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明節(jié),腦子里總是忘不了杜牧那一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也不知杜牧是因為思念逝去的親人而斷魂,還是因為酒癮發(fā)作而斷魂。
但是對于一個才疏學(xué)淺的現(xiàn)代人來說,每想起這個節(jié)日,想要抒發(fā)一下浪漫情懷時,除了這首詩歌,似乎再也想不起別的句子。為什么千年以來所有寫清明的詩里,只有杜牧這一首最出名?

也許就像是崔顥寫過了《黃鶴樓》,李白提筆再想寫時,因為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超越前人,只能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一樣。
杜牧的唐詩版《清明》,幾乎已經(jīng)成了千古絕唱,但是好在我們還有宋詞。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宋詞名家蘇軾筆下“不一樣的清明”。
公元1076年,蘇軾在密州任知州。當(dāng)?shù)仄h貧瘠,蝗災(zāi)、旱災(zāi)不斷,百姓生活艱難。但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蘇軾登上城墻西北角的超然臺,寫下了一首《望江南·超然臺作》。
同樣是寫清明節(jié),蘇軾的這首宋詞,既有杜牧《清明》詩里的“春愁”,同時又有對人生哲理豁達的思考。
《望江南·超然臺作》賞析
《望江南·超然臺作》——北宋·蘇軾
春未老,風(fēng)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上闋上來交代時間,“春未老”時。其實蘇軾填寫這首詞的時候正是暮春三月,春天已經(jīng)步入了最后的尾聲。但是蘇軾一上來就先強調(diào)“未老”,奠定了全篇樂觀向上的一種精神基調(diào)。

“春未老”的時候是怎么樣的呢?蘇軾專門挑了一個春景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色——和煦的春風(fēng)吹拂著河畔柳條。這個與杜牧以“雨紛紛”來寫“春愁”剛好相反,寫的是春色的旖旎與溫柔。
但是,正當(dāng)你以為蘇軾放棄了清明節(jié)典型氣候“雨紛紛”的描寫之時,他又在后半段中,登上超然臺后補了一句“煙雨暗千家”。
原來詞開頭蘇軾看到的景色,是他身邊日常的景色。而當(dāng)他登上超然臺后眼界更加開闊了,于是他同時看到了“半壕春水一城花”的壯麗景色,也看到了籠罩在朦朧煙雨中,若隱若現(xiàn)的普通人家。
清明時節(jié)的風(fēng)景是有很多個層次的,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不同的人,身處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象絕不一樣。
下闋寫蘇軾因為過“寒食”節(jié)禁了酒,頭腦反而變得清醒了。在那之前他因為思念弟弟蘇轍,時常借酒澆愁。這一下不能喝酒,反而讓他想明白了“空想”是毫無意義的。

由于這首詞填于寒食之后,寒食節(jié)禁火,清明節(jié)重新生火,古人稱之為“改火”。蘇軾在詞的下闋寫道:“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p>
與其獨坐發(fā)愁,還不如溫一盞新酒、烹一杯新茶,好好地享受生活。這句“詩酒趁年華”,一掃杜牧《清明》詩中的“孤獨”、“愁苦”的意味,頓時讓整首詞的立意得到了升華。
詞中既然提到了“寒食”,這里就不得不順帶說一說。原來在宋朝的時候,人們是清明、寒食兩個節(jié)日一起過的。先過寒食節(jié),再過清明節(jié)。
寒食禁火,清明改火,人們會在這時祭掃、踏青,甚至“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哭完了先人,先不急著回家,而是找個花園喝酒賞春,直到盡興。
畢竟死者已矣,生者還要繼承他們的遺志,好好地活下去。蘇軾的“新火試新茶”,正是宋代清明習(xí)俗的體現(xiàn)。

“詩酒趁年華”一句,其實暗合了當(dāng)時“文人雅集”的時尚新風(fēng)。究其原因還是宋代文官薪酬很高,而朝廷并不反對他們舉行各種宴會,享受生活。
其實,蘇軾在密州的時候還寫過另外一首比較有名的清明詩——《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這首詩寫于蘇軾離開密州的前夕,既有對春光的留戀,也有對人生的通透感悟。拿這首詩對比杜牧《清明》,兩首同樣是用七言絕句來描寫作者內(nèi)心的“愁思”,但是蘇詩仍然不同于杜詩。
因為蘇軾的《東欄梨花》是站在人類集體的高度,抒發(fā)了對“光陰易逝”的慨嘆,偏于理性表達;而杜牧的《清明》則著重描寫個人哀傷情緒,偏向情感表達。

其實蘇軾剛到密州的時候,內(nèi)心也十分苦悶。他本來在朝廷里面當(dāng)官,卻趕上了王安石變法,因政見不合“自請外放”。先到杭州三年,后來又調(diào)到了密州。
密州不如杭州經(jīng)濟發(fā)達,這里蝗災(zāi)、旱災(zāi)頻發(fā),百姓饑寒困苦。蘇軾在任期間曾經(jīng)上書朝廷《論河北京東盜賊狀》,主張減稅救災(zāi),而非單純鎮(zhèn)壓,可想而知當(dāng)?shù)鼐謩莸幕靵y。
但是就是在這種逆境中,蘇軾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卻達到了一個高峰。一連寫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獵》等幾首人生中的代表作。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里評價:“這是蘇東坡最難過、最沮喪的一段時光;說也奇怪,這位大詩人在最難過的日子卻寫出了最好的詩歌?!?/strong>
結(jié)語
今人過清明節(jié),依然會掃墓、踏青,偶爾也會像古人過寒食節(jié)一樣,吃幾個“青團”,但是絕不會放棄“生火”,更不知道為什么有“寒食”。

很多傳統(tǒng)習(xí)俗都已經(jīng)變成了“走形式”,除了讓小孩子背一背杜牧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早就沒有半點古意了。
不過,好在這兩年,蘇軾的“詩酒趁年華”,通過某個現(xiàn)代作家的作品突然流行起來。這句詩可以提醒我們——清明不僅是哀思的日子,也是新生的季節(jié)。
2025年的清明,在蘇軾的家鄉(xiāng)四川眉山三蘇祠,舉辦了一場“梨白柳青憶三蘇”的文化活動。在這個活動上,人們獻柳枝、誦詩詞,集體緬懷千年前的文豪蘇氏父子三人。
而在河南郟縣,甚至有守墓人帶著家鄉(xiāng)的耙耙柑、春筍和臘肉,千里祭東坡先生。詞人活著的時候沒有辜負年華,當(dāng)他走了以后,人們也沒有忘記過他對文化的貢獻。

追思千年,清明的意義就在于此。當(dāng)我們懷念逝者時,既要懂得欣賞“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文學(xué)魅力,也要像蘇軾一樣,穿過煙雨朦朧,看見“半壕春水一城花”的生機;
在追思逝者的同時,展望未來。在感傷時光流逝的同時,記得“詩酒趁年華”。咱們中國的人生哲學(xué)講究個“中庸”?!皹范灰?,哀而不傷”,凡事都不過頭。
祭奠是要的,追思是要的,好好享受生活,更是要的。因為有死就有生,有舊就有新。自然界就是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的。這才是清明的最高境界。
- 參考資料:
- 《蘇東坡傳》,作者:林語堂;
- 《蘇東坡新傳》——《四川人民出版社》,作者:李一冰,2020.05;
- 《望江南·超然臺作》、《東欄梨花》,作者:蘇軾,北宋;
- 《清明》,作者:杜牧,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