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的《登高》被后人譽為古今七律第一,換言之,就是寫的最好的七律詩。那么這首詩到底好在何處呢?今天呀,咱們還得跟你嘮叨嘮叨。詩云: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寫的為什么好?就是因為它的感情特別地深沉,詩寫到這個份上,把一生的感慨和家國的感慨都勾連到了一起,將七律所有的規(guī)則和情感的所有的韻律如此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成為了一個完美的藝術(shù)品。
這首詩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也就是公元767年,當時正是農(nóng)歷九月九日登高的季節(jié)。詩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登高抒懷,他當時住在夔州,就是現(xiàn)在的重慶奉節(jié)。
大家都知道,杜甫和四川關(guān)系最緊密的就是成都草堂,也有人叫杜甫草堂,都一樣了。給人的感覺是杜甫在四川就住在成都,這是不準確的。
杜甫剛剛到四川的時候,的確是住在成都,不僅得到了岑參、高適還有很多朋友的幫助,所以他蓋起了成都草堂。你送點樹苗,我送點椽子,你打個地基,我送套家具,是大家一起幫他建起來的。當然,其中對他幫助最大的是他的朋友高適和嚴武。

可是后來,高適調(diào)走了(唐朝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六十歲。二月,遷任劍南節(jié)度使。十二月,松、維、保三州等地為吐蕃所陷,高適不能救。
唐朝廣德二年(764年),六十一歲。春,高適為嚴武所代,遷刑部侍郎,轉(zhuǎn)散騎常侍,進封渤??h侯。),嚴武也去世了(嚴武:上元二年(761年)十二月,被任為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劍南節(jié)度使。
寶應(yīng)元年(762年)四月,唐玄宗、唐肅宗父子時隔十四日相繼去世。七月,嚴武被召回京,入為太子賓客,遷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實際是命他充陵橋道使,監(jiān)修玄宗、肅宗父子的陵墓。廣德二年(764年)初再次入蜀。
永泰元年(765年),嚴武突患疾病,死于成都,時年四十歲。),他在蜀中就沒有了依靠,特別是在成都失去依靠。我們都說杜甫任工部員外郎,這個檢校工部員外郎還真是嚴武給他上報朝廷得來的。
現(xiàn)在嚴武死了,他只好離開了成都,打算出川。他出川往哪出啊,那就得從夔門往外走,出了夔門就出了四川,他打算沿著長江一直向南走,這是后話了。
他在夔州前后也就只待了兩年的時間,但寫了好幾百首詩,那么這首詩就寫在他在夔州的時候。

詩的第一句說,“風急天高猿嘯哀”。這一天登髙啊,看來不是個好天氣。風特別地急,天特別地高,最關(guān)鍵的是,站在這夔門,呆在這夔州都能聽到巫峽兩岸的猿聲哀鳴。
李白不是說過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甭犚娫嘲Q,人禁不住要掉眼淚的!所以,“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比藗兟牭皆车奶澍Q、哀鳴,腸子都斷了。
“風急天高猿嘯哀”起筆很髙,一下就把當時作者當時的心情就寫出來了,很肅殺。
“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江中的小洲,小島。飛回,不是鳥飛回來了,是鳥在天空盤旋。沙白是什么意思啊?實際上就是江邊水底的沙子,水底的沙子看上去特別地明澈。我們現(xiàn)在一看就知道,這個寫作是從高空的高度來寫的。
換句話說,這是從鳥飛回這個鳥的的視角來寫的,鳥飛得很高,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很大的風、很高的天,看到了巫峽兩岸的猿猴,聽到了他們的哀鳴。還看到了小島之上、江水之底白色的沙子,這鳥在這來回盤旋。這不叫登高嘛,他登在高處他就也看到了這些景象。這些景象很壯大,但是也帶點悲壯的意味。
緊接著說“無邊落木蕭蕭下”。“蕭蕭”就是風嘩嘩地吹動樹葉子的聲音。落木,落葉,《楚辭?九歌》中湘夫人說“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秋風起,洞庭湖邊上紛紛地落葉。
在《山鬼》中也說到,“風颯颯兮木蕭蕭”,我們可以想見無邊的落木蕭蕭而下。作者登高看到當時夔門、夔州這個地方的秋天是什么樣的秋天,景象異乎尋常地壯大。層層疊疊的落葉,在嘩嘩大風的吹動之下,樹葉飛動,落到地上。
“不盡長江滾滾來”,遠望長江滾滾而來。流不盡的長江水真是讓我們想起蘇東坡的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倍鸥Ξ敃r想沒想到千古風流人物咱們不知道,可他自己沒能成為當時的風流人物,心里是有遺憾的,是有悲涼的。
所以你看這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已經(jīng)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佳句。

頭前這四句寫的是秋景,接下來四句就不是秋景了,是秋懷啊。先寫景,后邊這四句是寫他的情懷、懷抱,他在想什么?!叭f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登臺是沒錯的。他本來這詩的名字就是《登高》。萬里,是說這夔州離長安太遙遠了。杜甫對長安有很特殊的感情的,因為他這個杜氏的祖宗就是京兆杜氏。當然杜甫本人后來就分支了,因為這杜氏有很多分支,他是襄陽杜?!岸帕暧胁家拢洗笠廪D(zhuǎn)拙?!?,他也承認自己最老最老那老家在哪?在杜陵。
但是京兆杜氏尤為尊貴,他自己也說“秦中自古帝王都”啊。他對長安有感情。他在長安待了整整十多年,所以長安算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雖然說仕途無名,可是情感在這擺著?!叭f里悲秋常作客”這萬里這是夔州離長安遠,我估計他心里想離洛陽也遠,洛陽是他真正的故鄉(xiāng)?!叭f里悲秋常作客”,他自從離開了長安,去了天水,輾轉(zhuǎn)又來到成都,現(xiàn)在又來到夔州,就再也沒能回去。
“萬里悲秋常作客”,我到這悲秋的季節(jié),想起我的故鄉(xiāng),想念我的長安。我常年漂泊在外,什么時候才能回還呢?
“百年多病獨登臺”,百年用得好,我們經(jīng)常說人生百年,百年好合,其實指的就是一輩子。我這一生多病啊,不僅是身體有病,心里也有病啊,我懷才不遇、老大無成,我現(xiàn)在都五十多了,年近花甲了,還在這漂泊呢。
再一個是真的有病,據(jù)學(xué)者們研究考證,此刻的杜甫由于長期漂泊,缺醫(yī)少藥,營養(yǎng)不良,顛沛流離,他患有最嚴重的是糖尿病,也就是所謂的“消渴病”。
這個病有個特點,老是不停地口渴,老得不停地喝水。肺病、瘧疾、耳聾。還有一些輕微的,可能也未必是輕微的,總之他有一條胳膊總是有點麻痹,就是風痹之癥,那為此他還在家里養(yǎng)了烏雞用以治這個病。
所以說他這個詩是很有意味的,“百年多病獨登臺”,這什么意思?“常作客”的“常”是說時間久,“獨登臺”的“獨”是說孤獨,悲秋是因為什么?是太不堪了。
就像古人說的,“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用于感嘆歲月無情,催人衰老,表達了自然規(guī)律讓人無奈、感傷。東晉大司馬桓溫以柳自比而發(fā)出的感嘆?!妒勒f新語》:桓溫北征,經(jīng)金城,見年輕時所種之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是不是?常作客,而悲秋尤為難堪,多病更不堪,多病而登高更是情何以堪。
所以我們說,“常作客”說明他沒有家,“獨登臺”說明連朋友也沒有。你說說他,帶著一家子人顛沛流離,落得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兩句把這煩惱的人生算是寫盡了。那為什么能落得這個下場,那不都得怪這“安史之亂”嘛,這戰(zhàn)亂和動蕩讓詩人遠離家園。在這萬里之遙,重陽登髙,寄托的是孤獨的情懷。

最后兩句說“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艱難不用說了??嗪奘鞘裁??恨到家了,恨透了??嗪抟部梢哉f恨苦,苦中有恨,恨中有苦,總之味道是苦的?!胺彼W”,頭發(fā)全都白完了。那么“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很坦率,確實夠潦倒的。能不潦倒嗎?
眼前是“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天高猿嘯哀”,又是遠離故鄉(xiāng),遠離長安,悲秋在這客鄉(xiāng)。這一輩子身體多病,現(xiàn)在獨自登到高臺上,舉目一望,真是滿目蕭索。
既然潦倒,不免要借酒鎊愁。曹操早有詩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p>
可是有時候酒越喝越醉,越喝越愁。李白又有詩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梢愁愁更愁。”有人可能會說,說,這“潦倒新停濁酒杯”難不成是作者越喝越醉,越喝越愁?
我想固然有這個道理,但最主要的是、最凄慘的是作者連喝酒的本事都沒有了。

咱們剛才說到百年多病的時候舉了他的很多病,他有糖尿病,古代又叫消渴病,他又得了這個風痹之癥,他還有頭風。而且他自己還有肺病,還患了瘧疾,眼睛也有病,耳朵半聾不靈的,這每一樣病都是忌酒的。
所以詩人為什么在這要提出“新停濁酒杯”呢?
他是想拿起這酒杯來喝,要不然在這就不用說了,那可以在序里邊說,最近我剛剛把酒戒了,所以呢今天這詩里頭啊我就不再寫酒了。沒有,他把這酒還專門寫進去,就是說明如果之前不戒酒的話,他今天是非要潦倒新舉濁酒杯,對不對?
他為什么故意寫新停濁酒杯?他太愁了,太苦了,他太想借酒澆愁了。他現(xiàn)在只能盯著這杯酒發(fā)呆,看著這杯酒不能動,那心里邊就更難受了。所以要么說作者寫詩非常地巧妙,這一句話既給大家交代了他最近身體更不好了,繁霜鬢啊,病更重了,重到已經(jīng)不能再喝酒了,另外一方面又表達如此渴望酒的一種心情。
這就是大詩人,不動聲色地就同時交代了兩件事情。等到哪天他這病都治好了,這詩就可以改為“潦倒新舉濁酒杯”、“煥發(fā)新舉濁酒杯”。
這首詩寫得實在是太好,它的景都透著孤獨,它的情都透著悲涼,這個重陽節(jié)對于杜甫來說太痛苦了,但是也未嘗不是一種解脫,為什么?他把自己心里所要想的全都寫出來了,全都吐露出來了,而且他吐露出來的不光是苦,不光是痛,不光是艱難,還有卓越的詩情。
所以我們千百年后讀這首詩,雖然為詩人的遭際而感到悲傷而引發(fā)我們對這秋景也生出了一些悲慨之情。但總的來講,我們驚嘆于他這樣的詩意,我們也感慨于作者的這種深沉的情感。
這樣的情感、這樣高超的詩意吸引著我們,使我們對詩人,特別是病中的詩人產(chǎn)生了驚嘆,產(chǎn)生了佩服。
詩人為什么老說這“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你想想安史之亂之后,他就沒消停過,從長安出發(fā),帶著家人先去了鳳翔,又到秦州,又到成都,又到嘉州,又到渝州、忠州,云安、夔州、江陵、岳州、潭州,最后湖南耒陽,湖南的平江,終老于平江,死在一條船上??刹痪褪恰比f里悲秋常作客”嗎?

剛才說到他的疾病病痛,詩人在很多詩里邊都說到了這所謂的消渴病,“病渴三更回白首,傳聲一注濕青云。”(山木蒼蒼落日曛,竹竿褭褭細泉分??と巳胍範庘艦r,豎子尋源獨不聞。病渴三更回白首,傳聲一注濕青云。曾驚陶侃胡奴異,怪爾常穿虎豹群。),“明光起草人所羨,肺病幾時朝日邊”。
所以在他的詩里邊給我們吐露出他患有各種各樣的疾病。為什么?像他這樣的生活他沒有保障,飽一頓,饑—頓,睡覺的時候一會被子是干的,一會是“長夜沾濕何由徹”,能不得病嗎?
這些都還算好,最關(guān)鍵的是他身邊的那些老朋友,一個一個的都先后凋零了,可不就是“百年多病獨登臺”。大家說都誰呀?他算小的。唐肅宗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李白去世,李白那是他的偶像。
唐肅宗寶應(yīng)二年763年,儲光羲、房琯去世,特別是房琯對他是有恩情的。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他的摯友鄭虔(鄭虔(691年—759年),字趨庭,又字若齊(一字弱齊、若齋),唐代都畿道鄭州滎陽縣人 ,盛唐著名高士,文學(xué)家、詩人、書畫家,又是一位精通經(jīng)史、天文、地理、博物、兵法、醫(yī)藥近乎百科全書式的一代通儒,詩圣杜甫稱贊他“滎陽冠眾儒”、“文傳天下口”。)去世。
他的好朋友蘇源明(蘇源明(?——約公元764年),初名預(yù),字弱夫,京兆武功(今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附近)人,生平不詳,中唐時期詩人。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前后,蘇源明餓死于長安,有時人賦詩吊唁他。大約于唐玄宗天寶九年前后在世。)在長安去世。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他的兩個好朋友,都對他是有很大的恩情的高適(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州)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謚號忠。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和嚴武(嚴武(726年—765年),字季鷹。華州華陰(今陜西華陰)人。唐朝中期大臣、詩人,中書侍郎嚴挺之之子。初為拾遺,后任成都尹。兩次鎮(zhèn)蜀,以軍功封鄭國公。永泰元年(765年),因暴病逝于成都,年四十。追贈尚書左仆射。嚴武雖是武夫,亦能詩。他與詩人杜甫友善,常以詩歌唱和?!度圃姟分袖洿媪?。)都去世了。你看看,從762到765,就這三四年間,他去世的朋友就有七八位。

杜甫是個很重情義的人,怎么能不難過,怎么能不感到孤獨!俗話說兔死狐悲啊。盛唐的一代一代的這些梟雄們,這些偉大的詩人們、政治家們都離開了詩壇和政壇,杜甫雖然在當時算不上是一個大政治家,甚至在當時的時侯,人們的眼中,他算不上一個超一流的大詩人,但畢竟跟這些詩人、這些朋友有著很深的情誼。杜甫,北方人,生活在夔州,雖然當時的夔州都督、御史中丞柏茂琳對他有很多的幫助,但是他在這生活的并不愉快。
這不愉快不是說生活上沒有保障,第一是因為老且病也,身體狀況很惡劣。第二,他太想老家了,他想回家。第三,夔州這個地方的風俗人情與北方有異,特別是他長期生活在長安、洛陽,他適應(yīng)不了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第四,當?shù)氐纳盍?xí)慣,飲食習(xí)慣,他也不怎么適應(yīng)。人年紀大了就想家了,即便是老人已經(jīng)不在了,
也想念老人、想念祖宗啊,所以他就想回去。正是在這樣一個秋風起的重陽節(jié)里,作者登高寫下了這一首感慨一生的著名的詩篇。
所以你看這一首《登高》讀下來,作者的內(nèi)心的世界全部都展露在我們的面前,這就是詩圣的情懷,這也是當時詩圣眼中的世界,和我們隔了千年之后所能感受到的作者遠離長安,遠離故鄉(xiāng)那種獨特的心情。
熱門跟貼