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記載的起源

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許多古籍都留下了有關(guān)地震的記載和論述。最早記載地震的是《竹書紀年》,據(jù)說是晉太康二年在魏襄王墓中取出的,相傳為戰(zhàn)國時魏國史官所作,記載自夏商周至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吨駮o年》共記載了四次地震,其中最早的兩次發(fā)生在公元前十七世紀的夏代末期,一次是夏“帝發(fā)七年(約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另一次是夏“帝癸(帝發(fā)兒子桀)十年(約公元前1809年),五星錯行,夜中隕星如雨,地震,伊洛竭?!币谅寰褪呛幽鲜〉囊了吐逅??!秶Z?周語》中記載了發(fā)生于周幽王二年即公元前780年的陜西岐山大地震,“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三川即今陜西省的涇河、渭河、洛河?!对娊?jīng)?小雅?十月之交》又曰:“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地光閃閃,地聲隆隆,剎那間山崩地裂,河水沸騰,高岸竟然成低谷,深谷卻又變丘陵,可見地震之破壞力。在《春秋》中,文公九年、襄公十六年、昭公十九年、哀公三年等多處都明確記載了地震的發(fā)生。戰(zhàn)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呂氏春秋?季夏紀》中記載:“周文王立國八年,歲六月,文王寢疾五日,而地動東西南北,不出國郊?!泵鞔_指出地震發(fā)生的時間和范圍,是我國地震記錄中具體可靠的最早記載。

最早用地動儀記錄的地震

到了秦漢以后,地震記錄史不絕書。自東漢班固《漢書》開始,就把地震作為災(zāi)異列入五行志中。西漢綏和二年九月丙辰,北邊郡國發(fā)生地震,據(jù)《漢書?五行志》記載,這次地震波及“自京師至北邊郡國三十余壞城郭,凡殺四百一十五人?!本熂唇耜兾魇∥靼彩?,漢時北邊郡國應(yīng)包括今甘肅、陜西、山西、河北等省在內(nèi)。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史書對這次地震有“水出地動”的記載,這可能是中國關(guān)于震前地下水異常變化的最早記載。而發(fā)生于東漢永和三年二月乙亥的甘肅金城、隴西地震,據(jù)初步考證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測震儀器即張衡的候風地動儀記錄的破壞性地震。東漢時的金城郡包括今蘭州市在內(nèi),當時候風地動儀放在洛陽,距震中約700公里?!逗鬂h書?順帝紀》曰:“二郡山岸崩,地陷”,《后漢書?五行志》又云:“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壞,壓殺人”。

方志大盛,地震記載遍及全國

唐宋以后,方志大盛,對地震的記錄,遍及全國,且大多比較詳細。根據(jù)史書記載,唐朝曾經(jīng)歷過地震五十多次,大多數(shù)的后果都是“有聲如雷”、“坼裂陷廬舍”、“壞屋壁廬舍,或地裂涌出水”、“草樹皆動搖”、“山谷禽獸驚走”、“屋瓦皆墮”,人員傷亡比較慘重。唐朝就有人對地震做過觀察和記錄,例如地震前,許多動物會出現(xiàn)異常反應(yīng)。瞿曇悉達的天文學著作《大唐開元占經(jīng)?地鏡》中記載:“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鳴,地方屠裂?!痹诘亓阎俺霈F(xiàn)了老鼠成群鳴叫的現(xiàn)象。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就有人認為地理環(huán)境和巖石環(huán)境是不斷在變化的,而生物與巖石可能存在某種關(guān)系,這與西方近代科學家的均變說有類似之處,可惜當時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化的學術(shù)。

最早詳述的大地震

到了元明清,關(guān)于地震的古籍記載就更多了。元成宗大德七年八月辛卯即公元1303年發(fā)生的山西洪洞、趙城地震,是中國歷史上詳細記述大地震最早的一次。如《元史》卷五十《五行志》中記載:“八月辛卯夕,地震,太原、平陽尤甚,壞官民廬舍十萬計。平陽趙城縣范宣義郇堡徙十余里。太原徐溝、祁縣及汾州平遙、介休、西河、孝義等縣地震成渠,泉涌黑沙。汾州北城陷,長一里,東城陷七十余步?!庇秩纭肚邶S集》卷四《雜著?地震問答》篇云:“八月辛卯,初夜地震,汾晉尤甚,涌堆阜,裂溝渠,壞墻屋,壓人畜,死者無數(shù)。延、慶次之,安西又次之,余尚未聞也。至今月余。猶若乘舟車,然間復一動”。此次地震之慘狀可想而知。

人員傷亡最慘重的地震

而發(fā)生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即公元1556年的陜西華縣地震,是中國古籍記載中人員傷亡最多的一次地震。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陜西華縣,禍延97個縣,包括山西、陜西、河南、甘肅、河北、山東、湖廣、江蘇及安徽九個省亦受到影響。余震月動三五次者半年,未止息者三載,五年漸輕方止。《明史?五行志》曰:“壬寅,山西、陜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渭南、華縣、朝邑、三原、蒲州等處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魚物、河渭大泛,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數(shù)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華岳終南山鳴,河清數(shù)日,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堵c?華州志》云:在震中區(qū)“十二日晡時(即申時,指下午3點至5點之間),覺地旋運,因而頭暈,天昏慘,及夜半月益無光,地仄立,苑樹如數(shù)撲地,忽西南如萬車驚突,又如雷自地出,民驚潰,起者、臥者皆失措,而垣屋無聲皆倒塌矣?!钡卣鸢l(fā)生后,災(zāi)民曾考慮用木板作房墻,以便抗震。曾親身經(jīng)歷過華縣地震的明代官吏秦可大在《地震記》中記載:“受禍人數(shù),潼、蒲之死者什七,同、華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臨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它州縣。則以地之所剝剔近遠分深淺矣”。

我國東部最大的地震

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時即公元1668年7月25日,山東郯城發(fā)生了一次曠古未有的特大地震,震級為8.5級,是古籍記載中我國東部發(fā)生的最大一次地震,也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造成嚴重破壞的特大地震之一。破壞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波及范圍約200萬平方公里。地震驚動了大清朝野上下,康熙皇帝命戶部具體負責賑濟,并免去山東郯城等40個州縣的年租,發(fā)賑災(zāi)款銀二十二萬七千三百余兩。清代著名的小說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地震》一文中詳細記載了此次地震情形,曰:“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大震。余適客稷下(今臨淄),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幾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梁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墻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zhuǎn)側(cè)。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體相聚,競相告語,并忘其未衣也。后聞某處井傾側(cè)不可汲,某家樓臺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shù)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震后,死尸遍地,無人收殮者甚多,四鄰村落,腥臭之氣彌漫,又逢暴雨炎日,瘟痢大作,災(zāi)民四處流散。

地震力方向性的最早記述

發(fā)生于清雍正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733年的云南東川地震,是中國地震史料中記述地面斷裂最詳細的一次地震?!队赫龞|川府志》曰:“自紫牛坡地裂,有罅由南而北,寬者四五尺,田苗陷于內(nèi),狹者尺許,測之以長竿,竟莫知淺深,相延幾二百里,至尋甸之柳樹河止……”。地震發(fā)生后,人們注意到城墻垛“南北則十損其九,東西十存其六,抑又奇也。”是中國地震史料對地震力方向性的最早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