生命的廣度”“思想的深度”相融,喚起讀者們對精神高度的向往。
采寫:南都記者 黃茜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