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云中郡故城遺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位于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的東勝衛(wèi)故城遺址。

漢武帝時代,大青山下的沃野經(jīng)常是旌旗獵獵的戰(zhàn)場。大青山下的云中郡管轄范圍內(nèi),常常彌漫著戰(zhàn)火與硝煙,漢武帝主動出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fā)動漠北之戰(zhàn),追殲匈奴主力,經(jīng)此一戰(zhàn)匈奴遠遁,從此出現(xiàn)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匈奴逐漸衰微。漢宣帝接受呼韓邪單于款塞入朝,開啟漢匈之間和平的局面。漢武帝去世后50多年,大青山下又成了安樂祥和的樂土。

民族大融合的舞臺

  漢宣帝時,邊塞出現(xiàn)安寧太平的景象,歷史開始呈現(xiàn)出溫柔和睦的一面。他的兒子漢元帝剛即位就下詔讓云中、五原郡轉谷二萬斛,以救匈奴民眾之困乏。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又使昭君出塞,使?jié)h朝與匈奴之間的和平局面得以鞏固。
  從呼韓邪單于叩五原塞算起,直到王莽篡位時邊釁又開,古云中大地上共有約60年的和平歲月。當王莽篡漢之后,昭君出塞帶來的和平局面被打破,漢匈之間出現(xiàn)裂痕,大青山下戰(zhàn)事又起。直到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后,將匈奴人內(nèi)遷至陰山以南的古云中郡舊地,這里成為民族大融合的舞臺。光武帝時接納了南匈奴及其部眾,促進了當時的民族交融。
  也是在光武帝之時,匈奴衰微烏桓壯大,烏桓擊破匈奴,匈奴北徙數(shù)千里,漠南之地又空了出來。光武帝讓烏桓部眾入居塞內(nèi),分布在沿邊諸郡,幫助漢朝防御匈奴和鮮卑,這又促進了烏桓融入中華民族。東漢時期陰山南麓直到鄂爾多斯地區(qū)都有烏桓人居住,原本是游牧部落的烏桓部眾南遷后改而從事農(nóng)業(yè),漢末三國烏桓大部分歸附曹操,逐漸與漢族融合,留居塞外的烏桓則并入鮮卑。
  在內(nèi)蒙古流傳著一首笛子名曲《大青山下》,曼妙的笛音吹奏出的就是這片千年古云中大地的滄桑,就是土默川平原即古敕勒川的曠野風情。笛音飽蘸當?shù)囟伺_的音色,節(jié)奏明快旋律優(yōu)美;又仿佛是在演奏馬頭琴,融入了駿馬奔騰的激昂。就像這首笛子名曲是交融的產(chǎn)物一樣,大青山下這片沃野,是歷史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舞臺。
  千年古云中大地,在歷史的演進和交替中不停地轉換角色。這里有時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牧場,有時又是“夾路離離禾黍稠”的良田。在大青山下這個特殊的農(nóng)牧交錯帶上,時而是民風淳樸美麗富饒的樂土,時而又是鼓角錚鳴尸山血海的疆場,在戰(zhàn)爭與和平的轉換中,在牧場和良田的變化中,大青山下古云中郡的土地上各民族互相交往交流交融,匯成了多元并存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
  東漢末年,云中郡建制仍在,但屬縣和人口都在減少,不少農(nóng)田又回歸為草原,云中城也逐漸毀棄。三國時,鮮卑逐漸強大起來,開始進入大青山下的云中郡故地。三國魏文帝時,鮮卑部落首領軻比能稱雄漠南,盡收云中、九原等匈奴故地。又過了約40年,在大興安嶺深處游獵的鮮卑索頭部在首領拓跋力微的帶領下,一路南下西進來到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在這里不斷壯大并以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縣北)為都建立代國。
  東漢末到隋統(tǒng)一前的300多年里,陰山以南的沃野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舞臺。這個時期托克托縣所在的廣闊的土默川平原,又成了游牧騎馬民族進入中原地區(qū)的跳板和牧馬之地。北魏遷都平城之后,大青山就成為北魏的重要邊陲,就在道武帝拓跋珪雄心勃勃向東遷都時,另一個游牧民族柔然在漠北之地興起,他們不時越過陰山的豁口侵擾漠南之地,北朝民歌《木蘭辭》的背景就是北魏討伐柔然的軍事行動。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不久,公元424年,柔然南侵攻陷盛樂宮,這里再往東南幾十里處便是北魏故都盛樂城。為保障云中、盛樂和都城平城的安全,北魏設立了武川六鎮(zhèn)并修筑了長城。北魏后期突厥開始崛起于漠北,柔然根本瞧不上以前給他們打鐵的突厥人,但最終被突厥滅國。遷居內(nèi)地的柔然人通過雜居共處和互相通婚,先融合于鮮卑,再融入中原漢族。在今天的古云中托克托縣,還有許多姓茹的人,他們的先祖是柔然人。
  北魏時期的古云中郡土地上,同樣是一個民族融合的大舞臺。北魏曾降服數(shù)十萬戶敕勒族人,安置在“漠南千里之地,乘高車,逐水草,畜牧蕃息”,大青山下的古云中大地有了新的稱謂——敕勒川。敕勒族又稱高車族,是一個善于駕高車游牧的部落。敕勒族來到漠南之地后,極大地推動了畜牧業(yè)的發(fā)展。同時部族也逐漸繁盛興旺,在敕勒川上,敕勒族在和漢族的交往中“漸知粒食”,逐漸學會種田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各民族交融密切而頻繁

  從隋朝開始,突厥逐漸強大起來,他們最終也融入血脈相連的中華民族。北周和北齊對峙時,爭相以財物厚賂突厥。隋文帝派兵征服了驕橫不可一世的突厥,并乘勢占領秦漢時的古云中大地,設立榆林郡來管轄此地。隋文帝開皇五年(公元585年),楊堅準許沙缽略可汗舉全部落遷到漠南之地的請求,大青山下的古云中大地接納了東突厥的部眾。之后,隋朝扶持流亡到長安的突利可汗,幫其擊敗突厥其他勢力,封他為啟民可汗,并將啟民可汗及其部眾安置在今土默川和河套平原一帶,為他先后在云中郡故地筑大利城、金河和定襄等城池,使啟民可汗可以安心在云中郡故地及河套一帶駐牧。隋煬帝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北巡榆林郡,“歷云中、溯金河”,來到突厥啟民可汗的牙帳示以恩威。云中就是云中故郡,金河就是大黑河,史書上記載了隋煬帝這次浩大的北巡,這次北巡客觀上促進了民族交往和融合。隋朝楊堅和楊廣父子對待突厥的政策是正確的,恩威并濟使陰山以南的沃野成為牲畜繁衍人民生息的樂土。
  啟民可汗去世后,其子始畢可汗乘著隋末天下大亂使突厥更加強大,此時的云中故地已在突厥控制之下。突厥越來越強盛,始畢可汗“高視陰山,有輕中夏之志”,唐初不斷侵略唐邊地,殺掠吏民,劫奪財物,有人甚至勸唐高祖遷都離開長安,秦王李世民說:“夷狄自古為中國患,未聞周、漢為遷也。愿假數(shù)年,請取可汗以報?!惫?,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發(fā)動陰山之戰(zhàn),李靖和李世績這兩位戰(zhàn)神從大青山前的古云中故地出發(fā),分兵數(shù)路突襲突厥并一舉擒獲頡利可汗。
  陰山之戰(zhàn)使不可一世的突厥頡利汗國徹底覆亡,一時“漠南之地遂空”。突厥滅亡后,散亡的部落或者北附薛延陀,或者向西投奔西域,投降唐朝的還有十萬余戶。如何安置這些突厥的降眾?有人認為應把他們安置在中原,分散其部落散居各地,久而久之可以把牧民改造為農(nóng)民,“永空塞北之地”。大臣溫彥博認為,應當像漢光武帝當年安置匈奴降人一樣,安置在塞外“全其部落,順其土俗”。唐太宗采納了溫彥博的建議,把突厥投降的民眾安置在大青山南的云中郡故地和河套平原上。為了管理這些降附的突厥民眾,東面設定襄都督府,西邊置云中都督府,任命突厥貴族為都督管理歸降的部眾。唐代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唐太宗的愛將就有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鐵勒和突厥人。
  遼金元時代的大青山下,依然是各民族互相交往交流交融的舞臺。從契丹入主古云中故地到元末明初約400年間,這里沒有太大的戰(zhàn)亂和動蕩,是比較安寧和平的時期。昔日被稱為“敕勒川”“白道川”的古云中故地,又有了新的稱謂——豐州灘,遼代在大青山南麓建起了豐州、東勝州和云內(nèi)州等3座鼎立的州城,金代沒有做大的改易,到元代,這里五谷豐登畜牧蕃息,元代詩人魏初的《豐州》詩云:“五更騎馬望明星,細草坡坨迤邐行。一片長川天不盡,蕎花如雪近豐城。”蕎麥花盛開在豐州城的近郊,說明當時人們已掌握了適應冷涼氣候的雜糧種植技術。當時豐州灘,畜牧業(yè)和皮毛雜貨交易非常發(fā)達,出現(xiàn)了人煙稠密的村莊。馬可·波羅當年路過豐州灘時看到的是這樣的景象:“天德是向東的一州,境內(nèi)環(huán)以墻垣的城村不少,主要之城名曰天德?!闭f明當時村落不少,他還看到,“州人并用駝毛制氈者甚多,各色皆有。并恃畜牧農(nóng)為生,亦微做工商?!?br/>  元末的戰(zhàn)火打破了豐州灘的寧靜和富庶。先是紅巾軍的戰(zhàn)火洗劫了這里,元末將領孛羅鐵木兒在云內(nèi)、豐州等地與關先生率領的紅巾軍交戰(zhàn)了兩年之久,戰(zhàn)火蹂躪再加上搶劫焚燒,豐州灘上廬舍為墟。明朝初年,軍隊不斷出邊燒荒,豐州灘上牛羊也無法生存。兵燹之后的豐州灘,僅余豐州和云內(nèi)州兩座白塔,大青山南邊被摧殘的空曠原野倍顯荒涼。直到明嘉靖萬歷年間,蒙古達延汗的孫子阿勒坦汗率部進駐,云中郡故地并入土默特,阿拉坦汗的義子脫脫駐牧東勝衛(wèi)城,所以取名脫脫城,即托克托城。清代中期起,大量的漢族人走西口來到土默川一帶,使這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而頻繁。
  在千年古云中大地上,在大青山前的這片沃土上,匈奴、鮮卑、柔然、敕勒、契丹、女真、蒙古……這些騎馬的游牧民族像風一樣從陰山的豁口刮來,又像云朵一樣消散得無影無蹤。這些游牧民族南下以野蠻武力實現(xiàn)疆域的一統(tǒng),而多元的中華文明又使“入侵”民族接受文明的洗禮,并不斷革除其中腐朽僵化的成分,鍛造出撤除藩籬的活力與生機。文圖均據(jù)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